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天下02:墨翟、禽滑厘意是行非

庄子·天下02:墨翟、禽滑厘意是行非

00:00
57:31

文字由先生讲课整理而成,经先生修改后摘录如下:


01/墨翟、禽滑厘闻风


《天下》篇分论六家人物:墨翟、禽滑厘,宋銒、尹文,彭蒙、田骈、慎到,关尹、老聃,庄周,惠子。


六家唯惠子之学,无道风可言,其余六家皆能守先待后,有古圣传习。曾子三省,有“传,不习乎?”故知,君子恐失常,不敢离一逐万,失源逐流。庄子之后,天下几近惠子之学,各自为方,形影竞逐,不知大本矣!


且看墨家。


不侈于后世,不靡于万物,不晖于数度,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墨翟、禽滑厘闻其风而悦之。


“不侈”就是讲节俭,不务奢侈。“不侈于后世”是讲节俭,“不靡于万物”也是不废,有度。如果说第一句话有“俭”的意思,第二句话我们可以体会“节用”。当然不可坐实某个意思。“数”和“度”是指可量的;“不晖于数度”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不察察”,不炫耀技巧。


“以绳墨自矫”,“绳墨”是什么呢?是法度。圣王治天下以礼乐,霸王治天下以绳墨。绳墨这个词也指木匠,用绳子来吊直线,所谓“直者中绳,曲者中规”,墨是墨线。“自矫”,是自我有矫正能力,有隐忍的能力,有极强的自律性。“而备世之急”,“备”是储备,为救世做各种储备。


所有圣贤都为济世而生,都有“天下之痛”。俗人之痛苦乃口腹不得满足,天下之痛则是王道不能畅行于天下。墨家,显然是有天下之痛的人。老子说:“我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墨家在“俭”上下足了功夫,给自己(设置)严格的戒(律)。


在《天下》篇第一大段总论之后,接下来第一个出场的很有意思:就是“备世之急”。


《天下》开篇先言“道丧世,世丧道”,紧接着便是墨家“备世之急”,这个时候英雄出现了,救世者出现了。随墨家之后的宋钘、尹文,更是“图傲乎救世”了。


这里提到的节俭、节用、不浪费,有极强的自律性。正如今天我们可以看到的,如苦行僧。墨家祖述大禹,以大禹为先,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摩顶放踵,以利天下”,其节俭、节用,为墨取法。


“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墨翟、禽滑厘闻其风而悦之”。这就叫上行下效,这就叫风。这种风气从何而来呢?是从禹圣处刮来的。禹圣的质朴、勤劳、节俭、爱人,是圣哲的日用,非刻意的修行。墨家效之,日用被刻意放大成教条,崇圣太过,反距圣远矣。


02/墨翟、禽滑厘之过


为之大过,已之大循。作为非乐,命之曰节用。生不歌,死无服。墨子泛爱兼利而非斗,其道不怒。又好学而博,不异,不与先王同,毁古之礼乐。


闻风之后,墨家是怎样落实和践行的呢?“为之太过”,墨家干“过”了。“已之大循”,大循就是顺的意思,这个大就是太。


“作为非乐,命之曰节用”,因为乐会引诱人,人们会贪于享乐,所以就把它禁了,这就属于我们所说的一刀切。


“生不歌,死无服”,甚至把当年圣王尧、舜的乐都禁掉了,活着的时候也不娱乐,死的时候也没有正儿八经的葬衣。


“墨子泛爱兼利而非斗”,爱已经够厉害的啦,再加个“泛”字,庄子体会到什么叫太过。“兼利而非斗”,这些全都是很决绝的选边。


“其道不怒”,本来喜怒哀乐是很正常的,真正的圣人不失人之常情。这个“其道不怒”,决绝。


“又好学而博”,墨家都是才士,没有本事是没有能力当墨家的。 “又好学而博”,又“节用”,又“不怒”,又“兼利”,又“非攻”,又“非乐”。学了那么多,实际上会形成一种冲撞。如果没有超强的自我控制能力,是没有办法行墨子之道的。我们由此可见,墨家这种隐忍的功夫。看过电影《墨攻》就知道,刘德华演的那个人,可以救一座城,救一个国,他什么都会干,那个就是墨家所呈现出来的东西。据说当年墨子、公输般,他们所造的木鸟,可以在天上飞几个月不下来。那是什么样的科技!


