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脑”前传

“地球脑”前传

00:00
18:32

前面说过,电在自然界广泛存在,并不是人类的发明,但和火一样,它的规律最终还被人类掌握了,并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代表性应用。除了传递能源,人类还依靠它实现了信息通讯的飞跃。


美国人萨缪尔·莫尔斯因为电报被载入了人类历史。但莫尔斯并不是电报的发明人,比他早100年,欧洲的科学家就发现可以用电流的特性传递信号。1753年,一名英国人提出过使用静电来拍发电报,他的想法很像远距离的打字机,使用26条电线分别代表26个英文字母,接收方给各电线接上纸条。发报方按文本顺序给电线加静电,当静电传导到接收方,纸条会因静电而运动,接受者把每个运动纸条代表的字母记录下来,最后连在一起形成单词或句子。这种方式看似很美,但由于效率低,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


莫尔斯既不是物理学家,也不是工程师,而是一位画家,他四十多岁才投入电报研究。莫尔斯制作的电报更像远距离的电铃,他的伟大之处并非电报机本身,而是莫尔斯电码(Morse Code)。莫尔斯只用一根电线,通过时通时断的发出信号,制造出点(.)、划(-)、停顿的信息,并以它们的不同排列组合来表达不同的英文字母、数字和标点符号,最后连在一起形成句子。


用今天的观点看,莫尔斯电码是一种早期的数字化通信形式。在此之前,人们一般使用可视化的文字直接传递信息。文字可以直观的表述语言、容易学习和识别,但对书写载体依赖很强,早期人类尝试过把它刻在石头上,写在羊皮或竹简上,直到中国汉代以后才逐渐普及纸张。但就传输而言,无论是利用驿站体系飞马传书,还是用信鸽,其形式都是要把文字写到信纸上,然后再利用交通工具把信带到远方,信息传递的速度取决于交通工具的速度。而电流的传播速度是光速,这意味着可以把信息以光速进行传播。但文字怎样才能“塞”进电线呢?莫尔斯的方法是根据电流的特性把文字转换成的编码,传到接收方再通过解码还原成文字。


1843年美国国会接受了莫尔斯的方法,拨款建造了华盛顿一巴尔的摩之间的四十英里的实验性电报线,1844524日,莫尔斯用一连串的点、划,滴滴答答的发出电文:“上帝创造了何等的奇迹啊!”,历史上第一份长途电报通讯就此产生了。1851年起,莫尔斯电报系统应用到铁路线上。1866年,首条海底电缆横越英吉利海峡。到20世纪初,海底电缆已经横越太平洋。把整个世界连在了一起。


电报是人类对电最早的应用之一,它打开了人类通向信息文明的大门。从此以后,各种编码逐渐替代过去写在纸上的文字,成为人类存储和传播信息的新工具。


很快,人们发现,除了电线,空中的电磁波也能传递信息。在发报端,电流通过天线以电磁波的形式辐射到空中;在接收端,空中的电磁波被天线接收,这就是无线电报。当时正处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高潮期,很多科学家都在技术突破上各显神通,所以关于谁是无线电的发明人至今还存在争议。比较有名的是意大利人马可尼,他在1899年成功地进行了英国至法国之间的信息传送。三年后,无线电穿越了大西洋。无线电报的发明使移动通讯变得可能。


20世纪初,人类已经可以把即时信息传送到世界各个角落,并且费用和距离几乎没关系。电报成为邮政部门的新业务,一般人只要到电报局付款,便能拍发电报到远方的另一个城市,当另一端的电报局收到电报以后,会有专人把印好的电报派送到目的地。而随着电报的普及,各地亦出现了使用专门透过电报传送新闻的机构,比如1851年在伦敦成立的路透社,是最早的通讯社之一。


在军事领域,从美国南北战争开始,电报就已经成为军事指挥和截获敌方情报的重要工具,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电报为核心的情报战更是成为重要战场。1943年,美军情报部门截听了日军将领山本五十六出行的电文,遂派遣18架战斗机将山本座机击落,山本五十六阵亡。


