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7 什么是“感知通道禁闭”?

3.17 什么是“感知通道禁闭”?

00:00
14:44

我在前面讲课的时候始终在讲一句话,人类文明不是铺垫在客观世界之中的,而是铺垫在思想家的思想通道之中的。因为所有动物都生活在客观世界之中,它们为什么不创造文明呢?人类的文明是在人类思想功力的调动,是在人类虚拟和假设的基础上,求证出符合逻辑的知识体系延展和铺垫的产物,这都是大家要建立的基本观念。它和我们原有的观念有很大的区别。但是你只有理解这些东西,你逐步才能理解人类文化、人类文明乃至人类知识的构成基础。


那么我们的知识既然只是一个主观逻辑模型,那么这个逻辑模型为什么能够指导我们的实际生存?这当然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的感知是在一个封闭通道中进行的。我们并没有感知之外的另一个通道抵达外物,因此我在书中把它描述为“形而上学的禁闭”。所谓“形而上学的禁闭”,你可以把它用更简单的方式理解,叫“感知通道禁闭”。因为我们所说的世界永远是我们主观感知中的世界。我们并没有主观感知通道以外的另一条通道抵达外物,这也就是为什么即使在中国的今天,也有人提出全知论,就是我们所说的世界永远是我们主观感知的总和。


其实这个观点在西方哲学史上早就证明了,可仅仅停留在这一点上是不够的。因为这里有一个问题,我们的感知是什么?我们的感知既然只是一个封闭的主观感知通道,为什么跟我们的实际生活和跟外部世界的对接有效,而且我们的感知逻辑模型为什么不断地变革?这些问题仅用全知论都是不足以回答的。所以全知论只说我们所说的世界永远是我们的感知模型。这在哲学上只相当于说吃饱了不饥。说了一个最简单的事实,可为什么这种表述是有价值的?是因为它纠正了我们认为我们的感知是客观世界的真实反映。所以请大家理解,我们一切感知、一切思想、一切知识、一切学说,都不是客观世界的真实反映,而仅仅是一个思维模型。但这里发生一个问题,这个思维模型为什么是有效的?为什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表达为和这个世界充分对接?这是我们后面要逐步讨论的问题。我希望我后面讨论这些问题的时候,并不直接针对这个问题而发,大家能听出其中的滋味,它的难度是很高的。那么大家先看一下,史蒂芬·霍金对这个问题的表述,我之所以引用他,是因为霍金有较大的影响,而且他是当代著名科学家,占据当年牛顿在剑桥大学三一学院首席物理学教授的这个教职。


那么我前面讲过,西方真正的伟大科学家,对西方哲学都是非常熟悉的,因为哲科思维是一个体系,西方科学家即使不读古希腊乃至西方哲学史上的原著,他们的思想方式都受这些东西的侵染,就像中国人绝大多数人并不读孔子、老子、韩非子。可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我们的精神底层,其实都有非常深刻的濡染是一样的。那么霍金曾经在他的一本哲学书中叫《大设计》里,它表达了我们知识和这个世界的关系。他用了这样一个词叫“依赖模型的实在论”。请注意,我在前面一开始讲课,我就讲,我们所看到的世界在古希腊哲人认为它不是世界的实在和本真,它只是虚幻之相,实在是假象后面的那个本体真存。


那么什么是实在?思想模型才是实在。因此霍金讲,他说人类的知识其实只不过是一种“依赖模型的实在论”,所依赖的模型就是思想模型、就是感知模型。他举了一个例子,他说这就好比鱼被养在圆形的鱼缸中。由于鱼缸是一个曲面,所以鱼缸中的鱼看外部世界永远是在一个曲面镜中看待这个世界。因此它一定认为这个世界就像我们在哈哈镜里看到的世界,是一个被扭曲的形象。他说我们人类的感知就相当于鱼缸的那个曲面,我们的感知不是真空,不是外部世界的直接反映。


