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7:分工与《铅笔的自述》

007:分工与《铅笔的自述》

00:00
11:55

【提示】

本课程是中英双语授课,您可以点击“专辑--节目”选择中文或英文课程进行收听,英文课程由蒂莫西·泰勒本人讲述,对应中文内容是由专业人士完成。谢谢您的订阅,希望您能有所收获


【音频文字稿】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泰勒。


本周,我们将开始学习微观经济学里边的一个重要概念:分工。让我们从经济学里的经典故事《铅笔的自述(I,Pencil)》开始讲起。你不妨想象一下,一个非常普通的产品:铅笔。你一定见过铅笔,但我想告诉你的是,全世界没有一个人拥有生产一支铅笔所需要的全部知识。既然这样,为什么铅笔还是如此常见呢?


你不妨想一下如何制造一支铅笔。首先,铅笔是木头做的,你先要成为一个木材专家,去了解树木种植的方法、树木砍伐的方法、木材如何干燥,以及如何加工成适合铅笔的形状。其次,你还需要生产铅芯,因此,你需要了解石墨与黏土的开采,以及如何把它们做成圆滚滚的铅笔芯。所以,你至少还需要有化工知识,但这依然远远不够。因为你需要把铅笔芯装入两片木头之间,并粘合。这时你就要成为粘合剂专家。


哇!太多复杂的步骤了,但是你别急,这只是刚刚开始!铅笔通常在外面还涂有油漆,这就涉及到更多化学工业知识了。所以,你还要成为一个制漆专家,学习如何制漆,如何生产出不同的颜色。了解了以上所有全部的知识,你才有可能造出来一只最基本的铅笔。


工厂通常还要生产更为复杂的铅笔,至少要在铅笔的顶部放一个橡皮擦吧。这时,你就需要了解如何制作橡皮擦。橡皮擦是橡胶做的,你就需要学习橡胶的种植、生产和加工。你还需要一个金属或塑料箍带将橡皮擦固定在铅笔上。如果使用金属,你就需要了解采矿以及金属的开采、冶炼和成型。如果使用塑料箍带,就需要了解塑料是如何制成的。我似乎已经说了很多,你可能都记不住了。


但这还仅仅是铅笔整个生产链的一小部分,我们还要把这些东西拼在一起,而设备和机械的运转需要电力,这就涉及运输和通信以及相关工具和机械的制造。我还可以继续展开讲得更多更长,但我在这里就不赘述了,因为我在这里想要告诉你的一个重要的经济学知识点是,即使是像铅笔这样简单的东西,也是许多许多具备各种不同知识的人分工协作的结果经济体会对所有的任务进行分配,大到做航空母舰,小到生产一根铅笔。这种任务分配,经济学有一个措词,就是我们所说的分工(division of labor)。


今天,我主要和你探讨有关于分工的三个话题。首先,我要跟你谈谈,对于宏观经济来讲,分工决定了一个经济体生产方面的结构;其次,我想跟你谈谈,分工如何提高我们每个人以及整个国家的生产率;再次,我想告诉你,分工是如何地无处不在,而你要如何去思考自己在经济社会中的位置。

我们先来谈谈第一点,分工,如何成为一个经济体在生产方面的组成部分。


如果没有分工,世界会是什么样子?想象一下,你一个人独自生活在岛上,那里除了你之外没有其他人。你没有办法交易东西,你不得不自己制作你所需要的一切。终于,有一些人来到岛上,在这些人中,有人擅长捕鱼,有人擅长耕种,还有人擅长修建房屋,有人擅长寻找水源,于是,这个小型的团体就开始出现了分工,产生了经济。


这就是我跟你说的是第一点,在社会生活中,分工促使了经济体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经济本身,每天都在协调完成许多丰功伟绩。


我们需要弄清楚,这些人是如何工作,如何分工的。这就涉及到经济学最基本的问题,经济学其实就是研究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以及为谁生产的学科。当然,针对这些问题,现在已经有了很多回答。但是,一旦引入劳动分工的视角,对这个问题就会有全新的答案。


经济学大神亚当·斯密在200多年前出版的《国富论》的第一章就讲了分工,他详细讨论了他所处时代的一家工厂的分工问题,这是一家制造别针的工厂。


这也引出了我今天要讲的第二个要点,分工如何提高我们每个人的生产率?


