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吕底亚在小亚细亚半岛西侧崛起
希腊人在小亚细亚半岛西部沿海地带发展海洋贸易
在伊朗高原的米底,与两河下游的巴比伦,合力攻灭亚述之前,亚述已经征服了他们上游的亚美尼亚王国(米底以及后来的波斯,也继承了这一关系)。当然,在此之前,高地上的亚美尼亚人,也找过亚述人的麻烦。这些前后跨度达千年的恩怨,也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了。知晓当时各民族所对应的地理单元,并以此为依据划分地缘板块才是我们所需要的。一旦板块划分好了,大家会发现,尽管相隔数千年,今天的地缘政治格局,与当初所遵循的规律还是一样的。 亚述、亚美尼亚两大地缘板块,在波斯人挺进欧洲的进程中,谁才是关键先生, 我们在具体解读波斯西征路线时,会详加解读。现在,我们需要再次把视线投向西方, 去看看波斯人在遭遇希腊人之前,所遇到的最后一个,也是最强大的对手是谁。 这个竞争对手的名字叫作“吕底亚王国”,在波斯击败米底成为伊朗高原的主人 之前,这个崛起于小亚细亚半岛西部的印欧系国家,已经开始和控制亚述、亚美尼亚 地区的米底人,争夺小亚细亚高原东部了。不过,在我们以希腊为核心,展开这段历 史的前提下,希腊诸城邦,与吕底亚王国的地缘关系,会更让人感兴趣。 如果说爱琴海是希腊式海洋文明形成的核心,那么与希腊半岛相对应的小亚细亚 半岛西侧,应该也有同样机会走上海洋贸易之路。为什么小细亚半岛没能成为海洋文 明的发源地呢?幸运的是,这一问题可以从吕底亚王国的前世今生中得到答案。
小亚细亚半岛地缘结构图
观察小亚细亚半岛西部沿海地带的地理结构,我们会发现它与希腊半岛的确很类 似。都属于沿海平原与丘陵相杂的地形。每相隔一段距离,都有一条发源于东部高地, 独流入海的河流。这样的地理条件,如果没有来自大陆势力干扰的话,应该和希腊半岛走上同样的发展道路,甚至融为一体。 事实上,小亚细亚半岛西部,最初也的确走上了这样一条海洋之路。特洛伊战争 的的本质,其实就是爱琴海东、西沿岸城邦的竞争和融合。在那场战争之后,来自欧 洲的希腊人,成功的登陆了小亚细亚半岛,并沿海岸线设置了诸多的殖民据点。当然, 爱琴海中间那星罗棋布的海岛,在成为两大板块之间联系纽带的同时,也被希腊殖民 者所覆盖。 正是由于这些殖民地的存在,迈锡尼文明所留传下来的海洋文明火种,才得以在 多利安人的入侵后,保留下来。然而承载这一使命的那些希腊人,也有他们的局限性。 这一局限性体现在,登陆了小亚细亚半岛的希腊人,对向陆地深处渗透缺乏兴趣。 希腊人之所以不愿意远离海岸线,是因为整个爱琴海周边地区复杂的地缘结构, 让希腊人的海洋贸易,获得了巨大的利益。一方面,那些在中国人看起来,几乎只能 算乡、村级的“国家”体量太小,并不足以生产出自己生活所需的全部产品(比如有 的地方盛产金属,有的地方粮食产量相对高些);另一方面,这些板块也很难整合成 一个整体,以争夺贸易的议价权。如果你能够掌控贸易渠道的话,那么你就是整个贸 易链上获利最大的了。在这种情况下, 谁又愿意去赚辛苦钱呢(就像美国人之前能 够通过控制世界金融体系,来控制世界时,就不关注制造业一样)。
吕底亚人崛起并征服沿海地区的希腊城邦然而不管你对大陆有没有兴趣,来自大陆方向的地缘压力,都是现实存在的。这
