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找到潘毅老师:①购买本课程《中医文化必修课》②添加正安答摩紫苏微信号【damo3615】,发送数字666 ,审核通过后即获入群资格。群内不定期进行经典诵读打卡、学习交流等,潘毅老师也会进群答疑哦。
【课程内容】
《黄帝内经》是本什么书?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注意,不是最早的医学书,而是最早的医学经典。
什么是经典?
经典,就是经过历史筛选出来的,经过时间打磨,最能表现本领域精髓,最有价值,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万世之作。
我们看看《黄帝内经》符不符合这个定义。
《黄帝内经》由《素问》《灵枢》两部分组成。各九卷81篇,两部分总计162篇。
为什么是各81篇?是不是觉得这个数字很眼熟?另一本中医经典《难经》也是81个疑难问题的问难。
81是9乘以9而来,9在中国文化中有特殊含义:它是单数中的最大数,在周易中又是最大的阳数,有极限的意思。所以天有九霄,象征无限多,汉语中「九九归一」或「九九归原」更表示无限。所以,八十一,是表示极多,无限。
那《黄帝内经》是不是黄帝写的吗?可以很肯定地说,不是!
既然不是,那为什么书叫《黄帝内经》?
因为黄帝氏族是华族的始祖,它的文化对华族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古人为了追本溯源,多习惯将文物制度都推原到黄帝,托名为黄帝所创。
就如西汉《淮南子》所讲:「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
风气所及,一些学者为了使自己的学说更容易为世人所接受。也将著作冠以黄帝之名以吸引眼球。同样,中医另一本经典《神农本草经》也是托名神农。
~~~
那么《黄帝内经》成书是那个年代?
「黄帝内经」之名,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但当时并无作者及有关成书年代的记载。
从现存《内经》的162篇文章来看,各篇所列观点不尽相同,文笔文风更有差异,一些用字用词也带有不同年代的特征。所以,《内经》并不是一个人的手笔,实际似于今天的论文集。
《内经》成书前,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当时已形成四大医学版块,即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家。(解释一下,这里是房中指的是房中术,可看作古代涉及医学、养生与修炼的性学理论与实践;神仙则是指上古的修炼术。)
《黄帝内经》应属其中的医经。
至于《黄帝内经》的具体成书年代,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但公认度较高的是:《黄帝内经》的基本思想,多成于春秋战国,其中不少篇,也是出自春秋战国。但最后编纂成书却是西汉,后来唐代王冰也补了几篇进去。
这里要说明的是:不要将成书过程误当作成书时间,两者是不同的概念。
~~~
下一个问题,《黄帝内经》的两部分为什么叫「素问」与「灵枢」?
为什么叫「素问」?最简朴的回答是:平素问答之书。
《黄帝内经》的内容确实很多是以问答的形式来展开的,对答式的文体显得更客观,也更有诱惑力。
而《灵枢》最早称为九卷。至西晋的《针灸甲乙经》这本书称它为《针经》,它的确主要是讨论经络与行针为主的。
「灵枢」的名字,最早见于唐代王冰所注《内经》。道家有《灵宝》《神枢》命名的书籍,王冰道号「启玄子」,与道家有深刻的渊源,也许是这样,就将《针经》改称为了《灵枢》了。
下来,《黄帝内经》成书于什么历史背景下?