“不异”,尚同;“不与先王同,毁古之礼乐”,一边讲“大循,不异”,一边又不与先王同,毀古非乐,纠缠如此!因为他们非乐,所以他们就非所有的乐,只要是乐,就跟他们“有仇”。人一旦自以为是是救世主,就会亢奋,就容易反人伦,所以孟子攻墨为“无父无母,无异于禽兽”。当年古巴的格瓦拉要解放全人类,一个人战斗。这个人的精神支持,即来源于无我的救世亢奋。


为什么今天会邪教横行?正因为他举正义正道之旗,诱人亢奋,道德越衰微,人越外求道德,以道德之炫谋私。于是,道德被高举,而人更不人了,人不能内省天心,内明天理,就容易外亢于道义。此时人肩膀上的脑袋,已经不能再正确地指导人如何做人了,反倒成为引人做非人的中枢,这种力量特别大。可以说,圣魔之于天下的走势,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人道义的取向。外求者,必魔化。


黄帝有《咸池》,尧有《大章》,舜有《大韶》禹有《大夏》,汤有《大濩》,文王有《辟雍》之乐,武王、周公作《武》。古之丧礼,贵贱有仪,上下有等,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今墨子独生不歌,死无服,桐棺三寸而无椁,以为法式。以此教人,恐不爱人;以此自行,固不爱己。


“黄帝有《咸池》”,看这乐的名字就知道,不是后世的娱乐。所谓“周遍咸三”,一也。什么都在就叫“咸”,“周”就是周而复始的周,“遍”是遍地的遍。黄帝的《咸池》其实就是天池,无所不覆;池是水,滋润大地众生。


“尧有《大章》,舜有《大韶》,禹有《大夏》,汤有《大濩》,文王有《辟雍》之乐,武王、周公作《武》”。墨家尊禹为祖师爷,连禹的《大夏》都被废了。


“古之丧礼,贵贱有仪”,在曾经文质彬彬的时代,人的葬礼,不论贵贱,都有风仪。


“上下有等,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今墨子独生不歌,死无服,桐棺三寸而无椁”,桐就是泡桐树,最容易腐烂的木头。


“生不歌,死无服”,墨家有感于道德之衰,恐歌诱人流于耳目之娱,恐服流于奢华,故以戒行,为矫枉之。“而无椁”,直接有棺无椁了,等于是埋了就算了。


“以为法式”,重要的是墨子不光自己干,还要求别人这样干。强力推行,背后已经潜藏着一种暴力,终将催生出强权和暴政。人一旦以为自己是正确的,并强力推行这种正确,世界就危险了。


“以此教人”,墨子是用这去教天下、教人的啊。“恐不爱人”,“恐”这个字用的多妙!所以王夫之说,像《天下》篇这样的文字,非庄子没有别人能写出来的。不直接说墨家不爱人,因为它是泛爱的嘛!所以,这个“恐不爱人”四两拨千斤,轻轻地就把它的“泛爱”给弄散掉了,这样恐怕不爱人吧。语言很软,力量很重。墨家已经脱离了人情了。“以此自行,固不爱己”,即便是自我要求,对自己也是够狠,恐不是爱自己。


03/墨子虽独能任,奈天下何?


未败墨子道。虽然,歌而非歌,哭而非哭,乐而非乐,是果类乎?其生也勤,其死也薄,其道大觳,使人忧,使人悲,其行难为也,恐其不可以为圣人之道,反天下之心。天下不堪,墨子虽独能任,奈天下何?离于天下,其去王也远矣。


庄子对墨子这一段,用的笔墨特别多。墨子的主张,在今天依然特别容易让人激动和亢奋,因为他代表着纯然大公,让我们觉得信任。特别是在人人自私的时代,人们觉得这种公心多美好啊。这四个字有着巨大的诱惑性,这种诱惑性源于私,越是自私,越是互不信任,就越需要一个“公”来调和。这种被逼出来与私对偶的公,其实很伪诈,用私心伪造的“公”,终将成为公害!


“歌而非歌,哭而非哭,乐而非乐,是果类乎?”这真的是墨子之道吗?这真的是他所崇尚的古道术吗?真的是这一类的吗?“其生也勤,其死也薄”,这些人,活着的时候疲役不堪,死的时候也是那么寒碜、刻薄,所以“其道大觳”,很枯槁。


“使人忧,使人悲,其行难为也”,人们一看到那苦行僧,马上会升起无限的敬意和悲凉感。我们容易被外相带着走,人们更多的是被自己的情绪遮蔽了觉知,所以“使人忧,使人悲”,已经开始拂人之性了,它造成了人们的动心。


《礼记·乐记》里面讲,音声是人心应外物而动,一旦外物变易了,人心就会跟着动。比如说我们看到不愉快的事,说话马上声音就粗了;看到让人生气的事,一张嘴,口气就变了。为什么我们有时候说话是和善的?有时候说话是愤怒的呢?就是因为外物跟我们接触的一瞬间,我们就动心啦。在《礼记》中就有“仁者心动”这样一个状态,后世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背后所讲的也是人心跟外物的应对。


