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是一个有文化的地方吗?(作者:龙建刚,演播:李建平)

佛山是一个有文化的地方吗?(作者:龙建刚,演播:李建平)

00:00
23:43

                             

      佛山是个有文化的地方吗?

    ——在2018佛山企业家大会上的演讲

                                                                 龙建刚


说起经济,佛山很有自信,但说起文化,我们多少有些自卑。一位到佛山讲学的北京学者就说:来到佛山,最好别谈文化。佛山的砖瓦顶多800年。你到西安,随便抓一把土,起码5000年。


20年前,我刚来佛山的时候,中国很多地方都在流传一个段子:说是湖南一位农民到珠三角打工,发现这个地方很好赚钱。于是就给还窝在家里的兄弟们发了一封电报:此地钱多、人傻,速来。


在佛山大学执教,我读到我的同事、五年前去世的著名杂文作家安文江老师写过一篇关于佛山的杂文,他说:佛山与广州比少了大气、与北京比少了霸气、与上海比少了洋气、与苏杭比少了文气、与西安比少了侠气。总而言之,佛山显得小气。


10多年前,广东“四小虎”——顺德、南海、中山、东莞,和江苏“四小龙”——昆山、张家港、江阴、常熟的青年企业家,每年都要举行一次交流,各地轮流做东。我多次参加他们的活动,还主持过其中几场论坛。对比广东“四小虎”和江苏“四小龙”年轻老板们的表现,我有三个感受:第一、珠三角老板普遍比长三角老板有钱,但开口说话,长三角老板的口气象商业领袖,而珠三角老板象刚刚洗脚上田;第二、长三角老板讲普通话喜欢夹杂英语;珠三角老板说国语经常带粤语;第三、长三角老板喜欢谈论读书,热衷心灵鸡汤;珠三角老板喜欢饭桌上谈论:哪一种汤壮阳。


现在回过头去看,那些俨然商业领袖的长三角老板大多无声无息,有的出去了,有的进去了。而珠三角的老板则越做越大、越来越抢眼。时间好像在珠三角这边。


我们说,一方水土一方人。那天晚上和周教授聊天,谈到文化,他说了一个很好的词:氛围。文化其实就是一种氛围。这话让我想起曾经担任佛山市委书记的李贻伟当年在佛山文化工作会上的一次讲话,他说文化是空气和水,大家平常都不太在乎,但如果没有空气和水,那是会死人的。


文化是一种气质,也是一种气场,它建构一个地方的风度。


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回首佛山走过的四十年,佛山的成就足以让我们骄傲。刚才谭萍副市长在致辞中,用很多数据阐述了佛山的实力。


去年几位中国学者和一位澳大利亚学者出版了一本书《中国未来:佛山模式》,封面上写有一句话:佛山如何在平凡中实现了“不平凡”?从佛山看中国,见微知著,懂佛山就懂中国。


这本书的主要目的是试图解答一个问题:不是特区、不是省会城市、不是计划单列市、不是港口城市的佛山,为什么成了一座这么了不起的城市?


现在佛山的经济实力在全国338个地级以上城市中名列第15位,人均2万美元,相当于欧洲中等发达国家捷克、希腊、葡萄牙,是名副其实的“大户人家”,媒体上也有佛山“富可敌省”的说法。


从佛山看佛山可能说服力不大,我们就拿佛山和当今中国最大的经济城市上海比。


上海是中国经济第一城,是国家重点打造的国际航运中心、金融中心,集中了太多佛山无可比拟的国家和国际资源,但让人难以置信的是:“魔都”上海与“草根”佛山的距离不是拉大、而是在缩小。


1978年,佛山的GDP仅仅有13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同期上海的4.8%,也就是说要20个佛山才能顶得上一个上海。走过40年,佛山经济总量逼近万亿大关,是当今上海的32%。这是一个什么概念?佛山在四十年时间里,把自己和上海的距离缩短了6.6倍。


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壮丽征程!


大家不要忘记一个背景:1978年的佛山还管辖着中山。19881月,中山从佛山独立出去,升格为地级市。现在的佛山地盘比以前小了很多,但佛山却可以把事情搞得很大。仅仅从产业而言,面积不大的佛山有很多个世界之最。比如:陶瓷、电风扇、微波炉、冰箱、空调、铝型材、消毒碗柜、热水器、酱油产量世界第一……


有人算过:现在佛山平均每秒钟就有2个电饭锅下线,每分钟能生产100台微波炉,每小时能生产洗衣机273台,每天生产的冰箱超过2万台,每年生产空调器2300万台、电子元件17亿只、电光源20亿只……


民间流行的三句话道出了佛山制造的江湖地位:有家就有佛山家电、有建筑工地就有佛山建材、有厨房就有佛山酱油。


作为一个佛山人,每次出国都有一种自豪:全球很多地方的商店都看见海天酱油;作为一个贵州人,我也感到骄傲,因为走遍世界各地,到哪里都可以吃到贵州老干妈。


在中国经济最强的20个城市中,我反复研究、对比,佛山有三个非常突出的特点:第一是制造业比重最大,第二是家居产业最强,第三是民营经济贡献率最高。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佛山现象”?