在传输内容上,除了文字,声音和图像的传输很快也获得了突破。因为声音本来就是有频率的,只要能把声音频率转化成电流频率,甚至都不用像文字那样进行人工编码了。1876年,美国人贝尔最早申请到电话专利。他的样机是在一个圆筒的底部蒙上一张薄膜,膜的中央连接一根炭杆,当人对着它讲话时,薄膜受到振动,与炭杆连接的电阻发生变化,随之电流也发生变化;接收时,因电流变化,也就能还原出变化的声波,由此便实现了声音的传送。两年后,贝尔成立了电话公司,并实现了波士顿和纽约之间相距300公里的长途电话试验。从此,电话很快在北美各大城市盛行起来,并且迅速地风靡全球。当然,贝尔同样不是唯一发明电话的人,一个名叫格雷的人就曾与贝尔展开过关于电话专利权的法律诉讼。他们在同一天申报了专利,但格雷比贝尔晚了两个小时左右,最终败诉。


“既然马可尼能够远距离发射和接收无线电报,那么发射声音、图像也应该是可能的。”在20世纪初,这句话吸引着大量科学家和科技公司投入到广播、电视和无线电话的研发工作中。1906年圣诞节前夜,美国的费森登和亚历山德逊在纽约附近设立了一个广播站,并进行了有史以来第一次广播。1920年世界上第一座领有执照的电台在美国匹兹堡正式开播。广播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体,迅速为世界人民所喜爱,以至于仅仅比匹兹堡的电台晚两年,落后的中国也有了第一座广播电台。


就在广播塔在各个城市立起的时候,苏格兰人贝尔德已经开始研究用电子信号传送图像了。他的方法是把拍摄到的画面分解成一个个小点,这些小点或明或暗,依次被转化成电波发送出去,接收方再还原出或明或暗的小点,这些小点再拼成画面。1925年,贝尔德在伦敦的一次实验中传输了一个木偶的图像,这被看作是电视诞生的标志。后来,电视技术被广播公司采用,到1939年,英国已经有大约2万个家庭拥有电视机。在美国,仅从1949年到1951年,电视机的数目从1百万台升至1千多万台。电视被世人公认为是二十世纪最为重要的发明之一,它像一扇窗口,扩展了人们眼中的世界。


20世纪,电视、广播、以及被电话、电报注入活力的报纸杂志,共同演绎了辉煌的大众传媒时代。但这也只是信息革命黎明时分天上的一丝霞光而已。这些技术实现了电子信息的传输、显示,甚至存储,但尚未触及信息技术的核心——智能处理。比如:那时候,发电报总是需要专业的发报员,这些人要把枯燥的编码背下来才能收发电报。虽然后来人们改进出所谓的“自动电报机”,但只是提高了发报过程中的效率,发送之前的编码和接收之后的解码还是依靠人的大脑。世界迫切需要能自动编码和甚至参与处理计算工作的机器大脑。这种可以替代人类大脑工作的机器就是电脑。


电脑存储和传输信息的方式其实很像我们前面说过的电报,只不过它使用了更简单的01编码。01进行编码又很像中国古老易经中所用的阴阳学说,它认为任何事物均可以用阴阳来切分和组合,比如人分男女、空间分大小、数量分多少、亮度分明暗、温度分冷暖、情感分爱恨,这是我们这个世界上组成物质多样性的最基础模型。而电脑中的01正好可以用电路的接通和断开来实现。


01编码除了存储和传输信息,又怎样实现智能运算呢?


1936年,英国人图灵向伦敦权威的数学杂志投了一篇论文,题为《论数字计算在决断难题中的应用》。在这篇论文中,图灵给“可计算性”下了一个严格的数学定义,并提出了著名的“图灵机”(TuringMachine)的设想。“图灵机”不是一种具体的机器,而是一种思想模型,根据这个模型,人类可以制造一种十分简单但运算能力极强的计算装置。


图灵机模型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一条无限长度的纸带子,带子上划分成许多格子。在格里画条线代表“1”;没画线空白的格子代表“0”,所以这条带子可以以二进制记录各种信息,这可以看做一个存储器。第二部分是一台可以读写“0”“1”的装置。第三部分是一套规则,也可以称为程序。


在图灵看来,任何一项复杂的工作最终都可以用一步一步的简单操作进行分解。图灵机运算时,就是读写装置读取纸带上的信息,然后对照程序对信息进行擦写,如此一步一步的执行,最终就能获得运算的答案。它的基本思想是用机器来模拟人们用纸笔进行运算的过程,这就是现代计算机的最原始的模型。


