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你入睡——看了郑渊洁才知道,没有偏见的成人世界,就是童话王国
 6.97万

伴你入睡——看了郑渊洁才知道,没有偏见的成人世界,就是童话王国

00:00
13:52

看了郑渊洁才知道,没有偏见的成人世界,就是童话王国

原创 读书君 樊登读书 



春节临近, 催婚、催娃、催二胎重新开始爬上青年人的焦虑榜单。

 

社会对于大龄单身女性存在诸多偏见,从「剩女」这个充满歧视色彩的词就可见一斑。

 

如果是“主动剩下”,那就是因为眼光高,太挑剔;如果是“被动剩下”,那肯定是条件不行,没人看得上;如果是不婚族,那就是找不到对象,愣是编个理由安慰自己。

 

似乎对于女性来说,不论她取得多大的成就,不论她一个人过得有多么充实快乐,也不会受到社会的认可。

 

唯有在该结婚的年纪结婚,在该生孩子的年纪生孩子,才能成为一个“成功”的女人。



最近,读书君被“童话大王”郑渊洁对不想结婚的看法感动到。

 

网友在郑渊洁微博下留言:“郑爷爷,我不想结婚。”

 

郑渊洁回复道:“这是民法典赋予你的权利。”

 

不愧是最懂年轻人的“宝藏爷爷”,郑渊洁的翻牌都好温暖啊!

 

我们身处一个充满偏见的社交时代,不仅仅是对大龄女性的偏见,针对性别、职业、地域、星座等方面的偏见也是无处不在。

 

偏见如此深刻地内化到我们的日常思维之中, 以至于一直以来很多人习以为常,并没有觉得有任何的不妥。

 

然而偏见会妨碍我们的认知升级与个人成长。


发现自己的偏见是智慧的开端,摆脱自己的偏见是自由的源泉。


打破偏见从了解偏见开始

 

人人都有偏见,也无法避免。

 

它不仅来自于我们有意识控制的思考过程,还来自于我们无意识思考的过程。


你听过程序员都是直男癌、豆瓣都是伪文青这样的论调吗?

 

你见过职场拒绝已婚未育的女性求职者吗?

 

你身边有人告诉你女生天生思维能力差,不适合学理工科专业吗?

 

你知道为什么会出现听古典的看不起听摇滚的,听摇滚的看不起听民谣的吗?

 

你是否也加入过“XX地区的人偷井盖”“XX地区的人大男子主义”的玩梗讨论


想要弱化偏见带来的负面影响,首先我们需要对偏见问题有理性认识。

 

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家戈登·奥尔波特在《偏见的本质》一书中,就对偏见产生的原因和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偏见现象做出了解释。

 

他认为,偏见源自“大脑偷懒”的常态,也是社会习俗对个人价值的侵害。


人类有序的社会生活源自于将人和事物归类。


分类同时也是标签化和泛化的过程;合适的分类可以让大脑更迅速地应对日常生活,但类别也会将被归类到其中的事物染上相同的概念意义和感情色彩。

 

我们过于依赖大脑中的分类功能来保证世界的有序,而分类容易导致认知的固化和偏见的堆积。


樊登老师在讲解《思维的囚徒》 这本书中也提到:

 

人天生是习惯的动物,人们其实并不喜欢思考。
人的大脑不是一个喜欢思考的机制,因为在原始社会的时候,你的大脑思考得越多,耗能越多,而且耽误打猎,所以人们依赖习惯。

 

大多数人自以为是在思考,事实上只是重新整理了一遍自己的偏见。


诚然,一切包含负面情绪的标签和偏见,都在严重妨碍我们对事物的正确认知。

 

金宇澄在《十三邀》中关于「渣男」一词的论述,读书君印象很深刻。


金老师谈到这个问题,其实是在感慨当下人对人的评价、对情感的体会如此的单一和片面。

 

网络流行词在潜移默化中限制了我们的思考与表达,缺少了对世界复杂性的认识。


如果我们甚至无法认识到真实的彼此,就更不要说能够互相理解。

 

每当有新的社会议题出现,我们习惯于带着偏见的目光,迫不及待地用既有的框架思维来表达立场。


原本极具复杂性的、值得细细探讨的问题,被简化成一两个词轻轻抛出,思辨不复存在。

 

「群体无意识」可怕就可怕在,群体性加深了彼此的偏见,还觉得自己掌握了真理。

 

甚至把偏见当成一双“正义”的尺子,把一个人或一个群体从正常人的范畴里分割开来。

偏见阻碍认知升级与个人成长

 

