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述痒第三十二期丨 风气之先(上)

文学述痒第三十二期丨 风气之先(上)

00:00
12:36

风气之先


(上)


上一讲我们分析了词的起源,可追溯到隋唐时期的燕乐新曲,民间词则脱胎于敦煌曲子词。但这一时期的词仍只有泛泛之音,唱和之人多属伶工乐籍。


元和七年(812年),时值晚唐,并州祁县的一户没落贵族家庭传出婴儿的啼哭。说是没落贵族,自然祖上曾经阔过,这户人家属唐初宰相温彦博后裔,而这个容貌粗犷(guang)如钟馗(kui)的新生儿,则名为温庭筠。他精于词道,与诗人李商隐并称“温李”,又与词人韦庄并称“温韦”。其代表作《握兰集》、《金荃(quan)集》均已失落,唯在后蜀赵崇祚的《花间集》中尚存有六十六首,他也被奉为花间派词人的鼻祖,而巧合则在于,他享年亦是六十六岁。


花间词风格颓靡,多写情爱,且多男词人写女性生活的“闺情”之作。晚唐时节,文人们力挽狂澜之心消退,寄情于声色犬马,其实是有其历史原由的。隋唐以来虽然行科举制度,但仍延续了魏晋以来的贵族门第,士大夫阶层的地位和品格并未真正落实。我们可以看到:李白以谪仙之才奔走于权贵之间,杜甫读书破万卷却落榜于科场,温庭筠有八叉手而八韵成的敏捷文思,也只能撰词于令狐绹(tao2)。直到宋朝,科举完备,实现了由贵族体系向士大夫社会的转型,才终于形成了布衣文士治国的局面。盛唐的时候还好,可一旦江河日下,士人们很容易就失去了救国扶危之心。诗以言志,至此无志可言,大家便作起了伤于柔弱、精于雕琢的词,以寄托情思。


作为晚唐的两位代表词人,温庭筠与韦庄虽同属花间词派,但二人的风格,其实迥异。用夏承焘的话来说:温词“密而隐”,韦词“疏而显”。鉴于两者皆作有脍炙人口的《菩萨蛮》,我们便以此为例。


首先是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首句写环境,“小山”即山屏,故而是床头重叠如山的屏风,金是指镶嵌其上的金碧螺钿,因着日光照耀而有明灭之光。次句写人未起床时的仪容,光线的闪动使人从梦中醒来,一翻身,头发就像乌云一般流动了起来,像要掩盖住如雪的香腮。三四句叙事,写这位女子慵懒地起床画眉,慢吞吞地梳洗打扮、侍弄妆容。下阙承接上文,对着前后镜子摆弄簪(zan1)花,更增艳丽。最后则写更换新绣的罗衣,忽然看见衣上的鹧鸪成双成对,于是兴起了孤独之感,不知自己精致打扮是给谁看。


全词画面连贯,衔接紧密,所以唐圭璋评价这首词“章法极密,层次极清”。其中又布满了意象,如鬓云、香腮雪、娥眉、鹧鸪,会不会让我们想起屈原的《楚辞》?“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草木、美人不也是一样带给人联想吗?这些词语就是一种符号,谈及娥眉我们就会想到屈原说“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娥眉就带有美好才华与道德的内涵,就是一种美的形象化、物化,因而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专家张燕瑾取了司马迁《屈原列传》中的“其文约,其词微”和“称物芳”作为点评,认为此作富有暗示性,易使人产生联想。我们再来细究,古人称云鬓很常见,像乌云一样的头发,但温庭筠写成鬓云,那头发就变成了乌云,同理,面颊上的也就是白雪,这种写法是晚唐以来的一种流行风气,不提供给读者认知上的解释,只提供感官上的形象,就像李贺的“画栏桂树悬秋香”,不说桂花,而说秋香,这也是引人无限遐想的艺术性描写。同时,我们需注意到“懒”“弄”“迟”三个字,它既写出了女子的情态,又表现了更深一层的含义。自古以来,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即便是孔子,也叹息着“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所以这个女子慵懒起床,慢吞吞地化妆,就像最后一句,她看到衣服上的一双鹧鸪,感慨着自己化妆给谁看呢?故而张惠言说:这是“感慨士人不遇伯乐的作品。”但这还不够,你看,她虽然懒,虽然迟,但到底还是起来化妆了,古语云:兰生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不采而佩,于兰何伤。这就是读书人的坚守,我不会因为没有人赏识我就放弃了自己,就堕落败坏,这是更深一层的含义。于是我们看到下阙的照花前后镜,她不止照一面镜子,而是前后兼顾,人与簪花交相辉映,呈现出最完美的一面,这也是士人追求,是修容自饰的美好精神。我们之前说过,“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但诗言志,它本身就是端着的,有拿捏腔调之嫌,它能把一个人的真实展现给我们看吗?观人于揖让,不若观人于游戏,不经意间的自然流露,更能表现一个人的内在真实,词恰恰就有这样的作用。刚才我们提到张惠言的评价,后世其实有争论,他把温庭筠与屈原相较,王国维、李冰若等一大批人就不乐意了。温庭筠在史籍中是“为侧艳之词”的人,轻薄于行,不修边幅,是不庄重不正当的,凭什么和屈原相提并论?但作者本身也许没有这层意思,读者就一定不能读出这层意思吗?温庭筠词中用到的意象符号本就带有独特的联想内涵,从中读出比兴也无不可。况且他受传统教化影响,不自觉而用之,符合我们的习惯,或者说他的潜意识里就有着这样的政治情怀,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词之言长”了。


