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文会图》:徽宗的心中的一杯山水

第四讲: 《文会图》:徽宗的心中的一杯山水

00:00
12:08

前面三期节目我们都在通过欣赏古画来讲唐代的饮茶方式。今天开始我们来看看宋朝人如何喝茶。从台北故宫收藏的的北宋画作《文会图》中我们来找一找宋朝宴饮中茶的身影。


宋 赵佶 《文会图》


《文会图》的作者是大名鼎鼎的艺术家皇帝宋徽宗。宋徽宗可以说是古今文艺圈中一个神一样的存在,他的艺术天赋极高,琴棋书画诗酒茶无一不精,而且非常有独创性。书法上他自创了瘦金体,此外,他还热衷茶事,写就了一本《大观茶论》,而且还经常在宫中举办茶宴,亲手点茶赏赐给大臣。今天我们在节目中要聊的这幅《文会图》就是宋徽宗画的茶宴的场景。从绘画的角度,这幅《文会图》来说,布局合理,画面处理细腻干净,用色典雅,整幅画非常精致,透着浓浓的书卷气,可以说是徽宗朝画院的精工之作了。


《文会图》(局部)


这幅画具体画了什么呢?既然叫文会图,它其实是表现了北宋时期文人雅士的一次茶宴,地点应该是一所庭园,旁临曲池,石脚显露。四周有围栏护围,庭中茂林修竹,树影婆娑。树下设了一个黑色大案台,案上摆着各色美食,有果盘、酒樽、茶盏等等。八九位文士围坐案旁,有的正襟危坐,有的在相互交谈,有的持盏,有的私语,儒衣纶巾,意态闲雅。竹边树下有两位文士拱手行礼相互寒暄,神情和蔼。可能还有的朋友会留意到在垂柳的后面露出石几的一角,石几上横这一张古琴,还有一个香炉,数页琴谱,琴囊已经解开了,似乎刚刚还有人弹过。



接下来我们把重点放在这幅画的前景上,在这群文人围坐的案台前面有一群小童在备茶。这个场面让我们得以窥见宋朝饮茶的主流风尚。宋代是中国历史上茶文化高度发展并趋向精致化、艺术化的时期,宋代茶以工艺精湛的贡茶龙凤团茶和讲究技艺的斗茶、分茶为主要的特征。我们都知道宋朝饮茶的主流是“点茶”。那么点茶的茶是什么样子呢?首先要把团茶用绢纸包住,烘焙之后,再用专用的茶槌把团茶锤碎,马上放进茶碾或茶磨,碾成细末。这个步骤不能耽误,因为时间过久,茶会氧化变暗,颜色就不好看了。碾完的茶末还需要过筛,把过粗的茶屑过滤掉,使茶末更加细致,然后就可以开始点茶了。点茶如何“点”,根据宋徽宗《大观茶论》里的记载,步骤应该是这样的:点茶前,要先把茶盏过开水烫一下,否则茶会不浮,然后将碾磨细致的茶末放进茶盏,第一次先少量注水,然后用茶筅击拂搅拌均匀,称为“调膏”。此后再一次注水,用茶筅击拂,使茶末和水交融。这一步骤要重复六次,加上前面的一次,一共七汤。这样之后,就可以享用了。每次汤瓶注水水流必须有力,落水点要准,这些做不好都会影响点茶的表现。用茶筅击拂茶汤,是为了让空气进入茶汤,形成微小气泡的集合体,形成丰富的汤花。气泡越小,茶汤也就越细腻,汤花就越浓厚,汤面也就越持久。这些都是判断点茶品质是否优秀的标准,也是宋代盛行斗茶的游戏规则,这个我们后面再详细讲。


宋代流行的饮茶方式的改变势必会引起器具及其形制的改变。我们首先得明白宋朝人是怎么喝茶的,再对照《文会图》就能看得非常明白了,以后《文会图》再展出的时候,我们也能说出个一二三,不再是看热闹了。好,我们回到《文会图》的备茶场景部分来看。


