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29_我的俄罗斯之旅

20181029_我的俄罗斯之旅

00:00
16:02

【说在前面的话:带娃儿的日子总是身不由己,今年8月底9月初的俄罗斯之旅已过去了两个月,原以为会随着时间而淡了那份动笔的感慨,谁知身边的人和事,电视里每天都听见、看见的时政新闻与‘’俄罗斯‘’、‘’普京‘’的挥之不去,让我终于按捺不住地趁着这两天的休息,把我对俄罗斯之旅想说的说出来。而此时,正值中国首届国际贸易进口博览会在上海开幕。中国,也更需要我们在越来越包容和开放的心胸里加强文明、理性的操练和提升。我认为,幸福感主要来自精神层面,而精神层面的升华会推动和促进文明的建设和与之相配的大发展……:

平生第一次出国,目的地是俄罗斯。

我们是从上海浦东机场乘坐吉祥航空公司的航班飞到伊尔库斯克的。

行程时间是四个小时左右,到达伊尔库斯克国际机场的时间是当天下午的1530左右。机场很小,放眼望去更像是一个简易的农用或者功能性的机场。因为机场上也就能停四五架飞机,我们的飞机一落地,就看到几辆民航运输车颠簸着在满是裂缝儿的跑道上乌泱泱开了过来(因为机场跑道的地面很多都破裂了有些缝隙都能伸进手去)。真的,一点儿不夸张,当时我想用手机拍下来,但被机场保安善意地制止了。

在机场到达厅先进行入关安检。候机厅也很小,从场地到设施都显示着比较陈旧的状态,更像现在国内的乡镇火车站。

正如导游所说,俄罗斯人工作节奏很慢。我们一架飞机上的乘客百来人,就这么一个接一个地有序通过,也花了两个多小时。(我们是团签在这之前导游已经将我们每个人的护照复印件传过来了所以只需人证相符就行)

走出机场我回身拍了一张伊尔库斯克国际机场的外观,一如既往的觉得它小,一如既往地怎么看怎么像国内的某个边城机场,完全没有觉得是到了异国。直到登上来接我们的旅游大巴,看到司机大叔那张标准的“斯大林”脸,和高大、敦厚的身躯,还有他冲着我们顽皮地用他学会的几句中文对我们说:“你好”“快点快点”的时候,我才确定我们的俄罗斯之旅开始了······


伊尔库斯克机场

伊尔库斯克地处西伯利亚东部,始建于1700年,它的城市格局很简单,马克思大街、列宁大街等主干道贯穿了整个中心城区,居民多是以伊尔库斯科河、安加拉河沿岸为聚居地。而做工细腻但多少有些陈旧的木制民居把整个城市装点得静谧、安详。据说在17、18世纪,伊尔库斯克全城都这样的木制建筑,可是由于一次大火,使大部分建筑遭到了焚毁,损失惨重,于是当时的市长下令在城区内不得再建木制建筑,因此现存的木制建筑都具有200多年的历史的文物级住宅。也正因为这个原因,这些古老的建筑也随着它的主人一起成为了这座城市的独特风景。

伊尔库斯克的木屋

俄罗斯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每一个城市的主要建筑或地标都与宗教有关,而那些或神秘、或传奇、或威严、或圣洁的教堂,也用它们的美观、高贵的姿态,装点着城市的大街小巷。

克里姆林宫内大教堂


莫斯科圣瓦西里教堂


俄罗斯的另一大特色就是树木、湖泊等自然资源得到的高度保护和极度的丰富。所以它拥有占全球22%的森林覆盖面积,和世界第四大丰富的淡水资源。

导游用很简单的比方就说明了这两点:一是、如果世界上的树木都被毁灭,俄罗斯的森林资源可以够地球人生存100年;二是、如果世界上的湖泊都枯干,贝加尔湖的淡水资源可以够全世界50年的饮用;这个概念谁听了都会震撼,而这样的现实恰恰得益于俄罗斯政府对发展与生存最严格的理性把控。

