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凤凰涅槃》2 | 郜元宝:如何面对有缺陷的人生?

郭沫若《凤凰涅槃》2 | 郜元宝:如何面对有缺陷的人生?

00:00
14:49

课程金句



课程文稿

1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们好!我是郜元宝,今天跟大家一起分享“五四”时期郭沫若的著名诗歌《凤凰涅槃》。


《凤凰涅槃》内容很简单,不用多介绍。需要稍加解释的是,《凤凰涅槃》前面的两小段散文性的说明,交代“凤凰涅槃”这个说法的来历和寓意:


“天方国古有神鸟名‘菲尼克司’(phoenix),满五百岁后,集香木自焚,复从死灰中更生,鲜美异常,不再死。按此鸟即中国所谓凤凰。雄为凤,雌为凰。《孔演图》云:‘凤凰火精,生丹穴’。《广雅》云:‘凤凰------雄鸣曰即即,雌鸣曰足足。’”


郭沫若说“凤凰涅槃”这个典故是从天方国来的。中国古代称阿拉伯地区为“天房国”,因为那里有著名的“天房”,即圣地麦加的圣殿“克尔白”。后人以讹传讹,把“天房国”叫成“天方国”。阿拉伯文学故事集《一千零一夜》也将错就错,译成《天方夜谭》。但阿拉伯传说中的不死鸟“菲尼克司”并非中国人所说的凤凰。郭沫若将“菲尼克司”五百年集香木自焚而“更生”(即复活)的传说,嫁接到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鸟凤凰,是“五四”时期典型的做法,即采用外国文化来改造中国固有文化,以促使中国文化的更新与再造。我们要看《凤凰涅槃》中心寓意在于凤凰的浴火重生,不必太计较郭沫若将阿拉伯的“菲尼克司”比附为中国的凤凰,是否妥当。


《凤凰涅槃》借“菲尼克司”五百年集香木自焚并从死里复活的传说来讴歌新生命、新文明、新宇宙的重生与再造,同时也看到凤凰之外其他“群鸟”种种的丑态,所以《凤凰涅槃》跟《补天》一样,也有其现实主义冷静清醒的一面。


“群鸟”以为凤与凰积木自焚,并无意义,只是自寻死路。它们以为机会来了,一个个跃跃欲试,想取而代之。比如岩鹰,要趁机作“空界的霸王”。孔雀,要别人欣赏它们“花翎上的威光”。鸱鸮(猫头鹰),闻到了它们最爱的腐鼠的味道,家鸽以为,没有凤凰,它们就可以享受“驯良百姓的安康”了。而鹦鹉,趁机亮出了“雄辩家的主张”,而白鹤则要请大家从今往后看他们“高蹈派的徜徉”。


但所有这些“群鸟”的丑态,最后都淹没在凤凰涅槃的无边光彩中。凤凰在烈火中死而复生,“群鸟”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它们的洋洋得意,只是一个无伤大雅的小插曲。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凤凰涅槃》与《补天》的区别。《补天》既写到女娲辉煌的创造,也让我们真切地看到紧随其后的破坏与毁灭,而这破坏和毁灭恰恰出自女娲所创造的人类之手,连女娲也看不懂,为什么她创造出来的人类竟如此虚伪而残忍,她甚至后悔创造了它们。所以《补天》真正的问题是在小说结束之处才真正开始,而《凤凰涅槃》的结束也就是它所有故事的高潮,是苏醒、复活、更新的凤与凰尽情的歌唱:


我们欢唱,我们翱翔。
我们翱翔,我们欢唱。
一切的一,常在欢唱。
一的一切,常在欢唱。
是你在欢唱?是我在欢唱?
是他在欢唱?是火在欢唱?
欢唱在欢唱!
欢唱在欢唱!
只有欢唱!
只有欢唱!
欢唱!
欢唱!
欢唱!


