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成为我自己》(下):我们该如何面对死亡

100《成为我自己》(下):我们该如何面对死亡

00:00
12:45

关于本期话题,如有任何问题,欢迎在本期节目的评论区留言,我们会统一回复解答。


书籍信息: 

英文名:Becoming Myself: APsychiatrist's Memoir

中文名(暂拟):《成为我自己》

书籍类别:心理

Amazon评分:4.8/5

Goodreads评分:4.13/5

出版日期:2017年10月

页数:348


内容简介:  

咱们今天接着讲《成为我自己》这本书。在心理治疗的过程中,治疗师其实一路都在跟病人一起面对人生难题。而摆脱人生苦痛的良药是亲密的人际联系,因此治疗师要真正与病人相处在一起。当然,并不是说治疗师要长久地做病人的朋友,但病人与治疗师之间的亲密关系,可以作为病人在生活和工作中发展其他社会关系的基础。亚隆说,自己一再听到过病人的抱怨,说之前的治疗师太冷漠、太死板。而真诚是亚隆一再强调治疗师应该拥有的特质,可治疗师只有人情味并不够,他还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要有智慧去解决病人的困惑和难题。治疗的根本,就是在观察中,把自己了解到的病人信息转化成为治疗的力量。比如,如果觉察到一个病人厌恶自己,亚隆就会和他谈论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告诉病人,伟大的思想家也曾面对过同样的问题。亚隆把哲学家的思想持续用于治疗之中。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当他们意识到思想家们也会苦苦思考这样一些没有答案问题的时候,自己也就得到了解脱和激励。


而且,治疗师在了解病人的过程中,也要用病人的视角去看世界。亚隆经常跟学生们谈到一个名叫保拉的病人给他讲的故事。保拉跟爸爸的关系特别不好,俩人老是对着干。但她心里希望能跟爸爸和解。就在保拉考上大学的那一年,爸爸决定开车送她去学校。保拉也很高兴,觉得终于能在旅途上,跟爸爸好好谈谈心了。结果上路以后,爸爸就一直在抱怨,说乡下这路太差了,路边的小溪里全是垃圾。可保拉看到的小溪却是干净清澈的,她实在没法接爸爸的话,只能沉默不语。最后结果就是,路上的几个小时,他俩谁也没搭理谁。很多年之后,保拉的爸爸去世了。保拉一个人故地重游,结果惊讶地发现,那条乡村公路的两旁,各有一条小溪。这次保拉自己开车,从驾驶员的位置上看,小溪里真的都是垃圾。可是当她明白过来的时候,已经太晚了。直到爸爸去世,他们的父女关系,也没有得到丝毫的缓解。保拉的故事对亚隆的触动特别大。亚隆用这个故事来提醒自己、提醒他的学生,要用病人的眼光来看世界,而不要想当然地站在医生的立场上。很多病人的想法,在正常人眼里都是毫无逻辑的。但是如果一个医生,能站在病人的视角,用病人的眼光去看到另外一条小溪,就会发现世界原来是不一样的。


这也是所谓的共情,但这种共情不是信手捏来的情绪,而是只有通过完全的了解、沟通才能产生的。多数人,包括治疗师都会缺乏一点换位思考的能力,他们习惯在自己的思维里,想象别人的想法和观点。但是治疗师的职责是要进入病人的大脑里来感受病人的思想,体会病人的情感。无论一个病人的经历是多么残忍、野蛮、离奇,如果治疗师愿意进入到自己内心黑暗的部分,一定可以在自己心里找到类似的地方。荣格就认为,治疗师在诊疗过程中应该和病人一起生病,然后再把病人从病里带出来。


亚隆不仅把他的治疗经验写成了教学手册,还把人生思考写成了小说。亚隆定义他的小说是面向心理治疗师的,是他给学生们讲述的案例,传授的经验。普通读者只是在旁听他跟心理治疗师的对话。可是普通读者就算是旁听,也能收获到自己的人生感悟。比如,亚隆在阅读尼采的作品时,发现尼采的思想具有心理治疗的基本要素。换句话说,尼采本来可以创造出心理疗法,成为一名治疗师的。于是,亚隆写作了《当尼采哭泣》这本小说,希望通过小说来恢复尼采在心理治疗史上应有的地位。现实中的尼采,对自己有着深刻的洞察,而且极度独立。亚隆在小说里把尼采的洞察力运用到对他人的心理治疗上。后来,亚隆还写了《诊疗椅上的谎言》这本小说,在书中他探讨了治疗师和病人之间的界限问题。小说讲述了心理治疗中存在的风险和诱惑、治疗师的欲望和病人被利用的危险。虽然书中存在很多人性的陷阱,但作者一直都在向读者讲述着这么一个道理:即便在最恶劣的环境下,治疗师的真诚也是有救赎意义的。另外,亚隆把诊疗一位叫吉妮的病人的过程写了一本案例集,叫做《日渐接近:从不同角度讲述的故事》。每次诊疗后,亚隆和吉妮都各写一篇诊疗笔记,然后汇集成这本书。同一次诊疗,治疗师和病人各自看重的部分不同,笔记和体验也完全不一样。在书里,亚隆没有丝毫隐瞒地公开了自己的诊疗细节,在治疗病人的同时也在剖析自己。亚隆没有掩饰自己的缺点和感情,包括他的挫折感、他的焦虑以及虚荣心。治疗师只有认识到自己的情感,去审视并控制情感,而不是回避这些情感的存在,才能使治疗产生效果。书中的诊疗笔记和治疗师自我心理的剖析,对其他治疗师们有着启发性意义。这本书是亚隆把病人当作旅途伙伴,在共同探索人生难题的过程中,治疗师和病人突破各自局限,放下自我防御去发现彼此的最真实案例。