于是,我们看到的贝加尔湖是那样的静谧、辽阔、天然,就像一块巨大的翡翠静静沉睡在广袤无垠的西伯利亚;当我们乘坐着目前世界上最原始的蒸汽火车行走在她的腹地,那些跟我们国内景区公路纵横、亭台点缀、栈道通幽的人造与精致相比,几乎算不上什么“景点”的景点,却常常让游客们呼吸着纯净得仿佛可以触摸到的氧粒子,脚下的芳香野径会带你走向幽幽的桦树林或淙淙的贝加尔······这样的景致也延伸在俄罗斯的每一个城市的街区里,那笔直的白桦林,透过阳光打在绿茵茵的草地上,俨然就是一个个童话故事里的森林公园儿,特别是在夕阳辉映下,年轻美丽的妈妈带着金发碧眼的孩子徜徉期间,那种安详、那种暖意、那种甜美。我觉得,俄罗斯的风景不是用来“看的”,而是用来“感受”的。这方面从导游身上我们也充分地体会到了。

我们这个团在俄罗斯走了三个城市,伊尔库斯克—莫斯科—圣彼得堡。

伊尔库斯克市政府

三个地陪一个随团共4个导游,其中3个是来自中国东北同一个城市——哈尔滨。相似的地域和气候、相仿的人文习俗,让我们看到了他们对俄罗斯如鱼得水般的惬意。于是、我们的旅途总会在他们如唠家常似的俄罗斯人的生活百态、奇闻逸事中愉快度过。比如:莫斯科城里满地跑着破车,和没有快慢车道的公路;比如:普京为什么上班不坐汽车改开飞机;还有就是姑娘十二、三岁谈恋爱、三十多岁当奶奶、帅哥头顶大锅盖、干活儿都是老太太、满地青草白雪盖、拉达比奔弛跑得快、人高马大床很窄等俄罗斯的八大怪。他们风趣的语言和对俄罗斯水乳相交的融入,传递给我们的不再是简单的异国他乡的导游,而是一份暖暖的怀旧感。

说到怀旧感,四、五十年代的人对俄罗斯都是满满的。所以随着近几年中、俄关系的亲密,那些唱着《小路》《喀秋莎》《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走过来的一代人,便一批一批,络绎不绝地纷至沓来。我是六十年代出生的,我们对俄罗斯的感情更多来自父母。记得小学四五年级母亲就常给我们灌输“苏联英雄”——《卓雅与舒拉》、保尔·柯察金

后来长大一些的时候这些书都成为过我手不释卷的读物。再后来、上了音乐学院,柴科夫斯基、穆索尔斯基、斯特拉文斯基、肖斯塔科维奇、拉赫玛尼诺夫,这些充满了音乐符号的名字,和他们一部部叫醒耳朵、震撼心灵的钢琴曲、交响乐,也成为我感知人性、崇尚英雄的墓志铭。

也许正因为这个民族的文化太具有感染力、太容易唤起使命感,一旦靠近就难免融入。并且随着时间它不仅不会使你淡忘,而是成为你记忆土壤中扎得最深、长得最粗的“根茎”。所以我才会把可以算是平生第一次的出国旅游给了“他”。在这片国土上每一座城市的中心广场都高耸着英雄的塑像;每一处景区的主题都有关信仰;每一个人的生活都有浓浓的宗教色彩。

回想我到伊尔库斯克当天和对贝加尔湖的感触,“这里的黎明”依然“静悄悄”。看不见物质繁华的高大上,没有飞速发展的水泥森林,甚至景区里的公共设施延用的还是中国七、八十年代的设备和建筑。导游说,近二十年里俄罗斯的城市建设几乎是停滞的。但老百姓的生活是富足的,幸福感是洋溢在脸上的,而居安思危的使命感是在血液里流淌着的。从外表上看,这似乎与我们心目中那个“超级大国”不甚相符,甚至与中国飞速发展的现状相形见拙。但信仰的主宰,精神的富有,造就了一个顺应自然、敬畏神明、崇尚英雄的伟大民族。

我想起那句古诗“一枝一叶总关情”。那天看电视台一档政典性的电视栏目“平语近人”,才知道“一枝一叶总关情”的诗句是郑板桥先生借以抒发对百姓疾苦的关切。而习近平总书记对它的情有独钟,也同样出于一个国家领袖对人民的赤子之心。联想他与普京大大这些年全方位的紧密关系,以至于治国安邦的许多大政方略跟俄罗斯的相同与契合,大概也是因为那样一份悲天悯人的大国情怀和男儿本色的高度一致与息息相通吧。

物质上的富有会引人骄纵、没有节制;精神上的富有能使人宽厚、懂得取舍;民如此,国亦如此。虽说国家的强大不能没有物质的繁荣,但更不能没有精神的教化与引领。

“一枝一叶总关情” 这大概就是来俄罗斯旅游的人眼里的风景,心里的方向吧······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