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钱币文化与鉴赏》第42期:民国通宝和福建通宝

《古钱币文化与鉴赏》第42期:民国通宝和福建通宝

00:00
06:35

《古钱币文化与鉴赏》第42期:民国通宝和福建通宝

民国通宝和福建通宝
1、背景
1911年10月10日武汉起义揭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各地纷纷响应,首当其冲的是浙江、江苏、上海、福建等地。福建革命党人在同年11月9日在福州举事,经过一天的激烈战斗,光复了福州城。13日成立中华民国福建都督府。孙道仁任都督,并发布了一系列政令。其中有一条就是"不发纸币,维持金融稳定"。不发纸币,那就得发行金属货币。为了有别于几千年来封建帝制方孔圆钱,故采用圆孔圆钱的方案。并以五色旗和铁血十八星旗为图饰,以示光复纪念。民国初期,云南和天津铸造过民国通宝,作为成为铜元的补充。民国通宝是中国流通货币中最后的方孔圆钱。 
2、版别和制式
民国通宝,黄铜质,仿古代方孔钱的形制,铸于民国初年(约公元1912—1916)的部分省区,如云南、福建、天津等。有当十、小平二种。小平钱径约1.8cm,当十钱径约2.6cm。钱文楷书,对读。当十钱背“当十”二字直读。云南东川矿业公司所铸小平钱背有“东川”二字,俗称“猫尿钱”。天津铸造的民国通宝背有“一文”字样。民国四年(1915年),全国只有云南宝东局铸过(宝东局就在云南会泽县(民国时期称东川府)),在当时民国通宝当十钱为辅币,铸量少,加上民国时期纸币泛滥,所以几乎未流通出去,又由于文革时期当地老百姓也不敢保存这些东西,有一点也从家外面乱丢,所以现在传世的很少。
在民国铜钱中,福建省铸造的三种钱,钱体厚重,制作精良,尤其是以面文直读“福建通宝”、背文直读“二文省造”的一种,堪称民国铜钱中的佳品。圆孔圆线的"福建通宝",打破了中国封建社会从秦至清二千多年间,一直是方孔圆钱一统天下的局面。"福建通宝"是以省名命名的铜币,这在全国甚为罕见。尽管它铸造粗糙,流行时间短暂,但在近代钱币史上却留下光辉的一页。
"福建通宝",面文宋体对读,有"一文"和"二文"两种面值。"一文"径约2厘米,"二文"径约2.5厘米。背穿上下为面值,左右有旗饰花纹,穿左为铁血十八星旗,亦称九星旗。它是革命党人最先举起的旗帜。旗的主色为黑与红,黑色代表铁,红色代表血,意即誓以血和铁来推翻清王朝,建立中华共和国。全旗的底色为血红,角端及两角之间都缀以黄星,共有十八颗,代表当时十八个行省。穿右为五条纹旗,即五色旗,它代表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五条纹旗,有阴旗、阳旗两种。其中前后版别有异:首批发行为阴纹五条旗,两种面值皆有。此钱铸量少,尤其"一文"更少。后期只发行"二文"一种面值,为阳纹五条旗,铸量稍多。但是为什么铸成阴、阳两种五条旗,目前还没有令人信服的解释。现在常能见到的大多是字体模糊、边缘残缺、钱肉穿孔的阳纹五条旗"二文"钱。若能觅到全品相"一文"者,可称珍品,弥足珍贵。
3、价值
"民国通宝"和"福建通宝"的发行,标志着2000多年来 统治中国的封建帝制从此结束,宣告了以孙中山先生为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所以说,民国铜钱有别于一般铜币,它不仅起到作为货币流通的作用,而且更重要的体现了它是辛亥革命的象征,是一种难得的纪念币。它完成了历史赋予它的使命,给后人留下了辛亥革命时期的见证物。加之发行量少,加上钱肉薄易穿孔,难久藏,停用之后,绝大部分自然流失。随着时光流逝,其数量在不断减少。而它的历史价值也越显得珍贵,引起愈来愈多的钱币爱好者和收藏家的青睐和珍视。目前民国铜钱中常见的民国通宝和福建通宝每枚价格都在数百元,其他品种更是难得一见,价格更高,都在上千元。并且后期升值潜力之大,值得期待。
4、为什么民国铜钱少见 
民国铜钱为何在钱币市场上难得一见呢?主要原因有“四少”:
一是开铸的省份少。在清朝光绪年间(1875—1908年),全国同时开铸光绪通宝的有31个局;而在民国初年(1912—1914年),开铸民国通宝的只有云南东川、天津和福建三局,其它局都未开铸。
二是铸造的品种少。在清朝咸丰年间(1851—1861年),铸造咸丰通宝、咸丰重宝、咸丰元宝铜钱上千个品种;而民国铜钱仅有6个品种,其中:云南东川铸民国通宝当十铜钱和民国通宝小平钱两种;天津机制民国通宝一文钱一种;福建省铸福建通宝二文铜钱、福建省造二文铜钱和闽省通用二文铜钱三种。
三是铸造的数量少。在民国期间,由于民国铜元和银元的大量铸造以及纸币的大量印行,使铜钱在流通中几乎失去了作用,因此,云南东川、天津和福建三局铸造铜钱的时间都很短,数量非常有限。
四是传世少。在人们长期对铜钱不重视的情况下,已投入流通的民国铜钱散失严重,一些集币爱好者又未能注意收集、收藏,致使民国铜钱越来越紧俏,市场价格也有所上升。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瞪眼鱼

    原来后面还有 主播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