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快乐 | 快乐不肤浅,它是通往幸福的力量

2.1 快乐 | 快乐不肤浅,它是通往幸福的力量

00:00
18:22

大家好,欢迎继续。伴着音乐中阳光雨露的气息,我们进入“快乐”这个主题。“孤独”这个主题带来的反响真的有些出乎意料,和大家也有很多交流和讨论,所有这些都让我自己觉得不再孤独。但“孤独”这个题目,包括我们重点解读的《存在与时间》中的一些段落,确实呈现出比较强烈的悲观和抑郁的气息。当然,这样一种气息是错误的,因为我们本来就是想从哲学上破除孤独作为负面情绪这种常见的立场。但五期都听完的朋友,心头还是会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沉重。所以,从今天开始,让我们回归古希腊的哲思,开始直面“快乐”这个人生的基本主题。

在细致读书之前还是要澄清一下:

首先,我们这个节目主要是针对那些(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办法直接阅读哲学史原著的朋友,尽量用生动的故事和通俗的语言来解释一些哲学的基本原理。所以,这里面的一些基本论断都不是我自己的,而都是有着明确的哲学史典故和出处的。

其次,鸡汤本身其实没什么错。因为它里面有鲜活的体验,有生动的形象,作为引导你反思的入口和起点,比那些干巴巴的理论文字强多了。但错就错在那些只懂鸡汤,只能讲鸡汤,而完全没有能力从里面提炼出哲学的道理和论证的人。

好,我们开始进入“快乐”这个主题。

怎么来理解快乐呢?肯定不是一上来就给它一个定义,那样的话,要么别人会说你武断,要么你就会忽视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和人生的很多重要的体验和活动一样,快乐本身也是非常复杂的。所以重要的是从细致地描绘和观察生活中的种种快乐入手,然后慢慢上升到一些普遍而抽象的思索。这个基本思路出自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第二卷第2节,“实践的逻各斯”。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公元前322年)

那么我们先从日常的快乐体验出发来描述。怎么描述呢?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看大家在日常生活里是怎样用语言来描述快乐,表达快乐,甚至评判快乐。当然,语言这个东西尤其具有时代性和历史性,所以我们就从最切近的身边的事情说起。

首先,我一直觉得,“快乐”在日常的汉语里面地位很尴尬,不高不低,不庄不谐。你想想看,快乐一方面是一个挺正式的,甚至有点文绉绉的词。所以在日常生活里面,你一般不会直接问别人,“你今天快乐吗?”你真的这么问的时候,要么这本身就是一个书面的语境,要么对方是你尊重的人,或者是你很在乎,很爱的人。一般的朋友和熟人彼此说话,就会用一些很随意的词来代替。我想到的就是“嗨”,因为最近确实比较流行这个词。甚至还有一种是把英文的happy直接音译成“嗨皮”,也很形象。

但接下来我又要指出恰恰相反的一面。就是“快乐”现在好像越来越变成一个搞笑的,带点贬义的词。我们读了《尼各马可伦理学》之后,就会明白,“快乐”对于人生是很关键的一件事。但我们身边的人是怎么谈这件事的呢?我是球迷,之前世界杯的时候最火的两件事,一个是梅西的牛奶广告,另一个就是斯特林的“快乐足球”(英格兰前锋拉希姆·斯特林多次以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错失进球良机,被球迷讽刺为“快乐足球”)。那么,“斯少”快乐在哪里呢?就是面对空门也不打,他还是要在那里过人、盘带。所以,“快乐”在这里肯定是贬义的,贬义在哪里?有两点。首先,沉迷快乐的人,你会觉得他分不清人生的主次和轻重。他只知道享受当下的快乐,但却看不到人生还有更为长远的,更为重要的目标。所以,快乐的第一宗罪,就是会让你迷失目的。

第二宗罪是什么呢?再想想斯特林。你会说,他在那里秀脚法的时候很快乐,很投入,也很享受。这确实是快乐比较常见的状态,你会沉迷在里面,看不到身边更大的世界。这个状态最大的问题在哪里?就是它虽然往往能带来很强烈的体验,但却不能持久。而且一旦这个强度减弱了,你反而就会从快乐转变为无聊,甚至痛苦。你看每次斯特林玩了半天,空门也打不进的时候,你觉得他还快乐吗?写在他脸上的那可是满满的失望和自责。

所以我们就从快乐的这两宗罪入手,带入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的最基本思路。因为亚里士多德这个名字,和《尼各马可伦理学》这个书名,其实都很长的。所以我就把亚里士多德简化成“亚氏”,书名就简化成《尼伦》。

亚氏在《尼伦》里面对快乐的思考,也正是为了纠正上面两个对于快乐的常见误解。他对快乐的最基本理解恰恰是这样两点:

第一,快乐虽然不是人生的终极目的,但确实是通向这个目的的重要途径。当然,他没说快乐是最重要的,或者说唯一的途径。

第二,快乐作为一种强度的体验虽然是多变的,不稳定的,但它的这种力量也可以被好好地利用。比如在理性和反思的引导之下,快乐这种盲目力量就可以成为实现良好人生的积极力量。

这两点可能是有史以来关于快乐的最深刻见解了。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一定要选《尼伦》这样一部古老的、不太好读的著作的基本原因。