在经历了本能医学和巫术医学这两个阶段后,可以说,春秋战国的整个社会文化特征,为医学逐渐走向理性作好了铺垫,也为《内经》理论体系的建立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春秋战国的个什么时代?呈现的是强国争霸、社会动荡、诸侯割据的格局。
这样的大环境,就很难有什么学术垄断以及精神禁锢。于是诸子蜂起,老子、孔子、孙子、庄子、孟子、墨子、韩非子……许多大智者纷纷活跃于这时期的历史大舞台,产生了百家争鸣的学术大繁荣。
这个时候假如仰望星空,人们能看到的颗颗都是巨星,这是中国文明史上一次空前,也许是绝后的文化高潮。
~~~
诸子百家学说,也逐渐向医学渗透,用于解释生命现象。
之后,就是秦皇汉武两位牛人的事了。
秦始皇统一中国,书同文,车同轨,首创大统一体制。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决战匈奴,拓展外交,既完善了国家的各项制度,也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一个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华夏大国大势已成。
到这时,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骨架已经形成。
同时,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也日趋成熟,渐成体系。哲学、艺术、文学、史学、兵法等文化分支的长势也日见蓬勃。
比如,哲学理性思维的发展,使「有神论」日渐衰落,从而促进了医与巫的分化,它对医学等的渗透更促进了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开放的文化背景,更产生了开放的医学体系。中医学大量吸收了天文学、历法学、气象学、地理学、物候学、生物学、心理学等当时比较先进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成果,使《黄帝内经》成为多学科研究医学的典范。
可以说,内经的出现并非偶然,它是上古医学的发展、先秦学术勃发的必然结果。
~~~
又一个问题,《黄帝内经》为什么在中医的学术地位那么高?我们归纳为以下六点
第一、它构建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框架,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或者这样说,《黄帝内经》搭好的中医学的大框架,后世医家或医学流派的发展,多是在这个框架的基础上不断添砖加瓦,或在《内经》的骨架上不断丰满血肉。
所以,历代医家都尊《内经》为医家之宗。
它的内容包括那些?
包括: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法、养生、医学教育、五运六气等内容。
(这里解释一下,什么是病机?就是疾病发生的机理、原理,比较接近西医的病理;什么是五运六气?这学说是以人与天地相参的整体观为指导。以阴阳五行为理论框架。以天干地支为演绎工具。专门研究自然界天象、气象变化规律与人群疾病发生和流行的关系的一种学说。)
第二,它较全面地论述了中医学的思维方法。
中医学或者说中华文化的思维方法,常见的有:意象思维、变易思维、整体思维、中和思维、顺势思维、直觉思维、虚静思维等,都在《黄帝内经》有所体现。
《内经》用象,包括形象、征象与意象,涉及天象,地象,气候象,生物象,社会象,解剖象,生理病理征象,生活经验象等。
在解剖学不太发达的当时,《内经》聪明地在观察人体生命活动外在表现的基础上,借助有限的解剖知识,以取象比类的方法为基本逻辑,把相互联系最紧密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现与自然之象归纳在一起,用脏腑与经络加以概括,形成了以功能系统为出发点的特点。
从此,这种学说可以不太依赖解剖形态的深入研究就可取得进展,为大量医学实践经验作理论总结,留下了回旋的空间。走上独特的发展之路。
第三,它汇集了中国古代多学科的成果。
《内经》的内容虽然以医学为主,但也涉及到多学科知识。
包括哲学、天文学、历法学、地理学、气象学、物候学、生物学、农事学、数学、心理学、社会学、兵学等多学科内容,是多学科研究医学的典范。
或者听友会问,这些学科与中医有什么关系?
