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与超越》第六章 家庭影响(3)

《自卑与超越》第六章 家庭影响(3)

00:00
07:09
《自卑与超越》第六章 家庭影响(3)

假若母亲把孩子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只希望孩子对自己感兴趣,那么孩子以后就会憎恨所有企图让自己感兴趣的人。无论什么时候,只要遇到了麻烦,这个孩子就会希望获得母亲的支持。如果有谁亲近母亲,这个孩子也会充满敌意。比如说,在家里,爸爸对妈妈,或者别的兄弟姐妹对妈妈有亲近行为,这个孩子就会觉得自己的权利被剥夺了。他会始终认为:“妈妈只属于我,不属于任何人。”

然而对此,并不是所有心理学家都能有清楚的认识。比如说,弗洛伊德提出的“俄狄浦斯情结”中,假设了男孩有一种爱上母亲,并同母亲结婚的潜意识,甚至有种企图杀死父亲的倾向,这显然没有从更深层次研究内在的联系。实际上,“俄狄浦斯情结”只是针对那些受到母亲溺爱的儿童而言,并不能代表所有男孩的心理倾向。

还有些孤僻症患者,他们只希望同母亲联系,对世界上的其他人没有同类感,而且认为这世界上,再没有其他女人能够如此柔顺。由此可见,“俄狄浦斯情结”仅仅是母亲错误教养的一个人造产品,不具有普遍性。假如我们认为这里面有遗传乱性本能,或者是一种紊乱的性欲,其结果只能让我们偏离真理越来越远。

实际上,对于母亲来说,长时间让孩子在自己身边,一旦孩子有片刻离开,就会觉得内心烦躁。即使孩子去上学了,母亲也会心里挂念着孩子。同样,在这种方式下培养出的孩子也会非常依赖母亲,哪怕自己与别的小朋友在一起玩耍,也总会错以为母亲就在身边。这样的孩子经常希望把母亲带在身边,希望自己占据她的思维。

经过我们多年的观察与研究,这样的孩子通常会被母亲视为心肝宝贝,个性上比较软弱,乐于博取他人的同情心。一旦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就会哭啼、生病,以此表明,他是多么需要别人的照顾。另一方面,他们有时会莫名其妙地大发脾气,为了引起众人的注意,他有时会不听别人的话,而与母亲发生争执。

如此看来,母亲对孩子的作用非常重要,可是,母亲对孩子好,或者不好,似乎都对孩子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那么,怎样做一个好的母亲呢?

如果我们说,干脆母亲不要再照顾孩子,或者把孩子交给护士或慈善机构,显然都有些荒诞。事实上,我们对这些不同生活背景的孩子都进行了相关调查。比如,在孤儿院长大的孩子往往对别人缺乏兴趣。那么看来,我们如果找个母亲的替代品,不是亲生母亲,但仍起到母亲的作用,结果会怎样呢?

我们在一些收养孩子的家庭看到,这些孩子虽然没有生母陪伴,但收养他的母亲把这个孩子像自己亲生孩子一样对待,结果,这些孩子也可以获得好的成长。可见,无论孩子是否在亲生母亲身边,只要养育这个孩子的人具备母亲的职责与情感,也是可以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
同时,我们还发现,很多问题儿童,一般都是孤儿、私生子、被遗弃的孩子,还有来自婚姻破裂的家庭,他们从小接受的爱是碎裂的,从而对他们的一生产生了很多坏的影响。所以,母亲对孩子的兴趣是多么的重要!

我接下来再谈一下继母这个角色。通常情况下,人们都会认为继母很难当,因为前妻留下的孩子可能会在生活中反抗她。实际上,我也见过很多成功的继母,在她们的用心培育下,孩子实现了健康成长。

尽管如此,相当一部分继母在这方面做得却不够令人满意。我们可以暂且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来看,在失去母亲后,生活中自然希望吸引父亲的注意,而且由于双亲感情上的失衡,这样的孩子还容易被宠坏。可是继母到来后,孩子会觉得继母抢走了父亲,自己变得更孤单,正因为这样,这些孩子才会攻击继母。

面对心智尚未健全的孩子,假如继母展开反击,结果将变得更糟。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孩子的反击则更加激烈。实际上,如果继母选择了这样的招数,也就是与小孩开战,那么结果,这些继母必然失败,而且可能永远无法赢得孩子们的合作。在这样的争斗中,最后的胜利往往属于弱势的孩子这一方。因为只要假以岁月,孩子会由弱变强,大人则只有由强变弱。
所以,作为母亲,只有给予孩子爱与合作,完善自己母亲的内涵,并且让孩子对他人也产生兴趣,那么,我们这个世界就会省去无数的压力和无用的努力。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