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大学】生众食寡、为疾用舒经济观与“以义为利”国家观

041.【大学】生众食寡、为疾用舒经济观与“以义为利”国家观

00:00
14:22

各位同仁,大家好!
最后部分,曾参揭示了关于财产、国家经济学的原理,那就是“生本财末”的社会经济学。原话是“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完全把私利都去掉而喜欢贫穷,这样的人很少,也没有什么必要。孔子又说:“富之”,然后才能“教之”。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财富,国库不充盈,人民的温饱就不能解决,教育就无钱可实施。当然,孔子也欣赏“一箪食,一瓢饮”,“忧道不忧贫”的精神。


但国家的财富并非不重要。所以曾参说“生财有大道”,生长财富、提高经济有它的规律和需要遵循的原则,那就是从事生产的人很多,兢兢业业,努力为国家的富强而工作,而分而食之消费的人很少。我们反对的是“过度消费主义”,而合理的消费是维持国家稳定,维持生产力再生产的必要前提。而”消费主义“却害了国家。


所以《大学》提出“生之者众,食之者寡”,相当深刻。“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也是相当经典。可以说,古代的儒家并非之乎者也,而是懂得社会,懂得人心,懂得经济发展,国家富强的原理。“为之者疾”,就是生产它的人要快速地生产,提高生产力,加速人力转化为财力的过程。


“用之者舒”,就是要慢慢地消费,慢慢地享受,不要一下子把所挣来的财富全部荡光,把国库全部掏空。“财恒足矣”,这样的家族或国家财产才会长久地保持充盈,库府才能充实。


终于等来了名言,“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什么意思?有仁德的人用财富来提升自己的智慧,使身心发达。而不仁的人,通过自身玩命聚敛财富,用自己的命去换蝇头小利。


这里举出两种人:一,财是手段还是目的。人们拼命挣钱,没日没夜努力,为了一个外在的——金钱,而拼命戕害自身的身体。于是过劳死、神经衰弱、失眠以至于癌症紧随而来。平常不注意养生,就会用一辈子挣的钱去交给医生,这就叫做“以身发财”。把身变成了手段,把发财、赚钱变成了终极目的,是多么的愚蠢。


二,聪明的人,有仁的人“以财发身”,通过财富来提高自己,拓展自己的知识,拓展自己受教育的领域,扩大自己交友的范围,增加自己对世界的把握和对知识的了解。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广为交友而以天下为目的,这就叫做“以财发身”。而这样的人又何其少。身体、生命才是目的,个体、家族、国家才是目的,而发“财”只是手段而已。


那种“以身发财”,就是把财产变成目的,把个体、家庭、国家看成手段,就违背了康德所说的“人是目的,人是他自己的最终目的的判断”。可以说,《大学》在这一点上和著名德国哲学家康德有异曲同工之妙。


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


从来没有上司好仁政而下面的群众不好义的,从来没有上面的领导仁慈爱民而下属变得贪婪的。我们知道上梁不正才下梁歪,上行下效。上面仁慈,下面就一定会仁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也没有好道义而他的事业不能达到目的,而不能成就最高的辉煌的。换言之,上行下效,上面行仁,下边就跟着随其义;上面好义,下面我们的共同目的就能够达到。


“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从来没有钱库的财务不是他的财务,也就是说你只有把财产看得很轻,看成是你生命当中的手段,财产才能为你所用,不然你看成了目的,你的身就被财所遭践。守财奴就是把身体看得很轻,把财产看得很重,于是他的一生就成自我悲剧的一生。


曾参举例说: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


孟献子是鲁国的一位贤良的大夫,他说“畜马乘不察于鸡豚”,自己已经是一个拥有马匹、车辆的中等官员,有一定的地位,就不要去查养的鸡和猪的数量,赚那些小钱。已经有一定的财富、有他的官饷,就不要去贪婪那些养鸡、养猪的小利。


“伐冰之家”什么意思?是大夫之家。古代“伐冰”就是说丧祭——家里边有亲人过世的时候,他的职务、职位可以使用冰。我们知道古代没有冰箱,所以采冰是冬天把冰采下来藏在地下室,尽管会融化一些,但是地下室的温度很低,基本上可以保持到酷暑。


有什么用呢?就是一家人有了丧事,就可以用冰来保存死者的遗体,这样的级别就很高了。他就不要再去聚敛其像牛羊这样的财产,因为这些对她的高高的官位和地位来说都是小利。三,“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百乘之家,就是地位比前面更高,变成了国家的重臣了,就不要再去豢养那些为自己收刮民脂民膏的敛财之人。 


这里曾参说了一句愤怒的话:“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这句话说得很厉害,也就是说,你与其这样做,去豢养那些贪腐之臣、聚敛之臣,那么你还不如又偷窃之家臣,稍微还轻一些罪行。什么意思呢?就说偷盗的家臣只是转移了财物,而并没有对整个国家产生大的负面影响。而聚敛之臣对国家的墙基具有极大的腐蚀性,而国家大厦就可能将倾覆、将颠倒。所以说“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说明了《大学》曾参对聚敛之臣、贪腐之人深恶痛绝!


“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一个好的国家不应该以私利和一般意义上的财物作为最高的利益,而应该教养人民和官员,以道义看作国家最高的利益,而超越了实际的金钱。


“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菑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为什么要不以利为利呢?要以义为利呢?因为掌握了国家的命运,但专门去搜刮财物以中饱私囊,这一定出自于小人的刁钻的、古怪的、私自、私利的主意——“必自小人矣”。


“ 彼为善之”,你还去重用他,还用这些小人去治理国家,戕害人民,其结局惨痛无比,灾害并至,国将不国。“虽有善者”,在处处都是小人的情况下,在满地都是侏儒的状态,这个国家充满着私利杂念,祸国殃民的情况下,即使有行善者——伟大的清官,“亦无如之何矣!”,也回天无力啊!“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这一掷地有声的声音告诉我们一个国家,义就是正道大义,价值担当!


在今天这个金钱滚滚、消费主义甚嚣尘上的全球化时代,我们重新认识到《大学》的“不以利为利”,要“以义为利”的思想是多么重要,具有很深刻的借鉴意义。


这种思想不是迂腐,不是腐朽,更不是没落。而是保持了一份人类的精神童贞,保持了一种知识分子君子的尊严。我们应该虚心地听一听。


《大学》最终告诉知识分子,告诉天下人们,成为真正人的奋斗目标,要通过三纲、八目,最后达到治国平天下。治国平天下就是要将担当道义作为自己的原则和纲领,而“不以利为利”。君子要担当道义,以天下为己任,“以义为利”,才能使国家乃至天下得到安宁、幸福、安泰、长久。


各位朋友,下一讲,我们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chxlyq

    学习多遍,常读常新

  • 西行者_ym

    谢谢老师!真的受教了!

  • 德佑众团房产赵华

    早上好

  • 1356860oudv

    太精彩

  • 李慎1

  • 素一素

    精彩 m

  • 施並福

    非常精彩

  • 1899961cebx

    太棒了!

  • 何振兴0

    👍老师辛苦啦

  • 1375678ufnm

    “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确应记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