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1.4.1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解析

道德经 |1.4.1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解析

00:00
06:47

权威注译|各通行版本校订而成


本文第一章,首先提出老子《道德经》的“”与“”两个关键名词,也是连串贯通全书八十一章脉络的线索。而且也是千古以来,研究老子学术的争端之所在。

读中国书,认中国字,不管时代怎样演变,对于中国文字的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不能不留意。至少,读古代文字章法所写成的古书,必须具备有《说文》六书的常识。

在古书中,“”与“”字,到处可以看到。但因上古文字以简化为原则,一个方块的中文字,便包涵人们意识思想中的一个整体观念;有时只用一个中文字,但透过假借、转注的作用,又另外包涵了好几个观念。不像外文或现代语文,用好几个,甚至一二十个字,才表达出一个观念。因此,以现代人来读古书,难免会增加不少思索和考据上的麻烦。同样地,我们用现代语体写出的文字,自以为很明白,恐怕将来也要增加后世人的许多麻烦。不过,人如不做这些琐碎的事,自找麻烦,那就也太无聊,会觉得活着没事可做似的。

例如“”字。在传统的古书中,大约便有三种意义与用法。

(一)“”就是道,也便是人世间所要行走的道路的道。犹如元人马致远在《秋思曲》中所写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个“古道西风瘦马”的道,便是道路的道。照《说文》意义的注释就是:“道者,径路也。

(二)“”是代表抽象的法则、规律,以及实际的规矩,也可以说是学理上或理论上不可变易的原则性的道。如子产在《左传》中所说的:“天道远,人道迩。”如子思在《中庸》首章中所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孙子所说:“兵者,诡道也。”等等。

(三)“”是指形而上的道。如《易·系传》所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又如道书所说:“离有离无之谓道。”这便同于佛经上所说的:“即有即空,即空即有。”玄妙幽微,深不可测了!

有人解释《老子》第一章首句的第二个“”字,便是一般所谓“常言道”的意思,也就是说话的意思。其实,这是不大合理的。因为把说话或话说用“”字来代表,那是唐宋之间的口头语。如客家话、粤语中便保留着。至于唐宋间的著作,在语录中经常出现有:“道来!道来!”“速道!速道!”等句子。明人小说上,更多“某某道”或“某人说道”等用语。如果上溯到春秋战国时代,时隔几千年,口语完全与后世不同。那个时候表示说话的用字,都用“”字。如“子曰”、“孟子曰”等等,如此,《老子》原文“道可道”的第二个“”字是否可作“”字解释,诸位应可触类旁通,不待细说了。

讲到这里,顺便也把古书上的“”字提一提。古书上的“”字,大约也概括了五类内涵:(一)天文学上物理世界的天体之天,如《周易》乾卦卦辞“天行健”的“”。(二)具有宗教色彩,信仰上的主宰之天,如《左传》所说的“吴天不吊”。(三)理性上的天,如《诗经》小节的“苍天苍天”。(四)心理性情上的天,如《泰誓》和《孟子》的“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五)形而上的天,如《中庸》所谓“天命之谓性”。

首先了解了这些用字,那么,当我们看到古书的“”与“”,甚至在同一句中,有时把它当动词或形容词用,有时又把它当名词用,就不会混淆不清了。

假定我们要问,《老子》本书第一章首句中两个“”字,应当作哪种解释才恰当?我只能说:只有亲见老子,来问个清楚。不然都是他说老子,或我说老子,姑且备此一格,别成一家一言,能说到理事通达,也就差不多了,何必固执成见,追究不休呢!你千万不要忘记老子自说的“道常无为”、“道常无名”,以及“道法自然”等的观念。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孙行者0815

    沁人心脾

    Joanne静境疗愈 回复 @孙行者0815:

  • 百谷下

    到底是南怀瑾版本,?还是陈鼓应版本?

    Joanne静境疗愈 回复 @百谷下: 专辑简介有说明

  • 1367538uhxg

    南怀瑾讲解道德经

  • 金刚菩提萨多

    谢谢主播分享,矫正一下是滥竽yu充数

  • cjh珍重

    您好,喜欢您的节目,请问背景音乐是什么名字,谢谢

  • 听友69291918

  • 学习中华文化文明

    这个AI识别器太烂了,还是你的普通话不标注,7 1.4.1第十段,最后一句话(会觉得没有事做可做死呢)真是无语😒

  • 郭伦代谨

    参照了南怀瑾一《老子他说》,及《老子他说续集》,还有陈鼓应著的《老子今注今译》

  • 精修匠人

    背景意乐让人太烦,静才能听好书音乐太起扰乱人心,是不关了配音,专心致志的听书多好

  • Dylan_v4

    常有欲,以观其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