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兴写生——清初四僧

尽兴写生——清初四僧

00:00
15:46

本节知识要点 

1. 四僧

四僧,指的就是八大山人,石涛,髡残和弘仁,这么几位大名鼎鼎僧人画家。“四僧”所代表的是自由的、隐逸的,面向自然去写生的一种传统。


2. 八大山人

八大山人,也简称为“八大”。他本名朱耷,为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七子宁献王朱权的九世孙。其祖父是一位诗人兼画家,父亲朱谋觐擅长山水花鸟,叔父朱谋垔也是一位画家,著有《画史会要》。


八大的画幅上常常有一种奇特的花押,仿佛鹤形符号,其实是以三月十九四字组成。甲申三月十九日是明朝灭亡的日子,这一花押寄托了八大的亡国哀思。


朱耷六十岁时开始用八大山人署名,他常把八大山人四字连缀起来,仿佛象哭之笑之字样。其弟朱道明也是一位画家,他的书画署名为牛石慧,把这三个字草书连写起来,很象“生不拜君”四字,表示了对满清王朝不合作姿态。他们两兄弟署名的开头,一个用“牛”字,一个用“八”字,合起来就是“朱”字。


3. 石涛

和八大山人一样,石涛也是明皇族后裔,原明朱若极,是明靖江王南明元宗皇帝朱亨嘉之子,其别号有苦瓜和尚、零丁老人、济山僧与瞎尊者等等。石涛曾居安徽宣城敬亭山十年左右,和宣称众多诗画名家多有交往,这群画家有黄山派之称,此后。黄山也成了山水画史上的一个核心题材,一直延续到今天。


4. 髡残

髡残也是一个僧人画家。髡残这个人也特别有意思,他说自己平生有三件事感到惭愧,第一是惭愧自己的双脚,没有走过万里路,第二个惭愧是自己的双眼,未曾读过万卷书。第三个惭愧是自己的双耳,未成聆听过智者的教诲。大概是这个意思。这是很坦率的一个知识分子性质的僧人,是一位谦虚的、有深刻的自我反省精神的画家,是一位修行者。这种修行者的气质,黄宾虹是特别喜欢,他用“学人画”这个词来称呼这种修行者的画作。


5. 弘仁

弘仁尤好画黄山松石,是“新安画派”创始人,和查士标、孙逸、汪之瑞等四人并称“新安四大家”。弘仁取法于倪瓒比较多,但是他多年游历黄山、武夷等名山,重视师法自然,作品格调不同于倪瓒,多清新气象。弘仁的画,构图比较简洁,有的时候像一些简单的几何形的组合。他画的《天都峰图》,画面的布局方法,山体的构成方法都非常的简单,几乎没有什么皴笔,就是一些几何图形的叠加。但是这些图形的比例尺寸、位置,彼此之间的呼应都特别巧妙。弘仁是一位画面非常干净的画家。


6. 感受自然

四僧代表了四王以外的另一种风格类型。他们不是收藏家,他们的作品也不是书斋里的艺术。他们是一些行脚僧人,云游天下。他们热爱读书,有内省的精神,通禅机,有哲思,让自己内心的感受和双眼所看到的雄奇的、辽阔的、险峻的,或者是舒缓的景色,产生一种呼应和对话关系。

配图区 

清   八大山人   河上花图卷


八大的绘画在手法上主要是得益于董其昌,特别是布势之法和墨法。不过,他的艺术趣味和董其昌有一定的区别。八大山人笔下给人带来一种荒寒萧索、高远冷寂的印象。这种感受,在八大山人的山水画里传达的比较充分,如他《河上花图卷》、《安晚册》。

清   石涛   搜集奇峰打草稿(又称:搜尽奇峰图)


石涛,摹古的画作不多,写生的作品特别多。他的《搜尽奇峰打草稿》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幅画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就展出过。他还留下了一些山水画创作笔记,像《苦瓜和尚画语录》就充满了对天地山川所抒发的哲学感受。还有他个人创作上的一些经验和一些禅机也隐藏在他的这个画论中。


石涛的画比较热闹,也比较奔放雄健。他用笔用墨比较大胆。正统画都是用枯笔干皴来作画,但是石涛直接用水墨淋漓、很湿的笔在画面上涂抹。石涛还特别擅长用点。在石涛画面上,经常铺满了各种各样的墨点、苔点,起到了很好的画面装饰效果。

清   髡残   层岩叠壑图


髡残取法黄公望、王蒙,喜欢用渴笔、秃毫作画,风格苍劲凝重,并以浓淡墨色渲染,有苍茫浑厚之美,故宫博物院有《云洞流泉图》、《层岩叠壑图》和《雨洗山根图》等都是很好的作品。黄宾虹特别喜欢髡残的画,因为髡残有一种苍茫浑厚的感觉,对黄宾虹的影响很大。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如云在野

    四僧,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