10-2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

10-2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

00:00
07:43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
一、中共十二大制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纲领
1982年9月1日至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的主要内容有:
1.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
邓小平在开幕词中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制定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纲领。
第一,中共十二大提出,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这就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第二,提出经济建设的总目标:国内工农业生产总值在本世纪末“翻两番”的奋斗目标,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最后,这次大会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提出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强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要靠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来保证。
二、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
1.农村的改革继续深入
2.《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3.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推开
(1)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多种经济成分得到发展,单一的公有制结构有很大改变;
(2)国有企业的经营自主权逐步扩大,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
(3)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经济杠杆在国家宏观调控中的作用明显增强。
三、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在建立和发展经济特区的基础上,我国的对外开放也迈出了几大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于1988年4月建立海南省,将全海南岛辟为经济特区;1984年5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进一步开放天津、上海、大连、秦皇岛、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14个沿海港口城市,形成我国对外开放的“黄金海岸”等,逐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四、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
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邓小平主持大会开幕式。党的十三大的突出贡献是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十三大报告指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个论断包括两层含义:
(1)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2)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十三大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3.大会制定了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和奋斗目标
十三大的中心任务是加快和深化改革。大会提出,要围绕转变企业经营机制这个中心环节,分阶段地进行计划、投资等方面的配套改革,逐步建立起有计划商品经济新体制的基本框架。政治体制改革的近期目标,是建立有利于提高效率、增强活力和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领导体制。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都是为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和社会主义制度下更好地发展社会生产力,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五、“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
党的十三大正式制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三步走”发展战略及相关政策的制定,进一步解决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步骤等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对中国未来几十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历程,正是“三步走”的现代化建设宏伟蓝图逐步变为现实的过程。
六、治理整顿工作的开展
社会主义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农业也一样,最终要以公有制为主体。
七、全面推进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