我们先看煮茶器的改变,在画中有一个方形的炉子,炉火正炽,上面放了两个汤瓶。我们看这个方形的茶炉和陆羽《茶经》中描写的如古鼎形的风炉是不一样的。首先汤瓶不是规规矩矩立起来在火上烧水,更像是埋在碳里。这种炉子,宋朝人常称它叫“燎炉”,燎就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燎”。南宋词人王安中有一首诗《睿谟殿曲宴诗》,记录了宣和七年十二月21日,徽宗在睿谟殿宴请群臣的场面,其中就有一句说:“户牗屏柱,茶床燎炉,皆五色琉璃,缀以夜光火齐,其曜璀璨”。茶床我们第一期节目就介绍过,燎炉在这幅画我们也见到了。那么我们再看看这幅画上燎炉上面的汤瓶,也许你会说了,唐代也有类似的执壶呀。确实,但是我们仔细看看宋代汤瓶的形制和唐代的执壶又些许不同。前面讲到了,宋代点茶注水时,水注要求有力、落水点要准,这样的要求落实在汤瓶上,自然会形成这样的形制。唐代的流短嘴圆,而宋代汤瓶明显流长嘴利。这个区别明显是饮茶方式的不同而形成的。燎炉前方有储水的水瓮、和方形竹制的都篮,分上下两层,通常里面会放一些茶碗茶托等茶器。


接下来再看看备茶的工作人员,一童子正在打扫桌边,还有的在装点食盘。茶床上陈列茶盏、盏托、茶瓯、汤瓶等物,一童子等着水开准备点茶;另一童子手持长柄茶杓,正在将点好的茶汤从茶瓯中盛入茶盏。童子手中拿的茶盏,也可以让我们复习一下上一期节目中我们介绍的唐宋茶盏及盏托形制上的不同。黑色的盏托,我们可以大胆想象是漆器。盏托上的我们也可以看做是宋代流行的绛釉的兔毫建盏。有意思的是画幅左下方坐着一位青衣短发的小茶童,也许是渴极了,他左手端茶碗,右手扶膝,正在品饮。


《文会图》虽然画的人物众多,但保持了徽宗精致明净的风格。宋徽宗称此图为文会图,但应与唐代以来“十八学士”的主题有关。这里不得不提到另一幅传为徽宗所画的《十八学士图卷》,从备茶部分来看,无论是人物设定、构图、器具摆设等等,两幅画如出一辙,极其相似。虽然也有专家推断是明代的仿宋作品,但《文会图》和《十八学士图》无疑都为我们细致入微的展现了宋人备茶、点茶、饮茶的场景。


《十八学士图》备茶场景



《文会图》宋徽宗赵佶题跋


在《文会图》上宋徽宗与他最宠爱的大臣蔡京都在画上留下了题跋,徽宗本人的题诗是:

儒林华国古今同

吟咏挥毫醉醒中

多士作新知入彀

画图犹喜见文雄


《文会图》蔡京题跋


蔡京的题跋则是:

明时不与有唐同

八表人归大道中

可笑当年十八士

经纶谁是出众雄


从《文会图》的画面的内容和题跋都可以看出,徽宗还沉浸在身边人才济济,可以吟诗挥毫的盛世假想中,他希望饱学之士都能围绕在他周围,为国效力。而他不知道的事,所谓的人才济济,却都深陷在你死我活的党争之中,而他自己不就也将走进命运的深渊。当茶农面对刚采下的茶青,做好茶是他的本分。当我们面对五克茶,把它泡的好喝就是本分。同样,当我们面对工作、面对生活中的人事物,扮演好每一个角色,做好每一件事都是本分。怪不得赵州和尚一句“吃茶去”几乎可以成为所有事情的答案。现在,我也要“吃茶去”了,我是明华,下期见吧~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中年大女孩影子

    讲解的很细致,文稿也是逻辑清晰,声音好听,👍赞

  • 暮公子_s5

    內容主題挺好,講的像念經

  • 柏玉红_2m

    唉,配乐实在不妥

  • 山水随缘

    惟妙惟肖

  • 听友263307126

    非常好的节目!只是这集的背景音乐声音稍微有点大

  • 圆钰_pa

    太想听你的声音,所以觉得背景音乐略显得大声了一些些。可否弱化一点点背景音乐?

    博物馆有得聊 回复 @圆钰_pa: 好的,谢谢你的建议,我们一定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