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岛《暮过山村》

贾岛《暮过山村》

00:00
18:12

 

 

      暮过山村

 

                 贾岛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

 

  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

 

  萧条桑柘外,烟火渐相亲。

 

寒水:此指清冷的流水。唐杜牧《泊秦淮》诗:“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山家:山野人家。唐杜甫《从驿次草堂复至东屯茅屋》诗之二:“山家蒸栗暖,野饭射麋新。”四邻:周围邻居。汉刘向《列女传·周主忠妾》:“主闻之乃厚币而嫁之,四邻争娶之。”

怪禽:此指鸱鸮(chīxiāo)一类的鸟。啼:后省略“于”字。旷野:空阔的原野。《诗经·小雅·何草不黄》:“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哀我征夫,朝夕不暇。”

猫头鹰的特点

 由于猫头鹰是夜晚出来觅食的猛禽,所以它的眼睛具有很多特殊的构造。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有两种,一种是锥状细胞,另一种是柱状细胞。锥状细胞可以感受强光,柱状细胞可以感受弱光。白天活动的鸟类,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主要是由锥状细胞所组成,所以白天视力很强,夜晚则较差。在猫头鹰的视网膜上,却主要是由柱状细胞所组成,对弱光感受特别灵敏。另外,它的虹膜内只有辐状肌,没有环状肌。辐状肌只能使其瞳孔略微放大,而不能缩小,白天光线强时,进入瞳孔的光线太多,使眼内的视杆细胞无用武之地。因此,猫头鹰白天视力很差,只能躲在林中休息,是名负其实的“夜猫子”。明朝学者著的《蜀中广记》中形象地说它“昼不见泰山,夜能察秋毫”。

  猫头鹰的耳孔很大,呈两条很深的长缝,头上还有短而硬的羽毛环绕,像哺乳动物的耳朵一样,形成能收集音波的耳羽簇。耳孔前后各有一个活盖,可以控制耳孔的大小,调节听觉功能。另外两耳的耳孔的位置也不对称,右侧的比左侧的略高,这样可以获得声音对两侧的错位效果,便于迅速校正声源的距离和位置。在它的大脑听区的神经细胞也比较多,所以听觉非常发达,能清晰地听到微弱的声音,特别对野鼠活动时发出的每秒钟振荡8500次以上的高频音波更为敏感。

  猫头鹰虽然翅膀宽大,但全身的羽毛柔软而呈波状,表面密布着绒毛,可以减弱和空气的摩擦,飞羽边缘还具有象锯齿一样的柔软的羽毛,这些特殊的结构使其飞行时来去无声,便于向猎物发动突然袭击。据说有的飞行设计师从它的翅膀的结构上得到了启示,研制出了一种锯齿形的飞机翼片,可以产生许多小的涡流,使飞机后面的气流变得很平稳,从而消除了产生噪声的涡流,减少了高速飞机的噪声。

  猫头鹰锋利而钩曲的嘴和爪,是捕食猎物的有力武器。每到夜幕降临,万籁具寂的时候,它就悄悄地蹲在树上,转动着灵活的脖子,沉着而又机灵地进行着搜索。发现了老鼠以后,就迅速地飞扑过去,用利爪牢牢地将其抓住。接着,就用嘴叼起猎物回到树上,慢慢地撕扯、吞食,一直到把猎物全部囫囵吞下,经过824个小时后,再把不能消化的骨骼、皮毛等食物残块吐出来,称为“食丸”。“食丸”一般呈长椭圆形,灰黄色或棕褐色,里面是骨骼等较硬的物质,外面包裹着毛、羽和纤维等,所以内坚外软。科学家可以根据对食丸的分析,了解它的食性。

恐:此处为使动用法,使……惊恐。行人:出行的人。《管子·轻重己》:“十日之内,室无处女,路无行人。”

初月:新月。农历每月初出的弯形的月亮;亦指农历月逢十五日新满的月亮《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一·子夜四时歌春歌五》:“碧楼冥初月,罗绮垂新风。”终夕:通宵,彻夜。唐杜甫《八哀诗·故著作郎贬台州司户荥阳郑公虔》:“操纸终夕酣,时物集遐想。”

边烽:边境上报告战事的烽火。唐沈佺期《塞北》诗之一:“海气如秋雨,边烽似夏云。”秦:指今陕西南部一带。

萧条:此处为稀疏之意。汉扬雄《羽猎赋》:“羡漫半散,萧条数千里外。”桑柘(zhè):此处用本意,桑木与柘木。《礼记·月令》:“(季春之月)命野虞无伐桑柘,鸣鸠拂其羽,戴胜降于桑。”

烟火:指炊烟,泛指人烟。《史记·律书》:“天下殷富,粟至十馀钱,鸣鸡吠狗,烟火万里,可谓和乐者乎?”

