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美壮丽的内敛精力--Emil Gilels(三)
Emil Gilels埃米尔.吉列尔斯(三)
1916年出生于乌克兰敖德萨的音乐家庭,1985年在莫斯科逝世。吉利尔斯五岁由特卡奇启蒙学习钢琴,l929年首度登台演出,193O到35年间在敖德萨莱因巴尔德的班上学习,1933年以一曲李斯特《费加洛幻想曲》在莫斯科全苏联钢琴比赛中获奖,1936年得到维也纳国际钢琴大赛第二名。吉利尔斯从1935年到38年在莫斯科师从涅高兹,1938年得到布鲁塞尔易沙意大赛第一名,1946年获得苏联国家奖。吉利尔斯的足迹广及全苏联各地,1947年到欧洲演出,1955年在美国首演。吉利尔斯从1951年起担任莫斯科音乐院教授并得到「人民艺术家」称号1962年得到列宁奖。除了钢琴独奏,吉利尔斯也是个出色的室内乐演奏家,最常合作的搭档包括他的连襟,也就是小提琴家列奥尼德.柯冈。吉利尔斯的唱片数量极多,曲目广从巴哈到史特拉汶斯基的作品,也的音乐是相当典型的俄罗斯传统学派,音色变化丰富而且富有旺盛的生命力,倾向于以内在表达作品深刻的内容无一不是受到老师涅高兹的影响。
华美壮丽的内敛精力
一些声名显赫的艺术诠释者,他们的艺术轨道常在多领域具有多面向的发展和成就。用事后的回顾来评断他们的价值,往往要易于用某一时期的诠释美学来评估。然而,这种事后之见也可能导致一些偏差,也就是对他们在转变过程中的阶段性表达方式,予以不恰当的评价和观察,并不利于理解其复杂成长过程的背后意涵。本「吉利尔斯Ⅲ」CD专辑收录的录音作品,录制时间跨越二十年。曲目从最早1959年的舒曼《阿拉贝斯克》,到1978年为DG录制的舒伯特幻想曲D.940、藩邦B小调奏鸣曲第三号。而这套录音也记录了吉利尔斯两种极端不同的诠释典型,这点与其它世界级钢琴家颇为不同。借着这样不同的风格的演奏,可以鼓励人们探究吉利尔斯不同时期的诠释哲学在本质上的改变。
想当年,吉利尔斯还是个锐气四射的苏联青年,他的演奏充满强大的力度,有时甚至放纵得几近粗野。速度也有风云变色般的急燥倾向,人们往往把他当成堪能与西方活跃的霍洛维兹抗衡的巨人。此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录音,包括三○年代演奏李斯特第九号匈牙利狂想曲、肖邦G小调叙事曲和舒曼的《触技曲》,这些演奏都是从头到尾紧张而狂暴,普罗高菲夫《三橘之恋》的结尾更是极尽夸大凶暴之能事。但不管他的演奏如何狂野,技巧从不失控,至少不会让乐曲的内部架构、敕体节奏感扭曲变形。而他在白热演奏中偶而出现误差,也只是肇因原作的不恰当。他和李斯特一样,把那种逐字逐句忠于原谱的洁癖习性,丢给那些才智不如己的同侪去信守。即便有时演奏间出现明显失手,他仍能把乐曲架构控制得完美无缺。
1970年吉利尔斯出现在萨尔兹堡音乐节,演奏曲目包括李斯特B小调奏鸣曲。吉利尔斯的演奏情绪高昂,却能冷静地高度克制,神奇地把乐曲中复杂而富逻辑性的织体,铺排得井然有序。他刻意抑制狂喜的独白乐句,只为内心盘算把高亢情绪在下一波高潮时,一股脑迸发出来,那时的爆发力果然极其惊人。那些有名的可怕八度音,先在右手,接着移到左手,像点火一样,把压抑的情绪连续引爆。吉利尔斯总是有能力让乐曲能量彻底投射出来,却将乐曲表情控制在一个听众可接受、可理解的极限。我得补充一句,有时他连保守这点极限也偶而抛绪脑后。事实上,吉利尔斯确实有办法发掘乐句中其它人无法传达的要素,深入听众的思想核心,使人受感动而深深铭刻在脑海,终生难忘。
Melodiya发行这场1961年录制,现场演奏的李斯特奏鸣曲实况时,收录同唱片的曲目是颇富不朽纪念价值的肖邦降B小调奏鸣曲作品35—这首曲子也被收录在这张选辑唱片里。此时的他已非当年「狂暴冲动」(Sturmund Drang)的战前时期吉利尔斯,但以音乐的格式来看,他仍在追寻自己的轨迹,有时小心谨慎,有时则雄辩淘淘的揣摩,试在音乐中寻求自我验证,当然,这些都得在大量使体力与技巧,否则无法塑造细节的前提之下。例如第一乐章展开部的强和弦,以及诙谐曲乐章连续快速和弦和音程大跳;吉利尔斯得小心抗拒一不小心就与青年时期的自己相像的危险。
我很少见过像吉利尔斯这样,从昨日到今日,能彻底转变得如此成熟、智慧,像个经历巨大试炼而大悟的教士,藉由不止息的吸收音乐才学,让自己的音乐素养不断提升到极高境界。最具冲击性的例子是,吉利尔斯与约夫姆在柏林合作的布拉姆斯降B大调钢琴协奏曲。在此之前十年,吉利尔斯才在芝加哥录过这部作品,这是一部惊天动地的演奏,从一开始的琶音,钢琴就充满挑衅的意味,尖锐、强硬,和弦间充满不谐和的奇突联结,前两个乐章都比常人演奏的速度快。当然,吉利尔斯还是将第三乐章演奏得极优雅,且以宛如演奏室内乐般的句法,带出温和感性如夜曲的尾段。可是当他和约夫姆合作时,第一乐章以宽幅的句法展开,宛如演奏高贵神圣的德国安魂曲,把眼前景像化为天外的地平线,几近「布鲁克纳式」音乐观点。稍加揣摩,当加这与约夫姆的音乐倾向和诠释习惯有关。富诗意的第三乐章,吉利尔斯的乐句高度自我抑制,挑战听众对音乐与动态感知力的极限。最妙的是,吉利尔斯用神妙的感染力,把听众从远方的旁观者,化为在现场巧妙互动,塑造整体紧张气氛的因子。吉利尔斯等于藉此宣示,他不再只是个表现能力 强大的钢琴家,而是一个有能力将人格中的音乐脉动和能量汇集、传递出来的强大音乐媒介。
内省、透视力、戏剧张力和说服力与前述布拉姆斯作品相当的,是舒伯特的幻想曲。这是他在同年与女儿叶琳娜(Elena)一起录制的。吉利尔斯在此之前已将他那才华洋溢的女儿引荐到西方,其中最知名的自然是莫扎特双钢琴协奏曲K.365。他们在1972年的萨尔兹堡音乐节联袂演出,卡尔.贝姆的指挥显得华美而均衡,维也纳爱乐的演奏则款款如歌。搭配曲目后来成为DG录音室录音的基础。吉利尔斯的莫扎特在1970年代(他的萨尔兹堡音乐周演奏会曾发行现场录音),特色是在严肃的基调上,流露忧郁的气质。父女档合奏的舒伯特幻想曲中,则额外加添了强韧的织体。坚强而突出的音志力,果断的强奏和层次分明的动态处理,已然是吉利尔斯音色光谱中所常见的。他在RCA的早期舒伯特录音(钢琴奏鸣曲A小调D.784和D.850)就是这样显出强大的动态对比,钢琴音色也比后来的DG录音更具硬调子的金属色彩。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