墨子之为已经搅动了天下人心。他们“备世之急”的本来目的是为了救天下,让天下归于和合。但是,他们一出手,反倒造成了对人心的更大的扰乱,使得人心更加难依归了。为了去恶,不得不察察地去区分:何者高明,何者卑贱;孰公,孰私;孰应信任,孰应鄙夷。在破碎的道路上,人愈行愈远。


“其行难为也,恐其不可以为圣人之道,反天下之心”,一个“恐”字,恐怕不可以为圣人之道,也没有办法返天下之心,天下将不堪啊!历史上很多造反,都是打着均贫富的旗号,听起来对天下人是多么关怀,多么慈悲啊!让人人都有饭吃,让人人都有衣穿,很是鼓动。这种鼓动终是利益的炮灰,最后并不能“返天下之心”,反倒造成天下更加不堪。


虽然墨子“独能任”,却“奈天下何”!尽管他自己能够这样做,但是不等于是救天下,所以叫“奈天下何”。打出补天下的旗号,最终却于天下无补。


“离于天下,其去王也远矣”,这就是离开天下却想去救天下。一切离开人间想去救人间的行为,几是空想。“离于天下”这四个字特别重要,特别对于那些容易亢奋的人,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棒喝,不要随便说舍小家为大家,这样的话说出来,“其去王也远矣”,这个“去王”就是离真正的王道很远。


我在去年也提过,读《天下》,要读《尚书·洪范》,以及《诗经》的《天保》,方便学人知道什么是王道荡荡、王道平平。


04/墨子称道动念处


墨子称道曰:“昔禹之湮洪水,决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名山三百,支川三千,小者无数。禹亲自操橐耜而九杂天下之川。腓无胈,胫无毛,沐甚雨,栉疾风,置万国。禹大圣也,而形劳天下也如此。”使后世之墨者,多以裘褐为衣,以跂蹻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曰:“不能如此,非禹之道也,不足谓墨。”


“墨子称道曰……”赞美大禹之功,以为己任。“昔者禹之湮洪水,决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名山三百,支川三千,小者无数。”墨子所称道的,是禹湮洪水之艰辛。“禹亲自操橐耜而九杂天下之川。腓无胈,胫无毛,沐甚雨,栉疾风,置万国。禹大圣也,而形劳天下也如此。”墨子认为,禹作为大圣,居然也形劳天下也如此,何况我们呢?这个鼓动性就出来啦——所以我们也要这样干。“使后世之墨者,多以……”墨子怎么干的呢?这就是“使”,立即就执行,墨家的执行力都很强,特别能干。


“使后世之墨者,多以裘褐为衣,以跂蹻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极”是“道”,只有自苦才算是墨子之徒,等于是毕业证书,所以“极”这个词用的妙啊。


“不能如此,非禹之道也”。上面“以自苦为极”就知道他下面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庄子又引这句话来强化印证它“不足谓墨”。


读书读到这儿,我们说墨家“过”,他的动念处在哪个地方出问题了呢?


要知道,夫子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夫子绝对不是以平民之身去干帝王之政的啊。夫子任司寇的时候堕三都,不任司寇的时候不干这事儿。晚年归鲁,根本不干政。夫子说,能够孝悌,这不就是政吗?(《论语·为政》: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入乡随俗,在其位谋其政,这都是可以互通的,不可以越位,这是礼。


不越位,为有礼。这不是外在要求,这是本分。越位,想去平天下,只能添乱、添堵。一个人,能不给天下添堵添乱,就算活得称职了,算死得其所了。人活得不越位,就算给天下做大贡献了!


舜杀了禹的父亲,然后子代父过,舜命禹去治理天下之水。禹不是自己在家里自作主张,立个治天下洪水的弘愿,然后自己就带一帮兄弟上去干了,不是这样的。


当年张载千里迢迢跑到西夏的边陲,找到范仲淹说“我要去打仗,我要去保家卫国”。范仲淹说:“儒者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范仲淹之所以能够为后世那么多人所称道,由此便可见他与俗儒之别。他知道人各就各位在哪个点上。


所以,墨家学禹,学过了。禹是奉命治水,墨家是主动救世。禹治水之苦,职责使然;墨家的自苦,是以苦为荣。


我有一个熟人,他们七个人结伴去登天山,结果摔死俩,回来五个。在网上跟我说,他们登天山是为了体验艰苦,锻炼意志,以后还去。我说:“你凭么要去找死呐?你觉得爬上天山就叫征服吗?就叫锻炼意志了吗?”他说:“我们要效法张骞出西域,以及玄奘去天竺的那种精神”。