《艺术与错觉》中有一句话:世间根本没有无偏见的眼睛,看见即解释。

 

生活中的偏见会阻碍我们的成长,而我们需要学会保持警惕的头脑。

 

比如内向性格是一种缺陷、女孩子读那么多书没用、留守儿童多半心理不健康、不生孩子的人生不完整……如果我们接受了这些认知,我们就会限制自己。

 

偏见能否造就一个人,亦或是毁掉一个人,都基于你对自己的理解。

 

他人对你的百般注解,并不构成万分之一的你,却是一览无遗的他们自己。


如果你对自己有一定的理解,那么别人认为你是怎么样的人、或者想要你成为什么样的人都影响不了你。


豆瓣评分9.0的纪录片《女大法官金斯伯格》,主人公金斯伯格是美国最高法院史上第二位女性大法官。

 

她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且成为一个广受欢迎的偶像,就是因为她敢于冲破世俗的偏见而独立于世。


金斯伯格的一生,都在为了性别平等和公民权利而奋斗。

 

所有人都想待在多数人的群体中,但是,只要有必要,她就会说出不同意见。

 

她认为女人无论是家庭主妇还是职业女性,她的工作都和男人同样重要。

 

妈妈从小就告诉她be a lady and be independent,让她受益终生!

 

因此,不要让性别、年龄、容貌这些偏见来定义你,用自己做的事情来定义自己。

 

一个人生命的质量,取决于他的能量和精力,而找到自己认同的意义感,是源源不断滋生能量的关键。

 

人生苦短,应该努力去追寻自己喜欢的事物,无需过于介怀别人的偏见与指责,只需为自己做过的事情负责。


扩大认知范畴,用探索代替偏见

 

孟子说:“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

 

世界因参差不齐而多彩,思维因全面而深邃。

 

人与人之间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的经历造就了许许多多各不相同的群体。用探索代替偏见,会发现更为广阔的世界。



对一切保持开放态度

 

人是无法被定义的,而成熟的本质是经历与感悟。

 

陶勇医生在《目光》中讲了身边一个小患者的父亲的故事:


为了给女儿治病,父亲几乎变卖了所有家产,生活一贫如洗。

 

有一次陶勇偶然看到这个父亲在偷别人的钱,当时心里五味杂陈。

 

就在几天后,他在医院扶梯口看到一个老太太在下电扶梯的时候摔倒了,老太太痛得直呻吟。这时也正是那个曾经偷钱的男人,冲上去二话不说就把老太太背去了急诊室。

 

这件事给他的触动一直徘徊在他心中不能平息。


很多时候我们选择站在道德制高点,在衣食无忧、生活安定的情况下,去评判他人是好是坏,我们以善恶武断定义他人。

 

人性复杂,现实或许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理想,但也不像我们想的那么低劣。

 

每当你要批评别人,要记住,世上不是每个人都有你这么好的条件。

 

不要用偏见把人标签化,不要因此忽略人身上不同的侧面,这会让我们变得偏激而且失去正确认识他人的能力。

 

你不妨对一切可能性保持着开放的心态,那是人生魅力的源泉。


学会尊重和接纳不同

 

罗素说:参差多态乃幸福的本源。

 

正如世界上有丰富多彩的风景,也应该有千姿百态的人。有的人喜欢同性,有的人就喜欢宅在家里,有的人天生长得不同,这些差异不应当成为他人歧视的理由。

 

你不喜欢的,也许源于不了解。不能说接受,但应该做到尊重。

 

《杀死一只知更鸟》中的拉德利——小镇人眼中的“怪人”,孩子眼中带有恐怖色彩的“怪物”,常年把自己关在房子里,却有着善良的心肠,总是以默默的方式关怀和帮助着小镇上这些天真可爱的孩子。

 

他的足不出户,也许就是想用一扇门抵挡门外的偏见。

 

所以你永远也不可能真正了解一个人,除非你穿上他的鞋子走来走去,站在他的角度考虑问题。

 

可口可乐公司曾经做过一个短片:

 

认识一个人只需要7秒钟。

 

而事实上,误解一个人也只需要7秒钟。

 

误解一个人很容易,可若要重新认识,那就困难多了。

 

每个人都有偏见,是因为每个人都在习惯性捍卫自己的价值观。

 

我们需要了解偏见、打破偏见,看清我们被既定认知束缚住的自己,也睁大眼睛去发现这个世界上更多的可能。

 

以探索替代偏见,这个世界就会少一些争执,多几分和谐。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