亚隆所有的小说和案例集都在讲述心理治疗是一段充满了自发性、创造性和不确定性的旅程。治疗师帮助病人扫除自我成长的障碍,远远比给病人的建议、鼓励、劝告更加重要、更有作用。好,接下来我们来讲第三个重点:一个人对别人的影响会在他生命消失后持续存在。


亚隆多年来诊疗了很多身患重病、濒临死亡的病人,看到了病人面对死亡的恐惧和痛苦,也看到了许多病人从直面死亡的经历中获得了生命的智慧。不过,和面临死亡的病人直接谈论死亡这个话题是种文化禁忌,亚隆发现:一场绝症会带来双向隔离,首先是患者回避谈论自己绝望的想法,以避免给家人和朋友增加更多的压力。其次是家人朋友也远离死亡这个话题,以免让病人更加心烦意乱。在死亡来临时,家人和朋友变得遥不可及,因为他们往往不知道该说什么,他们害怕伤害到快要死的人。绝症病人只能独自面对死亡的阴影,而孤独感很大程度上加强了死亡的痛苦。于是亚隆决定组建一个癌症病人心理治疗小组,治疗小组能帮助组员获得集体的力量,不必再孤独地面对死亡。


在一个晚期癌症患者小组里,参与者的沮丧情绪会互相传染,有一次当大家都在绝望地等待死亡临近时,一位女士打破了沉重氛围,这位女士说:我决定了,在临死前去做一些我还能做的事情。我能为人们提供一个如何去死的榜样,我要充满勇气和尊严地面对死亡,让孩子们也学会优雅从容地面对死亡。当这位女士去世时,她的女儿芭芭拉在母亲的葬礼上,居然从母亲朋友的身上找到了母亲的身影。她看到母亲的某些特质像涟漪一样扩散出去,影响到她的朋友,而朋友们又把这份影响继续传递给自己的家人和朋友。芭芭拉母亲的慈爱、温柔以及对生活的热爱也已经传递给了芭芭拉,成为她的一部分。就像诗人狄兰·托马斯说的:虽然爱人走了,爱却永存。


在亚隆的癌症治疗小组中,不仅组员在彼此的交流的时候获得力量,还把力量带给了很多别人。多发骨髓瘤的患者萨尔给一伙处于青春迷惘期的中学生做演讲,他向孩子们咆哮:你想用毒品来毁坏自己的身体吗?要用酒精、烟草、可卡因杀死身体吗?你不想要的身体,把它给我,把它给我,我需要它,我想活下去。因为萨尔临近死亡,这种状态加强了他演讲的力量,孩子们安静地听着他的演讲,因为孩子们知道,他已经快离开人世了,他不可能再去故弄玄虚胡说八道。


一位组员甚至说:真的太遗憾了,直到我的身体里充满了癌细胞,我才学会了如何活着。而癌症病人团体,认为自己直面死亡的结果是变得更明智了,他们还愿意把这些收获传递给他人。而病人们对生活的感悟会在他们死后像涟漪一样持续影响着其他人。亚隆陪伴过很多病人面对衰老和死亡,可是在自己步入老年后才发现,尽管有所准备,但每天衰老的迹象还是在震撼着自己。比如,他的朋友和同事生病了、去世了,他的视力衰退了,每天身体各个部位,像膝盖、肩膀、背部、脖子的情况都越来越糟。身体的退步也让亚隆不得不一一放弃自己运动和娱乐的爱好。但身体的退化和死亡的临近并没有带给亚隆恐惧和焦虑,他的内心依然平和愉悦。亚隆认为自己这一生所做的事情已经远远超过了预期,生命中没有留下任何遗憾。


亚隆知道纵然死亡来临,他对别人的涟漪影响仍会持续存在。他说:我不希望我的影像或个人的东西留存下来。而是期望我的一些观念,能给别人提供指导、带来安慰的部分以及一些高尚的、充满关爱的举动,甚至是一些智慧点滴、面对失败时建设性的态度等能够保存下来,以我想象不到的方式传递给更多我并不认识的人们。亚隆一生的经历给予了他面对死亡的勇气和从容,他的一生也正好诠释了书名的这句话成为我自己,就像尼采说的,充实你自己,实现你的潜能,充分地、完全地活着,只要这样,也只有这样,才能死而无憾。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13619231akt

    您好,能不能结尾的声音不要一下子太响。希望能和内容语音的音量保持一致。谢谢。

  • 好好活着2021

    成为你自己,要清醒地活着,不能把自己活没了,在人群中活出自己,努力达到你已不在江湖,江湖却在传说你的境界。

  • 一米水田万户侯

    这本书的介绍让我很感动,欧文亚隆不愧为一代大师!感谢他的分享,向死而生,才更能发现存在的意义,可惜我常常会遗忘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