凤与凰满心喜悦地迎接崭新美好的世界,满心喜悦地拥抱自己的新生命。而《补天》结尾则是不知其丑陋的人类尽情享受杀戮的快感,并自以为是地建设虚伪可笑的“道德”。它们也在迎接新世界,但这个新世界埋伏太多的危机,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显然,鲁迅所写的是人类群体起初一次性的并不完美的被造与诞生,郭沫若写的则是生命在起初并不完美的被造之后,由人类自己完成又一次的更新与再造。《凤凰涅槃》虽然比《补天》早两年写成,却仿佛是接着《补天》的故事往下讲:起初被造的生命因为不完美,所以必须像凤凰一样浴火重生,再造一次,迎接生命的第二次诞生。


总之《补天》写人类生命起初的被造,《凤凰涅槃》则写人类自己完成的生命更新与再造。《补天》和《凤凰涅槃》在中国新文学最初阶段提供了两个巨大的象征,分别代表生命诞生的两种形态。


2

说到《凤凰涅槃》,就不能不说一说“创造社”所崇奉的“创造”这个理念。到底什么是“创造社”的“创造”?请看他们的宣言是这么说的:


上帝,你如果真是这样把世界创出了,

至少你创造我们人类未免太粗滥了罢?
上帝!我们是不甘于这样缺陷充满的人生,
我们要重新创造我们的自我。
我们自我创造的工程
便从你贪懒好闲的第七天做起。

(郭沫若《创造周报》发刊词)


原来,“创造社”所谓“创造”,就是不满上帝创造的工程,他们号称要在上帝休息的第七天开始人类自己的创造。这种创造,包括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也包括对人类主观的再造。凤凰浴火重生,就包含了主客观世界一同更新和再造的意思。


无独有偶,鲁迅小说《兔和猫》也说,“假使造物也可以责备,那么,我以为他实在将生命造得太滥,毁的太滥了”。这段话容易引起误解。我讲《补天》时强调过,人类没有必要、也不应该责备女娲。女娲是抟土造人你、炼石补天的创造者,她的创造只是自己乐意,自己高兴,在多余的生命力驱使下完成的工程。上帝创造天地万物,又按自己的形象创造人类,然后在第七日歇了他的工作。女娲造人补天之后不仅歇了她的工作,也结束了她的生命。因此责备女娲是不应该、也是没有用的。


人若对世界、对自身有所不满,就必须依靠人自己进行新的创造,迎接新的世界和新的人类的诞生。鲁迅在杂文中就曾经呼吁中国的青年行动起来,推翻人肉宴席一般的旧世界,创造“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灯下漫笔》)。这样看来,《兔和猫》这篇小说所谓“假使造物也可以责备”,就真的是一个用“假使”开头的比喻性的说法,鲁迅实际上想责备的并非“造物”,而是不完美的人自己。


因此在鲁迅的思想中,合乎逻辑地包含着《凤凰涅槃》的“创造”的思想。鲁迅与郭沫若的文学风格迥然有别,但心是相通的。他们都要凭借人自己的力量,重新创造不完美的世界和同样不完美的人自身。他们把这不完美归罪于“上帝”或“造物主”的粗制滥造或“贪懒好闲”,都只是一种比喻,意思是说,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缺陷,不管来自怎样一种强大的力量,人都可以不予承认,人都可以重新来过。


如此肯定人的价值,相信人的力量,高举人的旗帜,正是“五四”时代的最强音,在这一点上,鲁迅和郭沫若可谓心心相印。1926年鲁迅南下广州,目的之一就是要跟“创造社”联手,结成统一战线。“创造社”的主将是郭沫若,跟“创造社”联手,也就是要跟郭沫若联手。


可惜鲁迅到广州,郭沫若却奔赴了“北伐战争”的前线。现代文坛“双子星座”,正如郭沫若自己所说,终于“缘悭一面”,失之交臂。


但这个遗憾还可以弥补:我们不妨把《凤凰涅槃》和《补天》放在一起欣赏,那么中国新文学如同日出一般磅礴壮丽的开篇,就可以看得更加清楚。新文学的主题是新人类的诞生,以及新人类诞生之后必须面对的处境与必须承担的使命。这仍然是我们今天必须思考的处境和使命:生命的诞生是一次性的,生命的更新与再造却永无止境。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七爷的窗台