叶嘉莹在《唐宋词十七讲》中融合西方索绪尔的“符号学”对这首《菩萨蛮》做了十分具体的阐释,如有兴趣,可寻书阅读,我们就暂且打住了。温庭筠所做《菩萨蛮》流传有十四首,颇多佳品,《水精帘里颇黎枕》一篇便有“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的妙句,这里不再赘述,我们来赏析另一篇——《更漏子》。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这也是名篇啊。按《古今词统》中的评价,若换做了诗,“夜雨滴空阶”五个字足矣,但温庭筠这首词足足二十三字,却凄婉动人,丝毫不嫌多余。上阙依旧写景,玉炉散发着熏香,而红烛垂泪,这里是有色彩对比的,玉淡雅而精美,红烛则艳丽而撩人,相互映照,正出来了“画堂之中女子秋思”那种寂寞的闺怨,而且这种藏于深心的情愫,是由红烛“照”出来的,“偏照”二字更突显了这种执拗,将室内陈设与人的感情完美地联系了起来。紧接着又是写人的形象,眉翠薄,鬓云残,看,又是鬓云,这就是他的语言符号,但这次不同了,我们发现眉翠后有一个薄,而鬓云后有一个残,所以这个女子必然是辗转难眠——“夜长衾枕寒”,又进一步表现了她的孤寂,与上一句紧密相连。上下阕之间有场景的转换,从室内来到了室外。秋夜三更冷雨,一点一点滴在梧桐树上,有没有想到李清照那句“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所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上阙写得秾丽而沉重,下阙却写得很疏淡,甚至有一些直白。可分明一夜无眠,温庭筠始终没有说破,还是含蓄,更增凄凉。


有没有发现,温庭筠的词有什么特点?若没有,我们再看到他写的这首《诉衷情》:


莺语,花舞,春昼午,雨霏微。金带枕,宫锦,凤凰帷。


柳弱燕交飞,依依。辽阳音信稀,梦中归。


发现了吗?黄莺的啼鸣,飞舞的花瓣,春日的午间,细雨绵绵,金带枕借曹植甄宓的典故,是所爱之人的遗物,宫中锦缎被子,绣有凤凰的帐帷,整个上阙全是意象!包括刚才提到的两首《菩萨蛮》和那首《更漏子》,温庭筠的词大多是由意象堆砌出来的。但他所写的画面又非常连贯,且画面中蕴含有情感,只是表现的形式非常委婉。他加强了词的组织性,用暗示、联想的手法,使它能表达五、七言诗不能表达的内容情感;这是当时许多人创作经验的累积,也是温庭筠个人努力的成绩。不过,由于他过分讲究文字声律,因而产生了许多流弊,使词这种新文学趋向格律化,使它成为文人的专用品,逐渐远离人民。也就说,温庭筠作为晚唐代表词人,使得民间词开始往文人词转型,同时,由于文人的阶级意识和生活的限制,作品内容日益空虚,远不及敦煌民间词的广博深厚。这是温庭筠词的缺点,也是后来花间派词的共同缺点。


那韦庄呢?我们先来看看韦庄写的《菩萨蛮》: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小女子染染

    哇塞太好听了吧

    心田之声广播台 回复 @小女子染染: 哇塞谢谢你!!(o゜▽゜)o☆

  • 潇洒哥_n3

    语速好快呀

    心田之声广播台 回复 @潇洒哥_n3: 会控制的~谢谢你~

  • ET烤羊腿黑煤球

    太太太好啦

  • 新龙月

    语速真的太快了

    心田之声广播台 回复 @新龙月: 后面会控制的~~~~谢谢你的建议

  • tawgpz2rj94yrfb1w1mv

    凄凄凉凉……冷冷清清

    心田之声广播台 回复 @tawgpz2rj94yrfb1w1mv: 凄凄惨惨戚戚

  • 1319931vbna

    哈哈

  • 小乐儿宝在哪里

  • 1335046acpx

    非常好听

  • 新年轻轻

    好好😄😄😄😄😄

    心田之声广播台 回复 @新年轻轻: 嘿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