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图灵来到曼彻斯特大学任教,并被指定为该大学自动计算机项目的负责人。就在这年10月, 他的又一篇划时代论文《计算机与智能》发表。这篇文章后来被改名为《机器能思维吗》,文章的观点震惊了世界。
图灵在文中写道:你无法制造一台替你思考的机器,这是人们一般会毫无疑义接受下来的老生长谈。我的论点是:与人脑的活动方式极为相似的机器是可以制造出来的。更有趣的是,图灵还设计了一个“图灵试验”,试图通过让机器模仿人回答某些问题,判断它是否具备智能。图灵试验采用“问”与“答”模式,即观察者通过控制打字机向两个试验对象通话,其中一个是人,另一个是机器。要求观察者不断提出各种问题,从而辨别回答者是人还是机器。
“图灵试验”没有规定问题的范围和提问的标准,如果想要制造出能通过试验的机器,必须在电脑中储存人类所有可以想到的问题,储存对这些问题的所有合乎常理的回答,并且还需要理智地作出选择。尽管在当时完全没有可能,但图灵曾预言,随着电脑科学和机器智能的发展,20世纪末将会出现这样的机器。当然事实证明,图灵还是过于乐观。
但是,“图灵试验”大胆地提出“机器思维”的概念,为人工智能确定了奋斗的目标,并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经过人工智能学者几十年不懈努力,目前的电脑已经“学习”得相当“聪明”。1993年11月,美国波士顿电脑博物馆曾公开举行了一次“图灵试验”。该博物馆聘请了10位没有受过电脑训练的波士顿市民充当裁判,他们的任务是通过14分钟问答交谈,判别参赛者是电脑还是人。经过3小时的试验,居然有4个软件骗过了至少1位裁判。
有人不解地问道:难道图灵的预言已经实现了?一位程序编制者解释说:参赛的软件都是围绕特定的话题先存入了许多问题和答案,机器根据裁判提问中的关键词对号入座,无非故意摹仿人作答时的语气来“欺骗”裁判,远未达到图灵所预言的状态。
科学家们依然认为,人工智能发展要想接近甚至超越人的智能局限,还要走过漫长的路程。尽管有人担心,有一天人工智能超过人的智能,会不会反过来控制人类,给人类带来灾难。但有一点可以确定,人工智能拥有巨大潜力。
听着你的声音睡觉,还真是一种享受
啊哦
爱上了这个声音了!怎么办!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