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格局!格局!
 1873

第六讲:格局!格局!

00:00
18:19

大家好,我是夏林。我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文化中国的第六讲:格局!格局!

上一讲,我们讲完了类型,这一讲,接着讲格局!

说到格局,可能有人会问,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格局,一个单位有一个单位的格局,那么我们中华文化的格局是什么样呢?是大还是小?是重还是轻?

要让我来看,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格局自然是既大又重,说其大,是因为它的影响大,它影响了全世界1/5的人口。说其重,是因为它的分量重。因为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我们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的古老文明,但它的具体形态是什么样呢?

我打个比方,如果我们把中华文化比成一条大河的话,那么这条大河宽阔恢弘,源远流长,中原文化是它的主流。中华大地上还有许许多多的支流,主流支流交汇在一起,最后形成了一条从未中断的浩瀚长河。我就把这种情况叫做“多元一体”。

如何解释呢?

一、中华文化是一体的,一体的中心在中原。我们知道人类的历史的发掘一般都是通过两个渠道进行的,一个是历史文献,再一个是考古的资料。文献与考古的资料证明,中华文化最早的发祥地是黄河流域,我们中华的鲜明最早在这里采集、渔猎和放牧,进而发展成农耕业,奠定了文明的根基。而后来的考古发掘表明,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不只是黄河流域,还包括了长江流域,长江流域有长达四五千年的文明史,也正是黄河、长江这两条横贯中华大地的河流,哺育了古老的中华文明。而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又证明,除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这两个主要的发祥地之外,还有许多文明的遗存散布于中华大地的各处,如西辽河文化,如大汶口文化等等。学术界一般是把文字的发明、城市的建立和金属器皿的制造,看的是原生态文化形成的标志。按照标准早在夏代中华文化的中心就出现了。

那么中华文化的中心在哪儿呢?

在中原。因为在5000多年以前,中华大地上曾经出现过不少的文化,这些早期的文明原先都是单拉独唱,各自一家,但是到了后来情况发生了改变,一些文化相继衰落了,而中原地区的文化则持续崛起,特别是以黄帝为首领的华夏族统一中原以后,形成了“华夷之辨”的文化格局。而夏王朝的建立更是巩固了中原地区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的地位,中华大地的文化也就逐步的由多元走向了一体。在这个方面,《左传》和《墨子》中关“禹铸九鼎”之说就是一个明证。

我们知道在夏王朝建立以后,各方的诸侯常来夏都阳城,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登封献“金”,“金”在当时也就是青铜。后来九州所贡献的铜年年增多,于是大禹就决定将各方诸侯进献的“金”铸造成九个大鼎,一个州一个,并将其山川形势都铸在首面,作为州的标志。大禹在位的第五年,九鼎铸成了。从此以后,各方诸侯再来朝见的时候,都要向九鼎顶礼膜拜。九鼎集中到中原说明什么呢?一方面它昭示着夏禹为九州之主,另一方面也标志着中原一定成为中华的中心,天下从此一统。

之所以出现这么一种局面,我想恐怕主要有这么几种原因。

1、中原地区栽培农业的出现,是中原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多种农作物的起源地,中原地区的经济实力大为增加。

2、中原地区文化生活的提升,是中原成了各族各地人民向往的地方。比如河南贾湖出土的骨笛,有五孔、六孔、七孔之分,是世界上最早的笛子。河南濮阳出土的贝壳龙,奠定了中国人最早的龙的观念,二里头文化的崛起更是耀眼夺目。由于中原是块宝地,东方、南方以西北方的文化势力都在向中原靠拢,也就造就了中原地区文化地位的迅速提升。

3、也正因为中原是块宝地,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各个邦国逐鹿的战场。以黄帝为代表的华夏族以中原为依托,先后打败了东部的东夷集团,打败了南方的南蛮集团,成为天下的共主,中原也就自然而然的成了天下的中心。

二、中华文化是多元的,多元的文化在各地,中华文化的出现本来它就是多元的。这炎帝黄帝的时期,除了中原地区之外,长江中下游,西辽河流域,包括黄河的上游和下游都有自己的文化,而且有的文化发展水平并不亚于中央文化。根据苏秉琦老先生的条块说,中国史前文化发展有六大区系,除中原文化区外,北方有红杉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东方有后李文化,大文口文化,龙山文化;东南沿海有河姆渡文化、马家滨文化、良渚文化;西南部有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还有以鄱阳湖、珠江三角洲为中轴的南方文化。

特别是近年以来,随着考古的新的发现,人们对中华文化的多元性又有了不少新的认识。比如陕西神木的石峁遗址皇城台让人惊叹。而良渚遗址的防洪大坝更让人吃惊;而山东尧王城遗址也有100万平方米上,显示了那个时期东夷文化的繁荣;而湖北的谭家岭古城,不仅出现了长江中游最大的史前祭祀场,而其中出土的玉石更代表了当时中国玉器的最高水平。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历史的变迁,文化的消融,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格局已经大体形成了。比如,“山海兼备”的齐鲁文化,四塞之地的秦文化,中原的三晋文化及儒墨道法,同在长江流域,上游的巴蜀文化、中游的楚文化与下游的吴越文化;以及后来的北方草原文化,和南方的岭南文化等等。所以我们说中华文化不仅是一体的,也是多元的,不仅是汉族的,也是各个民族共同创造的,只不过一体的中心在中原,而多元的文化在各地罢了。