我们先大致列出亚里士多德关于快乐的三个基本论断,然后结合几句重要的话来讲解。当然,整本《尼伦》相当复杂,里面的主题也很多。在接下来的四讲里面,我们仅选取四个重要的主题:

下一次我们重点讲“善”,也就是《尼伦》的第一卷;

第三讲我们集中讲“德性”这个问题,集中在第二、第三卷,尤其涉及亚氏伦理学和政治学的一个核心概念,即“中庸”(更正确的译法是“适当”);

第四讲我们集中处理一下有关快乐的几个章节,也就是第七卷和第九卷;

最后一次我们以“友爱”这个特别的主题收尾。

大家可以按照这个顺序先读起来。

亚里士多德关于快乐的基本论断散见于《尼伦》的各处,但中译者廖申白先生写的导言很有用,里面大致梳理了关于快乐的一些基本要点。我概括一下:

亚氏认为快乐并不是很罕见、很珍稀的状态,也不是少数人才能有的状态。相反,快乐就是人生相当普遍而常见的体验,而且几乎是人人都能有,经常有的状态。即便大家今天在日常语言里面经常调侃快乐,但如果你真的去问问身边的人,活着最重要的目的是什么,相信很多人还是会脱口而出,“快乐呗”。活着就是为了快乐,这个甚至是日常生活里相当普遍的共识。这也是亚氏的意思,所以他说“众口相传的事,绝不会是胡说。”为什么我们刚才谈了很多日常语言里面对快乐的描述,也是这个意思。

然而,仅仅说快乐是一种普遍的状态还不够,还要继续问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这里就涉及到亚氏的一个很重要的说法,就是对三种生活的区分(第一卷第5节)。哪三种呢?分别是享乐的,政治的,和沉思的生活。后面两种咱们慢慢说,第一种生活态度,亚氏认为是“最流行的”,是“多数人”都认同的。这个意思我们上面说过了。但亚氏却马上指出,这种生活态度其实是最低级的,不可取的,因为它里面有一种“奴性”,是一种“动物式的生活”。这话听起来就刺耳了。

但“动物式的生活”,其实在亚氏那里没什么贬义。他本来就把人的灵魂分成三个部分,比较低级的两个部分就是植物灵魂和动物灵魂,最高的是理性灵魂。低级的部分不是说它不好,而只是说这个是绝大多数人都有的,人和动物、植物都分享的状态。简单说,人都要吃饭,呼吸,睡觉,繁殖等等,这些是生命的基础。但仅仅停留在这个状态,那就错了。你吃饭,喘气,做爱,这些都是必须的,但你还必须知道为什么要吃饭,为什么要喘气,在这个最基本的快乐状态之上还有更高的目的,叫幸福,happiness。所以,快乐本身没什么对错,但你仅局限于快乐,认为快乐就是一切,而没有看到快乐可以通往更高的目的,这就是错了,而且大错特错。

亚氏把仅仅沉迷在快乐的状态叫作“奴性”。其实奴性也没那么强的贬义,它只是强调一种被动消极的状态。这一点序言里面说得很清楚了,其实那个古希腊词用英文来翻译大致就是一种被动状态“passive”。翻译成通俗的汉语,日常生活里面绝大多数人都是“被快乐”,而很少有“主动快乐”

那些生理的,本能的快乐其实并不是你主动寻求的,而是生下来就强加在你身上的一种法则,一种枷锁。你不吃饭,不喘气,就会死,你命都没了,还搞什么政治,还搞什么哲学?所以,“被快乐”强调的是那些压在你的生命上面的物质的需要和力量。其实这些力量是很沉重的,你看看身边的人,有多少人辛辛苦苦每天挣扎,都是为了五斗米折腰。

但亚氏要强调的是,我们可以通过其它的手段对这种被动消极的状态进行转化。快乐本身是一种力量,那就可以被引导到不同的方向。就像是河流,当泛滥的时候,它造成的就是灾害;但兴修水利,对这种力量好好地加以引导,它就会变成造福人类的力量。快乐也是这样,你深陷在快乐里面,往往感到的是一种喘不过气来的压力,你就是它的奴隶,你过的就是本能的动物性的生活。但按照亚氏的意思,你还可以培养德性,思索哲学,将快乐引导到更加美好的方向和目的。

这个意思亚氏说得很详细,在《尼伦》第二卷的第3节。虽然有的时候做坏事你也会很快乐,比如逃个课去逛街,但这样的快乐不是真快乐,因为长此以往你会慢慢迷失人生的真正目的。所以亚氏说,要把德性和快乐紧密联系起来,他引用他老师柏拉图的话说,“重要的是从小培养起对该快乐的事物的快乐感情和对该痛苦的事物的痛苦感情,正确的教育就是这样。”

这个话有点像你思政课老师说的,但这话本身没错,因为快乐作为一种力量,必须要和明辨是非的伦理行为,洞察真伪的哲学思考结合在一起,那个时候它才会是正确的力量。

好,既然谈到了德性,那就放到以后再讲了。大家可以先好好想想“被快乐”和“主动快乐”的区分,这个是亚氏最为重要的快乐哲学的原理。我们下次再见。

原著版本推荐


廖申白 译,商务印书馆,2017-1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zgj小杰

    来了来了。

  • 鹿屿森林

    打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