在大概250年前,别针是重要的工具,通常是手工制作完成的,一个人必须完成捶打铁坯、抽丝、切截、削尖、弄平、折弯、装盒等步骤。亚当·斯密了解到别针的制作过程涉及18个独立步骤。他还观察到,如果整个过程由一个人完成,每人每天可制作大约20个别针,但如果由10个工人分工协作,每天可完成四万八千个别针,也就是每人平均每天生产四千八百个。效率提升240倍。同样是辛勤工作,从20上升到4800,这个过程好厉害!这些工人的平均产量为何有如此大的提升?答案清晰明了:分工,有利于效率的提升。回到别针工厂的例子,就是劳动专业化,由最适合的工人来完成18个步骤中的一个。


分工使得人们去做他们愿意做的,而且还适合他们的事情。在现代经济中,可以有极其详细的专业划分,人们还可通过教育或实践来提高自身的技能。除专业化以外,反复做一件事情的人能够更快、更优质地完成任务。俗话说,熟能生巧嘛。而这条铁律也可以适用于几乎所有的事情。


比如,日本的工厂奉行一种被称为“持续改进”的理念(日语为Kaizen)。你不仅要完成自己的工作,还要找到更好完成任务的方法。如果你去过很多日本工厂,你就会发现每个工人身后的墙上有一张图表,显示工人过去的表现。管理人员想要了解持续改进的过程。


借助分工提高生产率的另一种方式是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是指当生产规模扩大,工人的产量提高时,单个的生产成本就会下降。比如,生产一辆自行车的时间和成本会相当高,但生产一千甚至一万辆自行车的平均成本要低得多。


亚当·斯密提出的别针厂就是规模经济的一个例子,十名工人比一个人的效率要高得多。但我们需要弄明白,这种规模经济不会无限制地持续下去,否则就会使一个工厂规模过于庞大,反而会变得效率低下。当然,如果一个工厂规模太大太大了,无法平稳运转、无法顺利经营,那么,规模较小的工厂就会取而代之,并且以更低的成本从事生产活动。


这里有一个有趣的弦外之音,如果分工使工人的生产率更高,使社会更好,那么随着社会变得越来越富裕,你的收入分配也会越来越多。也就是说,高收入社会通常比低收入社会有较大规模的分工。就比如,富国的老百姓不需要知道如何发电、如何耕种、如何织布,但可以买到多种多样的商品,只需要让自己专业化的工作来支付这些消费就可以了。


让我们来谈谈最后一点。放眼望去,分工无处不在,处于其中的你,要如何面对它。


不只是铅笔,分工还存在于你购买的很多产品中,包括食物、衣服、房屋和娱乐。你自己的工作中也存在分工,无论你多么优秀,你通常也只负责整个公司事务的很小一部分。当然,现代工厂早已不像亚当·斯密描述的别针厂那样,但它仍然在不同工人以及不同设备之间分配工作。


事实上,当你思考如何升职加薪的时候,你应当考虑的是,如何适应另一种方式的分工,如何在分工范围内完成更重要的任务,以及如何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变得更专业、更多产。不光是人和人之间,国家之间也存在分工。一些国家可能专注于生产自然资源,而另一些国家可能专注于某些行业或者不那么贵的产品,一些国家可能专注于科学和技术。因此,当今社会,所有专业化的活动都是上升到国际层面的分工。


在本次课的最后,我们来分享大神亚当·斯密的一个故事。他是一位心不在焉的教授,花了很多时间写作,一辈子也没结婚。他心不在焉并且很健忘。当他思考经济问题时,他有时会出去走走。他会穿着睡衣走上好几公里。他有时甚至会莫名其妙的穿越到另一个城镇。但是你不妨仔细想想,他可是最早开始思考和发现分工秘密的那些人之一。他是最早发现通过分工可以提升做别针效率的人。我敢肯定,他也喜欢有关铅笔的故事。当大家像斯密一样边走边思考经济学的时候,我们要知道,怎样做到边走路边思考却不会迷路,这或许是我们追忆先贤的一个意外收获。


好了,通过今天的学习,恭喜你,又完成了一节斯坦福经济学课:分工的意义、分工在整个经济构成中的作用,以及今天的你应该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新变化。下一期,我们将讨论的是劳动力的供求关系和劳动力市场。


我是蒂莫西·泰勒,感谢你的收听。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20180707

    微观经济学的经典案例,百听不厌

  • 1396335zcqq

    讲得很清晰,果然是大家

    他山石堂 回复 @1396335zcqq:

  • IP未知的神秘访客

    挺好的内容就

  • EvildoerW

    规模经济,产量提高时,单位成本却在下降。但不是,规模越大越好。

  • 莫锦言木

    分工的意义。分工在整个经济构成中的作用(促使经济体的出现2、有利于效率的提升)。规模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