回答这个问题,必须追溯从石湾升起的那一把窑火。“石湾瓦,甲天下。”这是佛山制造赢得的第一个封号;“南国陶都”,这是佛山拿到的第一个城市荣誉。我认为佛山制造的威名就是从南风古灶启程的。我们无法想象:如果没有石湾熊熊燃烧的窑火,佛山制造的知名度、美誉度要在黑暗中摸索多久?


南风古灶的“窑变”,不仅烧出了佛山陶瓷的惊艳和传奇,也塑造了一座城市的特性。


石湾窑是民窑而不是官窑,石湾陶瓷以民间日用品为主,它的市场定位是满足一般老百姓的日常需求。今天的佛山之所以呈现以民营经济为主、以实体经济为主、以家居产业为主的城市经济结构,源头就在这里,“模具”就在石湾。


历史有窑冶一体的说法,意思是:大凡窑火旺盛的地方,铸造业都比较发达。佛山就是这样的地方。


《西游记》里有一个精彩的细节:孙悟空钻进牛魔王的肚子里大喊“我拿广锅把你这妖怪煮成杂碎!”这个能把妖怪煮成杂碎的“广锅”就是地地道道的佛山制造。


知道“广锅”厉害的不是孙大圣,而是吴承恩。这位明朝作家是江苏淮安人,能把“广锅”写进小说,那是因为生活在京杭大运河边上的吴承恩,无数次看到满载广锅的货船源源北上的盛况,那时的佛山铁锅人见人爱,是品质最好的中国制造。


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收藏有一册清代佛山铸造铁锅的组画,分别以十个场景呈现出佛山铁锅的制作工序。这组图是清朝时期的画家画的,英国人把它珍藏在大英博物馆里,不是出于作品的艺术性,而是因为那时的佛山铁锅是一个响当当的世界品牌,是明清时期的德国“双立人”。


佛山铁锅的品质让全国趋之若鹜,也让大批海外客商到佛山买买买。那时的日本人对佛山铁锅的追捧,超过今天中国人对日本马桶的迷信。看到那些老外在佛山疯狂扫货、出手太狠,导致佛山铁锅价格飙升、供不应求,广东官员赶紧报告中央。雍正九年,朝廷颁布“限购令”——佛山铁锅禁止出洋。


明清时期的佛山制造不仅赢得了国人的敬意,也改写了中国的城市格局。


看看历史就知道,从汉代的洛阳到唐代的长安;从北宋的开封到南宋的杭州,中国长期由单一中心城市一统天下。明清时期,随着一批工商业城镇的崛起,这个格局被彻底打破。佛山是旧秩序最主要的颠覆者之一。


有两位中国著名学者注意到这个现象。


一位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杨义先生。他说:佛山既不是政治中心,也不是军事重镇,它的崛起打破了“郡县城市”的旧模式,开启了“工商城市”的模式。


另一位是岭南历史文化学者罗一星先生。他说从公元1600年到1900年整整三百年间,佛山同时扮演了三个著名的中心城市角色:一是以手工制造业发达与汉口、景德、朱仙并称“天下四大镇”;二是以商业和物流业的鼎盛与苏州、汉口、京师共享“天下四大聚”的美誉;三是和广州错位发展,形成以手工制造业为支柱的岭南中心城市,世人谓之“广佛”。


这样的历史,让我想起著名诗人舒婷《致橡树》中的诗句: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佛山就是以树的形象和广州站在一起。品质决定地位。佛山就是一个铁证。


回顾佛山的经济文化走过的历史,有两个人是绕不过去的。一个是中国近代民族纺织工业的开创者陈启沅,另一个是戊戌变法的领导者康有为。论名气,康南海比陈启沅大;论对佛山人的影响,陈启沅远远超过康有为。


这两个人都是南海人,而且都是在西樵山下长大的,但两个人走的两条完全不同的道路,结果也完全不同。到北京闹革命的康有为被追杀,只好亡命天涯、流落他乡,最后死得不清不楚、不明不白。有一次我和南海一位企业家聊天,谈起康有为,他说:我只羡慕他有六个老婆,其中一个还是外国的。再看看留在家乡搞实业的陈启沅,日子过得相当滋润。他办的缫丝厂生意兴隆。坐在西樵山上看西江,一边喝着九江双蒸或者石湾玉冰烧,一边享受“一船蚕丝去,一船白银归”的喜悦和诗意。


这样的成功让南海人兴奋不已:这才是我们想要的生活!


