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文化课】第五十期 ● 白居易专心咏琴诗(二)

【古琴文化课】第五十期 ● 白居易专心咏琴诗(二)

00:00
10:30

白居易专心咏琴诗(二)

白居易精于鉴赏,擅长描写音乐,他的诗作经常言乐论乐,晚年诗作尤多,在洛阳所写四百余首,除了“丧朋哭子十数首外”,其他“皆寄怀于酒,或取意于琴”,真是诗不离酒,诗必言琴,醉吟先生大有五柳先生之遗风。

 

风清月朗,空林寂静,白居易独坐林中,气血和平,心手合一,独自弹琴至深夜,写下《清夜琴兴》以为证:

月出乌棲尽,寂然坐空林。

是时心境闲,可以弹素琴。

清冷由木性,恬淡随人心。

心积和平气,木应正始音。

响余群动息,曲罢秋夜深。

正声感元化,天地清沉沉。

 

又是一个天地清和的秋夜,白居易独自弹琴,弹了一曲又一曲,不要人听,只求尽兴,《夜琴》诗云:

蜀琴木性实,楚丝音韵清。

调慢弾且缓,夜深十数声。

入耳淡无味,惬心潜有情

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

 

又是一个月夜,江水泛光,船泊水上,白居易独坐船头,面对明月江水,弹起七弦琴,《船夜援琴》这样咏道:

鸟栖鱼不动,月照夜江深。

身外都无事,舟中只有琴。

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

心静即声淡,其间无古今。

 

白居易声称“好听琴”,本是以琴涵养性情,清除抑郁,爱听《三乐》,《好听琴》云:

本性好丝桐,尘机闻即空。

一声来耳里,万事离心中。

清畅堪销疾,恬和好养蒙。

尤宜听三乐,安慰白头翁。

 

在这些咏琴诗中,由清澈之心、空寂之境、恬淡之琴构成的意境,有儒有道也有佛,儒道佛三者融合为一,追求的是“恬淡”、“平和”、“无味”、“心静”的琴之至美,这就是白居易琴乐的审美情趣,这与嵇康、陶潜的审美情趣既有相同一面又有不同一面。

 

有一次,白居易在秋夜听琴家李山人弹奏《三乐》,情从心生,有感而发,即席咏诗《郡中夜听李山人弹三乐》:

风琴秋拂匣,月户夜开关。

荣启先生乐,姑苏太守闲。

传声千古后,得意一时间。

却怪钟期耳,唯听水与山。

 

为朋友弹琴,白居易常常是兴起欲罢不能,有一次,崔少监来访,白居易应朋友邀请,弹奏古宫调,崔少监认为这是很难听到的琴声,不是寻常人所弹琴声。白居易很高兴遇上知音,竟鼓琴通宵达旦,并作《寄崔少监》诗。

 

唐代,琵琶、五弦、箜篌、筚篥、胡笳、羯鼓等西域乐器风靡中原,古琴在当时颇遭冷遇,只得远离觥筹喧闹的大宴小席,在山林、清庭、寺庙、道院之中悄然生存,自由发展,白居易写了一首《废琴》真实地概括了这一状况,诗云:

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

古声澹无味,不称今人情。

玉徽光彩灭,朱弦尘土生。

废弃来已久,遗音尚泠泠。

不辞为君弹,纵弹人不听。

何物使之然,羌笛与秦筝。

 

诗反映了古琴在当时不为时人所重的遭遇,由于古声淡而无味,不符合当时人的爱好,从此古琴玉徽失去了光彩,琴弦蒙上了灰尘,虽然古琴被废弃已久,但余音泠泠素淡清雅,人们到底爱听什么呢?

 

白居易认为是羌笛、秦筝之类的乐器。对此,白居易在《邓鲂张彻落第》诗中也说到“古琴无俗韵,奏罢无人听”,时人纷纷“奔车看牡丹,走马听秦筝。”尽管“众耳喜郑卫”,但是“琴亦不改声”,正因为古琴保持了其格调高雅,能够寄情寓志,故尔,白居易一往情深喜爱古琴,在抚弦弹奏中,追求一种精神享受,并视之为修身养性的乐器,与琴为友,自我陶醉。

 

中国古代文人大多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在这方面,白居易是一个典型;中国古代文人又大多得意时主张礼乐治国,失意时则以琴养生,以琴自娱,在这方面,白居易就更是一个典型。

 

这正是:觞咏弦歌自适性,清韵消疾心忘机。

 

本集的背景音乐,请听我的录音《渔樵问答》。在网易音乐APP中,搜索“高宇古琴”,可以听到更多我的琴曲录音。

 

录音所用琴为当代斫琴大家倪诗韵老师的亲斫琴,其琴音饱满绵长,松透圆润。目前馆中正有一张倪诗韵老师亲斫的百纳杉木琴,其音色达到了录音棚使用的演奏级,十分值得长期弹奏及收藏,在微信公众号“雅风国乐古琴”的后台留言可进一步了解此琴的详情。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