因此我们要用我们的感知规定性塑造一个外部世界的先验模型,然后拿这个模型跟外部世界对接,这叫“依赖模型的实在论”。我想懂自然科学的人应该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比如我们今天在我们人类的感知体系中,我们是生活在四维世界中的,也就是长宽高空间三维和时间一维。爱因斯坦把这东西糅合在一起,这就是我们生活的四维世界。可是在物理逻辑上,今天已经导出十维、十一维的世界模型,哪一个模型是真的,我们说不清楚,因为我们的感知是被局限的。


那么霍金又比了一个例子,他说科学上所讲的所有东西,都只不过是一个逻辑推导的产物。比如他说,科学家从来没有见过电子,尽管我们今天所有科学技术的应用成果全都奠基在电子之上,可是谁都没见过电子。因为电子只不过是1897年汤姆逊通过阴极射线所发现的一个现象,从阴极射线管射出来的这个电子流如果给底下放一个磁铁,这个电流本身会发生偏移,这就是电子在逻辑上推导为负电荷系统的来源。请问有谁见过电子?


再比如夸克,谁也没有见过夸克。夸克是强子结构中的一个逻辑成分,比如质子属于一个强子结构,夸克在今天的物理学上从来是打不出来的,也就是物理学在理论上都认为没有自由夸克。那么夸克这个东西是什么呢?是对物理学中子现象的一个逻辑推导产物。世界上没有任何人见过夸克,也没有任何人能够证明有自由夸克存在,这就是科学。科学是什么?一个精密逻辑的推导模型。所以请大家理解,是在这个体系上,我们建立了我们今天的世界观,宇宙观和知识体系。


所以大家读我的书,我在书中早在20年前,我就讲我们人类的感知表象,至少可以分三个层次表达。在感性上,我把它叫直观表象。在知性上,我把它叫识辨表象,在理性上,我把它叫模型表象,请注意跟这个“依赖模型的实在论”的表述完全一致。大家想想,我们今天构建的世界是在数学在坐标系上建构的。这个世界有坐标系吗?坐标只不过是一个理想模型,只不过是一个逻辑模型。但你只有在这个系统上,你才能理解这个世界。所以我再度强调,我们的一切知识只不过是一个主观思想模型,这是西方科学家都非常清楚的事情。


那么霍金接着做了一个表述,他说分辨模型的好坏,或者建立模型的标准有四条。第一它是优雅的;第二不可任意调整其精确的;三可通过预测等加以检验;四可被证伪,就是可以证明它最终是错的。请大家注意听一下这这四条标准,什么叫它是优雅的,你怎么判定它优雅还是不优雅?它是精确的,你怎么判定它是精确?如果它最终被证伪,就证明它不精确,它是可以加以预测的。所谓“预测”就是可以用感官证明,这在科学上叫“实证”。请注意“实证”和“证明”是两个概念。第四,它是可以被证伪的。也就是你仔细看这四条,没有一条是非主观的。


而且霍金不能回答三项问题。第一为什么会发生逻辑模型变革?大家知道人类的宇宙观、世界观和知识体系是不断变动的,是不断被证伪以后创造新的逻辑模型和新的理论学说的。那么为什么逻辑模型不能稳定?第二,他说一个好的逻辑模型一定是方便的,也就是宇宙这块表壳打不开,你在外面可以猜测这个表怎样运行。那么你有多个运行模型,你会采取哪一个模型呢?霍金认为哪一个方便用哪一个。可是,正确仅仅是方便吗?实际上人类的逻辑模型或者学说体系越来越复杂,越来越不方便,以至于今天绝大多数人都沦为科学外行,可见事实上是越来越不方便的。第三个问题,“模型”、“正确”、“方便”,这些概念究竟是什么含义?我们在霍金的著作中都得不到回答。我想说明的是,在哲学问题的探讨上,它还有更加纵深的疑问和探求余地。我在这里只是想告诉大家,当你理解古希腊哲学所引出的问题,以及最后发展出科学成果以后,人类的思境仍然有无穷的扩展边界。人类的知识,人类对世界的理解,迄今仍然只是一个边缘性的探索。这就是哲学所揭示的人类知识深度的无穷状态。