 

几里远就能听到凄寒的水声,山区人家居住分散没有近邻。

怪禽从旷野上传来声声鸣叫,昏惨的落日惊恐过路的行人。

一弯新月未得照彻漫漫长夜,边关的烽火并没有越过三秦。

远处几棵萧条的桑柘树外面,袅袅炊烟渐觉与人相近相亲。

 

  贾岛以“幽奇寒僻”的风格著称,这一首诗充分体现了他的创作特色。

 

  起句从听觉形象写起。一个秋天的黄昏,诗人路过一座山村,远远便闻到山涧的潺潺流水声:“数里闻寒水”。在“数里”的范围内能清晰地听到细微的水声,可见山区的寂静凄冷。而映在眼帘的是稀稀落落的人家──“山家少四邻”。这一听觉形象和视觉形象相互衬托,生动地渲染出山村的萧索而冷落的氛围。首联点题,作者用淡墨勾勒出一幅荒凉的山村远景。

 

  颔联,重点描摹山区萧骚阴森的景象:“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怪禽”大概是鸱鸮一类的鸟。这种怪禽在荒漠凄寂的旷野上鸣叫,本来就令人闻而惊惶不安;刚好又碰上夕阳下山,山区渐渐暗黑下来,孤单的行人此时此刻自然更加感到不寒而栗。这两句诗写声写色,声色均骇人听闻。诗的境界幽深险僻,自是贾岛本色。

 

  诗人从数里外的旷野走向山村,一路行来,时间不知不觉地过去,夜幕悄悄地拉开。颈联转写夜景:“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边烽,指边境的烽火。唐代边烽有两种:一种是报边境有事的紧急烽火,一种是报平安的烽火。秦,指今陕西南部一带。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初升的月亮高悬天空,烽火点燃起来,没有越过秦地,表明这一地区平安无事,山区更显得阒静,安谧。这时候诗人逐渐走近山庄。

 

  尾联即写接近山村时的喜悦感受:“萧条桑柘外,烟火渐相亲。”诗人经过萧疏荒凉的山区旷野,终于隐隐约约地看到山村人家宅边常种的桑柘树和茅舍上升起的袅袅轻烟,内心不禁感到无比的温暖与亲切,先前的惊惧心情渐渐平静下来,转而产生一种欢欣喜悦的感情。结句“烟火渐相亲”,写得极富生活情趣与韵味。诗人对生活的感受相当敏锐,体验深刻,又着意炼句,因此,诗里的心理刻画也显得细致入微而耐人寻味。

 

  诗的布局以“寒水”开始,“烟火”告终,中间历叙旷野中的怪禽、落日、初月、边烽,给人的感受是由寒而暖,从惶恐而至欣慰。山区景物采用移步换景法描绘,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动,诗人的情绪也跟着波浪式起伏与发展。这样,诗的格局便显得有波澜,有开阖,寓变化多样于章法井然之中。

 

  诗的形象写得险怪寒瘦,境界幽深奇异,在中唐诗歌中确实别具一格。明胡应麟推崇“浪仙之幽奇”为“五言独造”(《诗薮。内编》卷四)。从风格这一角度上看,这一评语也说得中肯。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再生缘_xy

    🐅🐟🐠🐍🐢🐛🐝

  • 听友77776005

    这首诗好像是作者半夜睡不着,听着猫头鹰的怪叫,一直到黎明,炊烟袅袅升起,才有了人间味。嗯,适合半夜读!

    秋语荷塘 回复 @听友77776005: 呀呀呀

  • 听友77776005

    老哥是在半夜为我们读诗啊,感谢老师!

    秋语荷塘 回复 @听友77776005: 夜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