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物理考17分,但人类是怎么回事儿我很关心

虽然物理考17分,但人类是怎么回事儿我很关心

00:00
17:43

每周二中午13:00更新,如果收听的过程中您有任何不明白的地方,微信公众账号上的文章会帮助你更好的理解这个节目,账号:BigBrotherme第一次看到贾樟柯这个名字是2005年,在一张我姨夫买的盗版的光盘上,电影叫《世界》,故事我根本看不懂,只记得取景地是深圳的世界之窗。我妈当时跟我说,这导演是山西人,你看人家多有出息,从咱这山沟沟里出去,能到深圳去拍电影,你啥时候也给咱去深圳上个班就好了……可能因为是山西人,贾樟柯的电影我都可以看四五遍,小学的时候当电视看,大学的时候当纪录片看,现在当教材看,电影里有很多童年的记忆,山西发展的很慢,以至于我一个90后都可以拥有70后的部分记忆。我跟贾樟柯有同样一个朋友他说高考没考上,但那个夏天他却很高兴,因为考没考上都不用上学了。上午睡到十一二点,去同学家聊聊天,抽抽烟,中午回家吃个午饭,再睡午觉,下午起来精力充沛,非常舒服,然后就上街。有个朋友是配钥匙的,先去他的摊子上喝茶、聊天。还有个同学他家是卖杂志、报纸的,喝完茶就去人家摊子上看摊,然后就看那些杂志,都是最新的《收获》《当代》《十月》这些都有,就像个图书馆。天黑了,朋友们开始聚,吃点羊肉串,盐水卤的花生毛豆。我好像跟贾樟柯有同一个朋友,他说有个同学是在教堂扫地的,八十年代末,(其实到2000年以前一直都是)没什么人去过香港,可是这个朋友是个香港电影迷,因为迷香港,他就研究香港的地理位置,九龙在哪、油尖旺在哪、尖东在哪,他按照古惑仔里的信息,能准确的画出香港地图来,后来贾樟柯去香港,发现他的画的没错,非常精准。跟贾樟柯不同的是,我认识的那个香港电影迷,没有扫教堂,但他也信基督教,难道信基督的人都有这种想GPS一样的功能?贾樟柯的坦率,我一点不意外他说从拍摄《天注定》开始,他不再搞含沙射影、隔靴搔痒的含蓄了,他要直率的表达,也许是过去的辉煌成就让他足够自信。《天注定》里涉及到暴力事件的描述,如何处理这些暴力的镜头很关键,在大众的认知里,要严肃的讨论暴力问题,回避、虚化那些暴力镜头,不要去描述暴力的过程,这时候是对贾樟柯的考验,应该和谐不去挑战观众的习惯,还是以自我为中心,变成一个讲述者,说写就写。他的思维转变就在这里,直接大大方方地拍了很多血腥镜头,他觉得讨论一个暴力问题,不让人看到暴力的细节,暴力的伤害性,没法讨论。电影和书籍和故事都不一样,不是讲出来让你自己脑补,电影是要让你看到整个过程,让你知道讲的这事儿长什么样,有多严重。而且贾樟柯觉得,整个中国文化里的含蓄、回避、委婉,让大家习惯性的去包装一件事儿,这还导致了观众一直很奇怪的观影习惯,瞎猜。猜哑谜有个很大的问题是,它会让人忽略电影本身要讲述的感情,变成了一个阴谋论构成的智力游戏,贾樟柯特意强调,他看到一个人写文章,说他拍的《世界》里女主拿了一个服装袋子,然后这个作者就一直研究那个服装袋子,分析这个袋子的品牌,分析贾樟柯为什么要用这个袋子……贾樟柯很无奈,当时美术道具就准备了这么一个袋子,没别的了,而且这个袋子跟电影本身没有半毛钱关系,但写文章的人在长篇大论意淫一个破袋子,却忽略了电影,这个就观众是猜哑谜的副作用。虽然物理考17分但我很关心人类是怎么回事儿2017年初,贾樟柯决定拍VR,他说现在很关心是怎么回事儿,当然,这是科学家要解决的问题,他说我一个物理考17分的人怎么能解决这个问题?但他开始构建自己对人的理解,他着迷VR,这不仅是一个新技术,更是一个新世界,他有时候幻想,人类社会可能也是一个虚拟世界,我们的国家,文化,种族不过是另一个世界的VR,给人家看的电影。这跟电影理论家巴赞,对电影的理解有些不谋而合,电影的胶片就像木乃伊的裹尸布,是人类不愿意腐朽、渴望永恒的表现,而我们制造机器人,拍电影,是不是某种程度上就是在模仿我们的创造者?提到电影的低龄化他很有兴趣,年轻观众在全世界都是主题,电影一直的都是吸引年轻一代的产品,只不过现在的年亲人,他们是打游戏,看卡通长大的,他们精神世界的变化,造就了今天电影的变化。贾樟柯说我看到山西的大山就很兴奋,觉得真美!但年轻人看到手办、玩偶才会兴奋,有的小女孩说话跟樱桃小丸子一样,这些都是他们成长中的视觉世界。而未来,年轻人所创造的文化一定是互动性很强的,这是他们的习惯。人们都会长大的其实,科技飞速发展,但世界上人的做最基本生活方式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小时候大人说,看不懂电影是没到看电影的年纪,这话不假!到了十七八岁,小姑娘身段成型的年纪,她们的心还在发育,看爱情片哭的稀里哗啦。长到二十五六岁的小伙子,总是到处搜寻重口味的禁播片,在手指缝里,挑战自己能承受的极限。然后大家都结婚生子,三十多岁,他们还会变。所以贾樟柯说,他要维护好一个固定群体,一代一代的年轻人可能会变,但他们也会变成中年人,也会有一些生命的经验,所以贾樟柯不怎么悲观,人们会成长,只是会经过一个狂热消费的年龄而已。《在清朝》最后,剧透一下贾樟柯还没拍完的新片《在清朝》,讲的就是中国社会转型初期留下的基因,到今天,这些基因还在发挥什么作用,比如义和团运动,今天怎么影响我们,怎么始终没有解决好跟国际社会打交道的问题,我们要怎样不带负担的去融入世界,今天我们不可能只面对中国人,你做手表要跟瑞士竞争,做红酒要跟法国竞争,这些问题从晚晴开始就没消化好。为了拍晚晴的故事,贾樟柯收集了很多晚晴时期的地方志,就是地方的一些学者、历史爱好者写的通俗易懂的文章,有些事儿非常过瘾,充满着魔幻超现实主义的幽默,比如废除科举制对知识分子命运的瓦解,大家头悬梁,最刺骨的事儿突然没了是种什么体验?好多人为了生计落草为寇,主角是一个县官,他一开始的理想是剿匪,后来他慢慢发现,土匪不能全杀完,因为他的财政收入,全靠剿土匪的拨款。他一面可怜这些做土匪的举人,一方面又坚持自己的正义,这种左右摇摆的状态,很有趣,很真实。贾樟柯说:不摇摆反而假了。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肥肉男

    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