关于哲学的基础问题,我在这里我就简单讲到这里,大家听我讲到这儿,应该至少明白一个道理,就是唯心主义哲学,乃至认识论哲学,乃至对人类精神的探求,实际上是人类思想不断纵深的产物。它不是你简单用批判否定的方式,就可以处理的一个问题。在哲学史上,人类的思境越走越深,才导出科学上不断分化的、细化的研究领域,这是大家要特别小心的。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鹤立汀

    老师的课是我在得到和喜马拉雅上购买的课中最烧脑的课。也是让我醍醐灌顶如同一下从黑暗走出,伟大的哲思从怀疑一切开始。有了怀疑就要探索,就要求证。思想之树结出人类文明之果。科学更是它的骄子。王老师的学问研究在当今真是震聋发聵!真正的哲学大家,启蒙大师。听君哲学课胜过这辈子读过的书。

    Phoenix____ 回复 @鹤立汀: 不专信一家之言,虽然我也挺佩服王老师。

  • 戒射半年未曾破

    先生乃迷茫时代的明白人,吾辈曾经彷徨,茫茫然不知归路,亦曾在无人的荒原上呐喊……,很长的时间里没人作答,直到在“喜玛拉雅”遇着了她……

    何事惊慌22 回复 @戒射半年未曾破:

  • 骚男阿滨

    老师你好,很难遇到这样深度的人,而且我年轻,但我深知自己无知,听说您要隐退了,感觉悲凉,这难道就是孤独吗,想跟您讨论一些事情,我也想成为您这样的人,只是单纯的感叹,老师无需回复,我会慢慢走路的。

    睡着了没熬夜_ 回复 @骚男阿滨: 。。。。

  • 忠刚_lz

    王东岳老师,向你请教一个问题。我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场景一些话一些事,好像之前这些都发生过就是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出现的,只有短暂的一瞬间闪现,还有经常会做一些奇怪的梦,有时候感觉不是在地球,是在太空。不知道是什么情况,王老师如果知道希望能为我解答。

    霸夜无双 回复 @吾善若水者: 你的主观逻辑模型,和客观世界无关,而且这是你的错觉。 就是说你的感觉器官有一个分析认知的空间,和一个储存空间。你在感受一个事物的时候,本来应该用那个认知空间来分析的时候,错误地使用了储存空间来分析。使得你那一瞬间认为是自己调用了储存空间,也就是你误认为这是记忆。其实是你的感觉功能出现了紊乱,随即又被你纠正了。就像电话串线或电脑出了bug一样,重启就好了。

  • 临江夏可

    讲清楚了很多重要的大问题

  • 毛毛牛bj

    原来觉得活得挺明白的,听了王老师的课产生了很多疑惑。慢慢来解惑吧。

    毛毛牛bj 回复 @Planet_Mao: 疑惑是继续学下去的动力。

  • 听友68608983

    讲的太好了,太有启发了。这个过程是个洗礼啊,科学家真正的科学思维源自于哲学思维,这个是多么重要的结论啊,我今天才整明白。我们的基础科学之所以差,就是因为我们太注重应用层面,忽视了对科学的科学即哲学的思辨,缺乏对世界观的深入理解。拓宽哲学的边界,而不是将某一思想当做神圣的法典,神圣不可侵犯,我们忽略了智的启迪而过于注重伦理的约束。太受启发了

  • 水里别游太累

    未来王先生不是被当成疯子就是大家,但是对于我而言不管你是疯子还是大家 我都是敬佩你的,敬佩你敢对未知发起探索的勇气,敬佩你敢跳出牢笼的勇气,

    1990963syrr 回复 @水里别游太累: 那说明你真是挺无知的。

  • 听友345944359

    虽然只听懂了一点点 ,但就是这一点点让我有继续听下去的兴趣。

  • 独一无二111111

    又刷新了我的认知,我以前以为科学家通过仪器可以观察到电子,不曾想也是精密逻辑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