另一个对计算机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是美籍匈牙利科学家冯•诺依曼。从前,人们研究计算机的时候,一直被十进制这个人类习惯的计数方法所困扰, 30年代中期诺依曼就大胆的提出,抛弃十进制,采用二进制作为计算机的数制基础。同时,他还提出预先编制计算程序,然后由计算机按照人们事前制定的计算顺序来执行数值计算工作。这一设计思想和图灵是一致的,被认为为计算机时代的真正开始的标志。


根据图灵机的原理和诺依曼的设计思想,1937年,美国科学家果然研究制造了世界上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ABC,它以电路的开与合分别代表二进制的数字01,运用电子管和电路执行逻辑运算等。ABC是“图灵机”的第一个硬件实现。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出于军事需要,一些大学帮助美国政府制造出了能够实时处理数据的计算机,并代替纸带子、发明了磁芯存储器,这为计算机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二战后,美国涌现出IBM、英特尔、苹果、微软等高科技公司,他们发明了集成电路、微处理器、可视化操作系统等。不仅大幅提高了计算机的运算速度,也极大地降低了计算机生产成本和使用门槛,其应用范围也超出了数据计算,计算机开始逐渐被人称作电脑,并逐渐走进千家万户。


虽然计算机技术发展很快,但“图灵机”给出的存储和程序原理至今仍然是计算机内在的基本工作原理。自计算机诞生的那一天起,这一原理就决定了人们使用计算机的主要方式:编写程序和运行程序。后来,工程师们用“开发工具”提高程序设计的自动化水平,通过“可视化”改进用户的操作界面(比如我们常用的微软windows系统),其目的都是为了让人们更加方便地使用计算机。但不管使用界面如何演变,存储程序控制原理没有变。


除了完成运算任务,电脑的数据处理特性,使它与生俱来就有作为通讯工具的天性。在电脑产生之初人们已经研究不同计算机用户之间的通信问题。1960年美国国防部出于冷战考虑创建的阿帕网推动了这个技术的发展。13年后阿帕网扩展成国际互联网,英国和挪威的计算机成为第一批接入者。因为要使计算机连成的网络能够互通信息,不同的计算机之间必须遵守相同的通讯标准,1974年,阿帕网的罗伯特·卡恩和斯坦福的温登·泽夫提出TCP/IP协议,TCP/IP协议给互联网里的每一台电脑规定一个地址,定义了在电脑网络之间传送报文的方法。到20世纪90年代,世界各地的大部分局域网络开始全面向公众开放,“Internet”(互联网)和万维网概念被广泛接受。


电脑和互联网技术虽然才出现了几十年,但它的应用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各行各业,兼备通讯和运算的智能终端(如PC、手机)已经成为地球上每个人的必备工具,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以前的工业革命主要是人类体力的外延,而信息革命则外延了人类的大脑,甚至正在发展的人工智能将为传统的机器装上了大脑和神经,实现万物互联。


现在,虽然我们在生活中依然使用着传统的文字和十进制的数学,但这种应用越来越表层化,深层次的信息处理越来越依赖智能机器中计算机语言和二进制。也许有一天我们还会开发出直接连接,而不通过眼睛的信息工具。互联网可以把每个人的思想从身体中延伸出去,每个人的大脑就变成了庞大的“地球大脑”的一个“脑细胞”,网络神经把无数的“脑细胞”和其他人工智能机器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人类在新的信息环境下正在进化为一体,有人说我们的世界将从“地球村”变成了“地球脑”,也有人说我们的世界将变为虚拟世界……


总之,信息文明,作为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人类迎来的第三文明阶段。它对人类文明的深远影响几乎是无法想象的。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1310758abko

    互联网可以把每个人的思想从身体中延伸出去,每个人的大脑就变成了庞大的"地球大脑"的一个"脑细胞",网络把无数的"脑细胞"和其他人工智能机器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 天天妈妈哟

    内容真的很好,只是不要读得太平白了

  • jackyoung57

    能否讲讲海底电缆?

    吴彦鹏 回复 @jackyoung57: 谢谢

  • 牢固思想防线

    原来计算机是靠中华文化的阴阳五行理论发明的,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远超过西方文化。我们要弘扬中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