比如,古代天文学的知识和方法影响着《内经》学术体系,成为天人合一的内容之一,引导着医学家们从宇宙整体角度探索生命规律。
气象学,主要是将人与气象相关的思想纳入《内经》学术体系,充实与细化了天人一体的整体观。
历法是根据天象标记时间的方式。可以更好地把握以太阳为代表的天象变化对地球的周期性的影响。反映天地阴阳之气消长和生命活动的节律。所以也是内经学术体系形成基础之一。
上面说的中医五运六气学说的形成与发展,都得益于以上几个学问。
再如:我国古代地理区划,主要有九州说与五方说,其中的五方说与五行学说结合。五行各有自己的特性,就使东南西北中的地理概念在中医实践中有了可操作性。
这些内容与医学相互渗透,深刻影响着医学的研究方法和学术内涵,也是产生新的医学学说新理论的重要途径。
四,它总结了经络学说和针灸疗法。
这些内容主要体现在《灵枢》部分。
五,它为医生提供临证兵略。
在治疗方面,《内经》倡导的因人、因地、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治病求本,标本缓急,同病异治,异病同治,补虚泻实等仿如兵家战略,一直为医家所尊崇。
治法上除了针灸与药物之外,还广集精神疗法、按摩、导引等,也就是说,战略之外,还有具体战术。千百年来,它的原则,一直指导、规范着《内经》之后每一代医药学家的临床实践和思维。
~~~
或者可以将以上内容或法简明地表达为:《黄帝内经》体系的医疗实践基础是建立在对大体解剖知识的了解,人体生命现象与自然关系的观察,以及医疗实践的反复验证的基础上。
《内经》的学术特点是从功能、整体、运动变化的角度,把握生命规律。
第六、它是中华文化的优秀载体。
《内经》的内容广博独特,既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也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名著,具有难以比拟的中医药及中华文化价值。
学习《内经》,不但可以提高从医者的综合能力,也可以使学习者得到中华文化的较全面滋养。所以说,《黄帝内经》或中医,是了解中华文明的最好载体。
《黄帝内经》是朴素,但它一直闪烁着的人文与医学智慧的光芒,用《内经》的理论和方法指导治疗,效果可证,有时甚至会产生奇效。
一部2000多年前的医学著作,竟然有如此长久的生命力,在人类科学史上甚为罕见。就《内经》而言,确实值得骄傲。
经典是永不过时的,常读长新,还常有所得。
(本集完)
自我小总结: ❶《黄帝内经》不是“黄帝”所写,而是古人为了追本溯源借用黄帝之名。《神龙本草经》同理。 ❷《黄帝内经》是一本“论文集”,基本思想多成于春秋战国,编纂成书是在西汉。 ❸春秋战国时期,强国争霸,所以很难有学术垄断,诸子百家学说逐渐参透到医学,变得极其丰富。 ❹秦始皇统一中国首创大统一体制,汉武帝完善国家体制,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古代科学日趋成熟。“有神论”逐渐衰落,“医和巫”逐渐分化。医学开始吸纳天文学,气象学,地理学,生物学,心理学等。 ❺《黄帝内经》地位高,因为:①搭建了医学框架。②全面的思维方法。③汇集古代多学科成果。④又包含经络和针灸。⑤提供了行医战略和战术。⑥是中华文化载体。
感谢潘老师细致入微的讲解,让我们感受中国古老中医的文化内涵与智慧。 在我的家乡湖南怀化,有一名叫朱明的中医,他用了八年的时间,把《黄帝内经》翻译成英文,让全世界的人知道了我们中国的医学原典《黄帝内经》,他是我们怀化人的骄傲,也是中国人的骄傲。
MYYDL 回复 @刘柏涟:
经典永不过时,常读常新,常读常有所得!
感谢潘毅老师,感谢梁冬先生,感谢徐文兵老师,愿您们身体健康。
中医治病是最讲辩证法的,因人,因地,因时制宜,这不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解决吗,世界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要随时随地应变。
老师是在念书吗?
0慧空0 回复 @李艾榆: 老师是广州口音重,为了怕你听不懂才讲的这么慢的。你可以看一下潘老师的中基就知道了。
潘老师博学功力深厚,
非常感谢潘老师的解说,有助于我理解《黄帝内经》,今天晚上有内容和儿子聊天了。
一直是我思考太复杂被别人说的我啰嗦,但是我总是把事情联系成很宏观,但又说不清楚,中国人的关系学差点让我无助,我又不能离开中国思维,中国的经典好起来很好,可是就差像潘老师这样的线把珍珠串起来。不错现在在错综复杂关系中我们又是旁观者清,学中医思维终于把自己身为中国人的骄傲想清楚了,接着只需要继续好好生活,学有所用,也间接传达给同伴……
山水粤吟堂 回复 @1503830ejda: 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