种一般通过战争所体现出来的压力,并不一定会因为你的文明层级更高,经济更发达 而减弱。事实上,那些生活在生产环境相对恶劣,看起来从事更“原始”的渔猎、游 牧、农耕民族,在军事效率或者组织性上,往往会更高、更好。而经济发达地区,天 然对落后地区的吸引力,又总是让他们更有兴趣增强自己的军事属性。对于这一点, 多利安人已经向迈锡尼文明的继承者们证明过了。 相比希腊半岛的大陆性,体量更大的小亚细亚半岛,显然要更为强烈。很多时候, 小亚细亚几乎等同于安纳托利亚这个标签。在希腊人的语言中,安纳托利亚的含义是 “东方”。不过就具体到现在地理含义来看,希腊语中的这片东方之地,所指向的是 占据半岛大部分面积的高原——安纳托利亚高原。至于小亚细亚半岛的概念,则应该 包括沿海平原,以及它与安纳托利亚高原之间那些矮山丘陵地带。我们可以形象的将 之称为小亚细亚半岛的“三级阶梯”。 以历史上饱受蒙古高原压力的中央之国的经验来看,登陆沿海平原的希腊人,所 面临的最大威胁应该是来自安纳托利亚高原腹地的民族了。然而中央之国核心区,与 蒙古高原之间,并没有体量足以做二者之间缓冲的丘陵地带。也就是说,当希腊人通 过特洛伊战争,以及后来坚持数百年的殖民活动,逐步控制小亚细亚半岛西海岸的第 三阶梯时,最先对他们发起挑战的,是那些生活在第二阶梯,也就是丘陵地带的土著 民族。
与特洛伊人一样,这些小亚细亚土著,也是来自于南俄草原的,原始印欧游牧民族的后裔。只是地理间隔以及岁月的打磨,让二者在文化上独立成为不同民族了。语言是二者之间最为显著的区别。以地理归属来命名的话,我们可以将之归类为“安纳托利亚语”。并勉强称之为“安纳托利亚人”(与希腊人的概念相对应)。之所以说是勉强,是因为小亚细亚半岛的地缘结构更为复杂,后续入侵者也更多。这些都妨碍了印欧系民族,在此形成统一的民族概念(直到突厥人的到来,终结了这一进程)。 当然,相同的种族背景,让彼此之间民族的融合会更为容易。一旦在语言和文化上接受了对方的方式,融合就会很自然的发生了。类似的情况在华夏民族的形成过程中,也在不断的发生。不过,一般而言,民族融合过程总是先发生在,彼此差异较小的民族之间。也就是说,就地缘结构来看,那些操安纳托利亚语的土著,会先有机会进行内部整合,并与登陆的希腊人形成竞争关系。 最终在这些安纳托利亚人中脱颖而出的,是崛起于第二阶梯中部,盖迪兹河畔的“吕底亚”人。能够近距离接触以“爱奥尼亚”人为代表的希腊殖民者,并从中吸取技术优势,应该是吕底亚人崛起的一个原因。当然,理论上那些生活在第二阶梯内的安纳托利亚“国家”,都有这样机会的。只不过,吕底亚人抓住了罢了。 吕底亚人在崛起过程中,在第二阶梯整合了哪些亲缘民族并无所谓。在希腊人放弃向大陆腹地渗透的背景下,他们承受来自第二阶梯的压力,是迟早的事。由于希腊诸城邦之间存在联盟关系,安纳托利亚人也必须以某种方式组成统一国家或者联盟,才能与之对抗(基于大陆属性,吕底亚人自然选择了更加集权的王国形式)。 在吕底亚王国崛起之后,希腊人呈线性分布于海岸线的那些国家,最终都成为了吕底亚王国的一部分。不过吕底亚人并没有试图去改变希腊人的生活方式,毕竟继续让这些希腊人来经营海洋贸易的话,更容易与对岸形成双赢关系。也就是说,除非吕底亚人想彻底取代希腊人,成为海洋贸易的主导者,否则的话,以谈生意的方式,让登陆小亚细亚半岛的希腊人臣服,并以税收、纳贡的方式上缴利润,对吕底亚人更为有利。 当然,如果吕底亚人想在海洋上获得垄断利益,他们也可以直接兼并那些希腊殖民地,并与希腊本土进入战争状态。但这需要吕底亚把资源和注意力,都集中于海洋(特别是要建立强大的海军)。问题是,吕底亚人本身并不具备边缘优势,在他们的东侧,是面积更为广阔,气候更适合游牧民族的安纳托利亚高原腹地。这意味着在吕底亚人通过控制希腊城邦(小亚细亚半岛部分)所获得的利益,很大程度必须用来应对东部的压力。那么这一压力,具体是通过什么民族呈现出来的,安纳托利亚高原腹地,又是什么样的地缘结构呢?
作者的声音很动听!
支持
大乌乌,你的声音好特别,读的很流畅,应该是做了很多功课吧
希望能持续更新
这种讲读的方式很喜欢😍
这名字太辣鸡了
0
涨知识
亚含4声
子昂_mk 回复 @紫皮祘: 为什么各个亚字读音都不一样安纳托利亚和亚洲和亚细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