三、各种文化之间相互交融,在交融中整合。对于这个问题我要先做一点延伸。我们大家都知道十字军东征的故事,十字军东征是西欧的基督教发动了一场宗教性的战争,目的是为了夺回圣地耶路撒冷。第一次十字军远征参加的有10万人,他们兵分四路,于1099年7月15日占领了耶路撒冷,进城以后大肆掠杀,实行了焦土政策,还屠杀了7000多人。耶鲁撒冷的文明也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为什么会是这样?这就涉及到多元文化之间的关系问题。因为基督教、天主教、犹太教以及伊斯兰教等都是一神论。所谓一神论就是不允许有第二个神的存在,于是就相互的排斥排外,排斥的结果就是争吵,争吵解决不了的就要打架,就发动战争。因此千百年来西方的宗教战争一直就没有停止过,而中华文化是一体的,也是多元的。可喜的是,中华文化多元文化之间的主流不是相互排斥、相互灭绝,而是相互交流、相互补充的。

在公元五世纪的时候,中华文化也曾经遇到了一次大的挑战,当时的西罗马已经灭亡了,世界两大帝国之一的汉代也不存在了。这个时候的中国正被一个少数民族所统治,这个民族就是鲜卑族。这个时候可能很多人都会想到一个同样的问题,什么问题?那就是以中原文化为中心的汉文化还会持续下去吗?当时执政的是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这是一个很有远见的政治家。他年龄不大,死的时候才33岁,而独自掌权的时间也不算很长,但是他做了几件很有深远意义的事情。 哪几件事情?一、废除了鲜卑语,要求所有的官员都学汉语。二、穿汉服;三、迁都,从他们原来的首都山西的大同,迁到了河南洛阳,迁到了农耕文明的中心。四、与汉族通婚。大家不要小看这几件事,这几件事情造就了巨大的历史后果:这就是中华文明变得更强大了。你想一想,明伦理、重德治,文质彬彬的儒家学说本身就很优秀,那么再加上鲜卑主马背上的雄风和野性,两种优秀的文化因子一融合,奇迹必然会降临,那就是一个伟大的时代——唐代来到了。

更让人称道的是,这种交融还在互补中走向了整合。怎么整合呢?整合的模式就是以中原文化为中心,中心向周围扩散,周围向中心去同,中心与周围相互吸收构成了一个整体。那么具体来讲就叫做“南扩北融”,也就是中原文化四向拓展,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主要的方向是向南扩散,先到了长江流域,再到了东南沿海,然后再到珠江流域、云贵高原。而北方游牧民族则像波浪似的,一波一波的向中原靠拢。当中原王朝强大的时候,彼此进行交流交往,当中原王朝衰落的时候,趁机进入中原,成为统治者,或先或后的融汇水平较高的中原文化之中。所以千百年来,中华民族虽然经历了多次的战乱与分裂,但没有任何一种文明的分支分裂出去,也没有哪一种文化被灭绝,多元一体大格局始终保持着它的完整性,而没有被打破。

四、中外文化之间相互交汇,在交汇中发展。应当说中华文化不仅内部是相互交融的,对外部它也是开放的。从历史上来看,中外文化的大交汇有三次,第一次是在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丝绸之路,它吸收的是西域的草原文化,引进了葡萄、石榴、芝麻等等。第二次大交汇是在隋唐,传入中国的外来文化的主体是佛教,它是中华文化增添了新的血液。第三次大交汇开端于明朝兴起于近代,蓬勃于今天,这更是一场全方位的文化大交汇。这些教会,他有的是对落后于本土文化的西域文化的吸收,有的是与本土文化水平不相上下的南亚次大陆文化的借鉴,又对水平高于自己的文化层面的吸收。但不管是前者,还是后者,都毫无例外地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事实说明,任何一种文化,如果他不与其他的文化相接触,时间长了就很容易走入保守和衰落。如果与较高的文化接触,容易受到挑战,也容易获得进步。但如果缺乏独立自主的精神,也有被征服的危险,其中的关键在哪呢?关键就在于创新。所以我们说在开放与交融中创新发展,则既是多元一体文化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也是中华文化的复兴之路。

好的,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谢谢各位。


用户评论
  • gangstarice

    (李喜辰学习感想) 中华文化起中源, 禹鋳九鼎眼界宽。 吸收漠北汗血壮; 补充岭南荔枝鲜; 一神剑下相屠戮, 多元歌里互饱含。 雪球沾滚五千载, 交融创新更扬帆!

  • 为拥有而乐

    听完我更确定人的格局与文化密切相关😍

  • hyfqvi9egb31ktdh58mj

    研究中华文化,讲述中华文化,聆听中华文化,也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