佛山人觉得搞实业的陈启沅比搞政治的康有为更实在、更靠谱。


从古到今,佛山人喜欢在家乡做事,就是上大学也喜欢在广东,像康有为那样跑到北京搞政治的人极少极少。


以前在大学上课的时候,我常常给学生们说:恭喜你们考上大学,但遗憾你们考上的是佛山大学。学生回答说:读佛山大学离家近,去外地东西太难吃了,生活不习惯。我说你们的考虑有道理,我这样说不是因为佛山不好、佛山大学不好,而是你们在这个地方生长,又在这个地方上大学,会影响你们的格局和视野。如果到外地大学读书,你们可以接触到不同地方的同学,比如一个宿舍里边可能有上海的、新疆的、东北的、贵州的,四年下来,你们就可以了解一个多元多彩的中国、一个复杂的中国。因为每个学生的身上,都折射出他那片乡土的特质。你们现在到佛山大学,宿舍里很可能上铺是顺德的,下铺是南海的,左边是三水的,右边是高明的。你们坐拥禅城,很可能失去中国。


当然,现在的佛山大学已经面向全国招生了,在佛山也可以拥有中国。


古代佛山远离中原、远离政治文化中心,来往很不方便。加上说的是粤语,沟通也很不方便,要跑官、买官难度很大。久而久之,也就塑造了一种文化:不喜欢谈论政治、更不会妄议中央,老老实实做好自己的事,把发财当成最大的政治。这是珠三角地区的文化共性,也由此出现了今天的格局:政治上北方领导广东,经济上广东领先全国。


什么叫文化?最简单的定义就是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模式。对一个社会的成功起决定作用的是文化,而不是其它。


佛山是一座草根城市,草根经济是这座城市的脊梁。


草根经济的最大特点就是对本地风土人情、社会氛围的依附,本质上是对本土文化的忠诚。这一点,顺德老板特别明显。我多次和顺德老板到国外学习考察,发现他们每次回国上飞机之前都要给家里打电话:煲靓汤、做好菜。顺德人说:出了顺德没有一口好吃的,把出国当成受苦受难,时间越长,越觉得苦大仇深。好多顺德老板有外国护照,但他们大多在顺德生活。


顺德之所以有底气提出“总部经济”,就是依托这样的文化基础。别的地方做不成、做不了,是因为老板们稍微有点钱就搬到县城、再有钱就搬到省城、发大财就搬到京城。


扎根实业、扎根本土,这是佛山老板最可贵的文化传承。我把这种特质称为佛山企业家的“钉子精神”。


这是碧桂园的杨国强主席,全世界最大的房地产老板。他和他的碧桂园钉子一样钉在顺德北滘。我之所以要把这照片放得很大,是让大家看清楚照片上正在和人谈大事的杨主席赤脚坐在沙发上,这是他的习惯动作。我见到他和很多大领导在一起也是这样。他说小时候家里太穷,没有鞋穿,光脚走路。现在穿鞋、穿袜子很不习惯。最近一段时间,碧桂园有不少麻烦事,处在舆论的风口浪尖。大家别以为碧桂园惊慌失措,前几天我看见杨主席一如既往地淡定从容。不是因为他有钱有势,而是因为一个朴素的真理:光脚的不怕穿鞋的。


佛山人对制造业、对实体经济的钟爱与坚守穿越千百年。佛山经济在任何时候都没有“脱实向虚”,就在于佛山企业家群体任何时候都没有动摇“实业为本”的信念,即便日子过得再苦,他们也咬紧牙关,坚守制造业,心甘情愿赚慢钱、辛苦钱……


一丝不苟,心无旁骛。这就是工匠精神,这就是品质佛山的文化力量。这样的文化一定会书写传奇。


从南国陶都、南国丝都、广东银行到今天的家电王国、品牌之都,这是佛山一条惊心动魄的品质之旅,也是佛山一条波澜壮阔的文化之旅。


有人说: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10年比的是经济,50年比的是制度,100年比的是文化。有如此独特而强大文化底蕴支撑的佛山,没有理由对未来悲观。


今天的佛山制造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夹击:前有欧美发达国家封堵,后有印度、越南这样的国家紧逼。佛山或许可以调转枪口与后面的追兵杀个你死我活,但这不是出息,更不是出路,因为“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老路,佛山不可能重走。


活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创新,那就是来一场品质革命。


佛山已经宣告:要打造“中国制造业最高品质”。一向低调的佛山之所以如此高调,不是佛山激情洋溢,而是佛山别无选择。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