    郭沫若的凤凰涅磐,真的听起来朗读都尬得鸡皮疙瘩。以前一直觉得是我等凡人水平不够才欣赏不来,现在看依然是这样。求生欲让我想退出去,看在课程是人民币买的份上跪着也要听完。

    coffeecat8 回复 @七爷的窗台: 很奇怪,人们不能用诗的语言,诗的情感,诗的独特性去理解作者的情感。其实不懂,可以多读些历史书,哲学书,少看些世俗的抖音,再去听,不妄言。

  • 奇袭233

    当我听到凤凰浴火,群鸟争鸣那一段,眼前仿佛就摆着那张历史课本上的时局图,正是一片山河凋敝,群寇四起,战火不息,国将不国的景象。好像凤凰一死,它们就会猛的扑下来,争食焦肉一样。可,不止凤凰浴火会涅槃,中国却也是幸运的。因为无数如鲁迅,郭沫若这般的国人,以生命为火种,香木自燃,烧起了一团绵延至今的熊熊烈火,正是在炙热之下,中国不断更生,五四运动,开国大典,改革开放……一次一次的浴火,一次一次的重生。然后今天的我们才能插着耳机,吹着暖风听课。但,如今,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红利期已然结束,中国或许即将面临着一个如现在一样漫长的寒冬。作为如今这个时代的主人,我们不应该仿效前人,再点燃一次吗?

    听友344021784 回复 @奇迹之海007: 就:哦*人叫爸爸不必纠结”

  • 这里是苏苏

    郭沫若早期的诗歌确是磅礴大气,读他的诗真的有一种快要飞起来了的感觉,满满的都是能量。对旧体诗格律的冲破真的是让浪漫主义在诗行当中可以肆意流淌。那种冲破旧事物束缚,奋力争取新事物的乐观精神和战斗精神被展现得淋漓尽致。把万物与我合为一,更把我与祖国合为一,我为它感到痛苦,也坚信它迟早会涅槃重生。

  • leleckr

    理解郭老的这类诗,要放回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特定的时代。诗人的天才热忱与五四时代的热烈张扬,成就了这首诗歌。

    1871508spcg 回复 @leleckr: 太对了!这样的诗歌必须结合时代背景去读,方能感觉到其中的力量!

  • 18285396fvi

    朗诵很好,解说也很好,不过诗有点欣赏不来

  • LongHongGui

    生命的诞生是一次性的,也是客观的;生命的更新和再造却是永无止境的,可算是主观的。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缺陷,不管来自一种怎样强大的力量,人都可以不予承认,人都可以重新来过。人若对世界、对自身有所不满,就必须依靠人自己进行新的创造,迎接新的世界,就如凤凰浴火重生!重生是大事,须坚决,决不能受环境影响,要知道重生过程中的种种讽刺和羞辱,就如那群来观葬,意欲取代凤凰而洋洋得意的群鸟,待凤凰重生之时,全部都会淹没在凤凰重生的光芒中,终将是一个无伤大雅的小插曲!

  • 水雲燕

    诗不怎么样,解说比诗好太多

  • 轻松夏

    朗读的很有感情,但是这首诗有点欣赏不了

    中国文学大师课 回复 @轻松夏: 大家要结合时代背景去理解这首诗哦!在这首诗之前的时代,没有诗人会如此表达,敢于尝试是非常难得的!也许今天看起来其中的一些诗句幼稚,但它的坦率直露,代表了自由高昂的“五四”精神!

  • 爱儿2005

    对诞生这个永恒的话题,在元宝教授的讲读中获得了更深刻的理解。

  • 听友459074386

    本来打算来买课的,听了前面导读部分陈思和老师的讲解觉得有趣,但是试听了后面郜元宝的讲解,有点难受了,不是说老师讲解不好,而且老师的普通话让我难受,不看字幕根本听不清老师在讲什么。听书就是为了解放眼睛,用耳朵感受。犹豫要不要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