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音乐 | 好妹妹乐队- 你说今晚月光那么美,我说是的
据调查,现代父母对子女的发展期望,已经排在中国人9大生活动力的第一位。
对子女有期望是好事,只是许多父母在期望中迷失了,一味追求“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这句话,你还在对孩子说吗?
印度电影《起跑线》中,一对年轻夫妻为了女儿上名校想尽了办法:
买学区房,走关系贿赂,制作假文件,装穷人、骗取贫困招生资格……
妻子米塔说:“不能进入好学校,就没有好工作,女儿的朋友就会超越她,
她会觉得被排挤,会认为自己是失败者,就会自弃,就有可能开始吸毒……”
深深的恐惧笼罩在夫妻俩的心头。
他们带着女儿,找到顾问学校,看到密集的课程清单后,夫妻俩瞪大了眼睛,孩子有时间吃饭睡觉吗?
校长不可思议地看着他们:“你们来得太晚了,很多父母在怀孕初期就来了,你们的孩子在很多方面都需要追赶才行!”
如果孩子进不了顶尖的学校,那她就进不了我国任何一所好的大学。
如果她的履历表上填的不是好的大学,那她就不可能进跨国公司上班。
她一针见血的话,扎中夫妻俩的心。
怕孩子太晚学,会来不及,怕别人跑太快,孩子赶不上,怕现在起点低了,就永远是低起点。
这是父母内心最深的焦虑和恐慌。
邻居小女孩璐璐读小学5年级,周末被奥数奥语塞满了。
璐璐妈妈说:“没办法,初中有两个奥数班,要想进这两个班一定要学。”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蒋承说:
对‘教育落后’的恐慌导致每个人都铆足了劲,都想排在前面。
没有人甘心孩子屈居人后,所以家长就推着孩子往前、再往前。
结果却是水涨船高,弦越绷越紧,所有人都骑虎难下。
不允许孩子落后,时刻盯着孩子,盯着别人。尤其自认为没有比过别人的家长,更不允许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正是这样一辈子和别人比较的心理,才是父母为起跑线焦虑和恐慌的根源。
只是,有了“非常高的起点”,人生的跑道就真的完美了吗?
李双江的儿子李天一,4岁选入申奥形象大使,同年学习钢琴,8岁学习书法,10岁加入国家冰球队,14岁读人大附中并留学美国。
完美赢得了起跑线的他,却在2013年涉嫌轮奸案被刑事拘留10年,至今仍在狱中。
澳门科技大学的学生薛千里,从小成绩优异,初高中一直担任班长,是学校辩论赛最佳辩手、省级优秀学生干部。
与老师同学关系融洽,是妈妈心中的骄傲,身边人学习的榜样。
没想到,最后却在大学宿舍跳楼身亡。她在最后一篇博客里写道:
即使没有抵达最后的终点,即使没有获得世俗名誉的认可,我仍然是一个成功者。
这样想来,自然让自己轻松很多。
也许是因为一直以来太累了,为了追求梦想跑得太辛苦,想给自己的懒惰找寻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才说出上面这番话的吧。
看到这里,我觉得好心疼,不知道为了这不断地“跑”,她承受了怎样的压力!
而即便她在众人眼中那么优秀的跑,也觉得需要自我安慰,才能假装自己是成功者!
跑得再快、再好,总有在前面跑得更快、更好的,父母心中又都以什么为标准,催着孩子必须跑赢起跑线?
即便赢了未来,却也可能输了亲情。
有个妈妈为了孩子很拼命地工作。
有一次,她开车送孩子去贵族学校住校,临走前,对孩子说:“妈妈为了让你以后上名校,需要挣很多钱,所以没有时间陪你。你恨妈妈吗?”
孩子摇摇头:“不恨。我长大以后也拼命挣钱,送您去最好的养老院。”
妈妈的心被震住了。
大概,只有到了这样的时候,父母才会觉得起跑线真的没有那么重要,孩子平安健康,一家人相亲相爱,才最重要吧。
教育,要量力而行。
如果为了所谓的高起点教育,倾尽财力、精力,一味催孩子快跑,压得自己和孩子喘不过气,却疏于陪伴孩子,疏于道德上的引导,疏于对孩子心理的关注。
不仅不会帮助孩子成功,反而会适得其反,甚至造成无法挽回的悲剧发生。
知乎上一位网友,讲了他和父亲之间的故事:
小时候,父亲从不催着他学习,也不主动给他报特长班。
经常带他去爬山,去野外捉虫子、采集植物的种子和叶子,带着他种花,画观察日记,告诉他天上的星星就是一个遥远的园丁种出来的花。
烧开水时给他讲热能,讲为什么水能烧开。
带着他一起打羽毛球、排球,学游泳,玩各种游戏,比赛说绕口令,给他讲古代的故事。
家庭经济不宽裕的时候,父亲咬牙给他买了一台电钢琴,他没兴趣学,父亲就自学,没几个礼拜就能自弹自唱简单的歌,他也兴致盎然学起来。
买了各种颜料,和他一起画画,画得满手满脸的花。
舍不得买的娃娃、拼图,父亲都和他一起做画。
这样下来,他从小就对各种学科有着浓厚的兴趣,品学兼优,多才多艺,后来攻得美国博士学位,事业成功,家庭美满。
他至今和父亲关系亲密,称父亲是世界上最有趣的人。
最重要的是,他的生命中充满了乐观和自信,他说:“童年和爸爸在一起的日子,都像自带金色滤镜一样美好。”
事实上,他的父亲工作一直很忙,陪他的时间都是硬挤出来的。
他曾问父亲:“你怎么能有那么多时间带我玩,陪我学这学那,编各种故事。”
父亲哈哈大笑说:“所以我才每天跑步,锻炼身体,保持充沛的活力呀!”
这样的父爱实在令人动容,他怀着何等的深爱,几乎用工作之外全部的时间和精力,在陪伴和引导孩子啊。
有个工程师问台湾作家蒋勋:“5岁的女儿应该学钢琴还是小提琴?”
蒋勋回答说:“11点才下班的你多抱抱女儿,比较重要。”
父母是否真正在孩子身上花心思和精力,是否给了孩子大量高质量的陪伴,让孩子感受到足够的爱与关怀,又是否和孩子一起在不断成长。
最好的教育、最好的起跑线其实是父母自己。
有人问美国前总统杜鲁门的母亲,是否为自己有一个当总统的儿子感到骄傲?
这位母亲回答说:“是的。但我还有一个儿子正在田里挖土豆,我也为他感到骄傲!”
好的父母,没有攀比之心,欣赏每个孩子。
《搏击俱乐部》有句台词:
“工作不能代表你,银行存款不能代表你,你开的车也不能代表你,皮夹里的东西不能代表你,衣服也不能代表你。”
你就是你,独一无二的你,无需比较的你。
愿我们都不再以外在事物为标准看待自己和孩子,平和对待“起跑线”。
不在乎别人跑得多快,跑的哪条道。
只珍视孩子独特的个性,享受和孩子一起成长,引导孩子在属于他的跑道上,用心跑出风采。
这就是给孩子最好的爱,最完美的未来。
有书君语:这就是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文章,不知你是否有所感悟?欢迎你在留言区抒发自己的感想,我们明天见~~~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