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集】曾国藩的做人之道
 1511

试听90【第四十六集】曾国藩的做人之道

00:00
09:32

进入清代这一讲之后,我们的氛围变得比之前沉重了一些。这主要是因为清代确实是内忧外患,19世纪开始,这个国家蒙受了之前几千年都不曾承受的苦难。


时势造英雄,在这个天下局势山雨欲来,举国上下却万马齐喑的时候,终究是出了几位国士,名声不亚于“救时宰相”张居正。晚清中兴四大名臣,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这几位都是赫赫有名的人物,还有一位,是这其他三位名臣的前辈师长,他,就是曾国藩。

 

曾国藩的后世名声不可谓不显赫,在逝世之时获得了清廷的“文正”谥号。了解历史的朋友们可能知道,“文正”乃谥之极美,无以复加,这是司马光评价过的顶级谥号——经天纬地,道德博闻;内外宾服,靖共其位,可以说是读书人为政可以得到的最高评价了。后人对他的评价却只有更高: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蒋介石和毛泽东两位针锋相对的政治首领,也都不约而同地表达过对曾国藩的高度敬仰。

 

有趣的是,获得后世盛赞的曾国藩老先生,年轻的时候非但不是一个聪明人,反而还颇为愚鲁。很多人可能听过这样的一个笑话:有小偷潜入曾家想要偷东西,恰逢幼年曾国藩挑灯夜读,想要背诵一篇文章却屡屡背诵不得,小偷卧于房梁之上等到快天亮也没能等到曾国藩背下文章,自然也没偷成东西,气得一跃而下,对着一脸懵圈的曾国藩破口大骂,这么简单的一篇文章都背不下来还读什么书,我都背下来了!说完背诵了一遍文章便摔门而去。

这个段子让人忍俊不禁,真实性则比较难以考究。但我们的曾文正公资质并不聪颖、年少时仕途也并不亨通,则是不争的事实。曾国藩出身平平,自家父亲是私塾的老师,曾国藩自然从小与四书五经为伴。但他直到快三十岁才成功登第,比起中国历史上无数的天才读书人要差得不知有多远了,同代名臣当中,也有13岁中秀才、15岁中举人的张之洞,把大龄童生曾国藩衬托得相形见绌。


但,曾国藩在其后的官场生涯当中,逐渐崭露头角。他并非巧思之人,却证明了“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的道理。在道光和咸丰年间,他屡次直言进谏,太平天国起事之时,曾国藩上书《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直指咸丰帝的过失。咸丰看了这个折子之后,史书记载叫做“怒掷其折于地”,气得皇帝失态到这样的程度。但曾国藩煌煌千言字字在理,咸丰数日之后气也消了,重新阅读,这一次心悦诚服而纳谏,并且还褒奖了曾国藩。我们知道,在宋明历朝一而再再而三地加强中央集权之后,官场上的人浮于事和制度性腐败已是蔚然成风,能够继续以这样耿直的态度做臣子应做之事的,除了曾国藩之外,怕是确实难找另一个。


其时,太平天国已席卷大半个中国,清政府在全国各地调集八旗军与绿营官兵来对付太平军,但吃着皇粮的官方部队早已烂到了骨子里,连武器都拿不稳,安能战场克敌?清政府在这时想到了应对办法,各地自行组织团练,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装来遏制太平军势力的发展。太平军本就和地主阶级水火不容,清政府这一政策倒也是对症下药,只是这也给了地方积累自己势力的大好机会。


曾国藩投身剿灭太平军的队伍,原因倒还不止于此,我们知道洪秀全是个落第秀才,他当上天王之后,一心想要做圣贤,自己决定学问的方向。不止于此,他勒令太平军所到之处,摧毁宗庙、焚烧典籍,太平军占据的江南富庶之地,无数经学珍本毁于一旦。心怀对经学的热爱与对文脉的责任感的曾国藩,对此可谓是勃然大怒。咸丰三年也就是公元1853年,曾国藩返回家乡,亲自组建了一支地方团练,这就是闻名后世的湘军的雏形。次年二月,练兵初成,曾国藩奋笔疾书一篇《讨粤匪檄》,怒斥洪秀全屠杀生灵、毁坏文明,动员天下的知识分子参与到对太平军的斗争当中:“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这为日后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曾国藩治湘军的方法,尤其为后人所称道,毛主席对他的高度推崇,乃至于称其为自己的老师,缘由也在这里。曾国藩的队伍当中少有目不识丁者,许多都是秀才。湘楚一代的读书人,被曾国藩招进自己的队伍当中,一同诵读诗书,用忠君爱国的价值观进行军队的管理。湘军前期培养的人才,可谓上马杀敌,提笔赋诗,这样的军队,凝聚力与战斗力都是世间少有。


这不得不说是曾国藩的一大创举,也是后世对他评价如此之高的重要原因:在封建农业帝国组织力涣散的晚期,曾国藩找到了行之有效的建军模式——以秀才为组织骨干、以乡族为联系纽带、以礼义为思想核心,同时把传统地主士大夫精英的修身模式用通俗的材料和过硬的实战成绩传承了下来。为何后人称曾国藩为圣贤?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曾国藩这里非但不是一句虚言,而且成为了吾道一以贯之的生活方式。

 

在平定太平天国和捻军之后,曾国藩拥有了大量的政治资本,但其后在朝中,他非但从未飞扬跋扈,反而始终以谦逊谨慎闻名。同为中兴名臣,平定新疆的左宗棠心高气傲,对曾国藩一生有着既生瑜何生亮的心态,又在平定太平天国的战役中因争功起过冲突,本为水火不容。左对曾的拙笨性格很看不上,觉得曾做事四平八稳缺少捷智,评价也是多批评少赞赏,隔三差五上个折子参曾国藩一本,甚至在争功时期做出小人之事。相反,曾国藩非但从不计较,反而多次暗中相助。左宗棠能立下平定陕甘以及晚年带棺材平定新疆两件大功,没有曾国藩前后数次的大力支持是无法成功的。曾国藩不但把湘军松山老营送给左宗棠,还在后方尽心尽力筹集粮饷。曾国藩死后左宗棠送来挽联,家人战战兢兢唯恐左宗棠加以为难,挽联却赫然写道:“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欺无负平生。”一句自愧不如,令在场旁观者无不一声长叹、潸然泪下。时隔数百年,我们在今天去体味这幅挽联中近乎满溢的惺惺相惜、痛失挚友之情,仍然会被感动得说不出话来。


曾国藩晚年还以支持洋务闻名,他对清王朝的腐败衰落洞若观火,却以力挽狂澜之势匡扶天下。只是,晚清王朝面对的覆灭命运,曾国藩、李鸿章几代名臣,仍然难以逆天改命。


我们纵观曾国藩的一生,其为人如其家书,四平八稳又端庄励志,既合士大夫典范,又沉厚稳重后发制人,确实是修身立德立言都做到了。到晚年尽管权倾天下,但很难得居然可以完好终老,上不见疑于天子,下不见忌于僚属,能进能退,不留话柄,临死之时天下大恸,挚友宿敌无人不惋惜,确实可以说是难得的“完人”。


用户评论
  • 宋諝昀

    为何没有元朝,三千多年的权力历史不完美,建议补充元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