玄奘是为了解惑而去天竺,如果那时候有飞机,他一定会坐飞机去啊。他不是为了找苦吃,他是不得已,没有办法,没有好的路走,没有高铁,他才不得不爬过玉门关、穿沙漠、过戈壁,艰苦卓绝。也就是说他的目的,不是去受罪的,他的目的是寻师解惑,受罪是不得已的事。张骞出使是奉命,为完成大汉联合征匈奴的使命,不是为了去那个地方,用十几年来证明自己有意志,倒是今天的人很奇特。


墨家如果有了天下,天下将不堪。本来想救民于水火的,结果反而让万民失去了基本的人情,想想多可怕。儒墨之争,等于是救灾啊,也是一种“抗洪救灾”。


05/别墨相訾,至今不决


相里勤之弟子,五侯之徒,南方之墨者苦获、已齿、邓陵子之属,俱诵《墨经》,而倍谲不同,相谓别墨。以坚白同异之辩相訾,以奇偶不仵之辞相应,以巨子为圣人。皆愿为之尸,冀得为其后世,至今不决。


“相里勤之弟子,五侯之徒,南方之墨者苦获、已齿、邓陵子之属,俱诵《墨经》”,他们那个时候就诵读,跟现在读经是一样的,走哪儿都背书,来表明他们的身份。后世拉帮结派,树立教义,结党营私都是这一类。


“而倍谲不同”,会以此自满,互相不服,派别林立。墨家实际上已经完全是宗教的味道啦。


“相谓别墨,以坚白同异之辩相訾”,这就是教派分化了嘛,因为大家都背《墨经》,但是理解不同,互相攻伐。世间各个门派都是这样。什么天主教啊,东正教啊,什么新教啊……分各种派,互相水火不容,互相厮杀,不能原于一了。各种宗教,都会分化。


“以奇偶不仵之辞相应,以巨子为圣人,皆愿为之尸”,称他们的老大是圣人,尸而祝之,膜拜他们的圣人。所谓“尸”,就是偶像。以前祭祖的时候,通常会找一个年轻的小孩,穿着祖先的衣服,代替祖先来接受大家的祭拜,这个穿着祖先衣服的小孩就是“尸”。


“冀得为其后世,至今不决。”每个宗派都希望自己是真传法子,互相攻讦,至今不能决。


06/意是行非


墨翟、禽滑厘之意则是,其行则非也。将使后世之墨者,必自苦以腓无胈、胫无毛相进而已矣。乱之上也,治之下也。虽然,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将求之不得也,虽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



“墨翟、禽滑厘之意则是,其行则非也”,庄子中正,能是其是非其非,不武断,不一棒子打死。庄子理解墨者发心,意在节俭啊,兼爱啊,不要打仗啊。“其行则非”,就是做过头了。有好的念头,不一定就有好的结果。


“将使后世之墨者,必自苦以腓无胈、胫无毛,相进而已矣。乱之上也,治之下也”,将造成后世的墨者,必须自苦到腓无胈、胫无毛的地步,才能合格。大禹之苦是不得已,后世墨者,苦是身份证,渐行渐伪了。昔日达摩传衣钵,是为了证明弟子得法,传到慧能的时候,就有人为衣钵而杀人。法器由证道信物,异化为夺命凶器。


所以今天大家都懂得了,一切东西都会被利用,一切都会变异。泡一杯茶,刚泡出来口感很好,放十天就臭啦。还是那杯茶,为什么它臭了呢?时空使然,此一时彼一时。


“乱之上也,治之下也”,一切事物,一切经教,凡外显者,皆在成毁中变异。“乱之上也”,天下之乱,乱在人心失常然,人心失本;“治之下也”,治标不及本,所治添乱耳。见不及治,焉得大治!


“虽然,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将求之不得也,虽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话锋一转,墨子也真的算是一个豪杰、一个好人了,求之不得啊!像墨子这样诚意真干的,稀矣。虽然艰苦卓绝,也不放弃,真的是才士啊!


庄子称墨子为才士,恐不是褒奖,而是惋惜。墨子这么大的才情,这么样的一个学士,只是闻风而动,于道无审问,学不能至于大本大宗,故不能取大。虽然以救世之急为帜,终不得脱困。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武當冰爺

    這個清楚,上一集聲音聽不清楚,收音的問題

    张真讲庄子 回复 @武當冰爺:

  • 金成真jcz

    墨家与佛家的区别?应该说佛家比墨家(在相似的层面),走的不是更远吗?但是,没人说佛家不对?

  • 金成真jcz

    庄子要是知道佛家,是不是也一样批评呢?庄子有没有不对的地方呢?没有见过这方面文字!

  • 1308666txor

    老师的蒙城话已经很听的很顺了

  • 1815850gnwa

    文字稿比起《逍遥游》和《养生主》太概略了,让听读讲座很困难。可否再完善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