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焦虑:对不确定性的不确定态度

17. 焦虑:对不确定性的不确定态度

00:00
13:15

先回答一下留言区最多的提问,是关于感动的。自然而然的感动是没问题的,但过度轻易地感动、持续时间太长的感动和完全没有智力运作的感动,则是认知缺损的状态。

 

如果你为你老板工作,不是靠劳动合同,而是因为他对你很好,让你感动,那你想想你是否好意思要求合理的福利和与劳动相称的工资;他让你感动本身,是否也包括对你的某些权利的剥夺?

 

如果你是一个妈妈,你经常为自己的付出和牺牲感动,那你觉察一下,这是否包含潜在的对孩子的要求----要Ta以失去一些自由和独立来回报你?


我们的子弟兵在灾区流汗流血甚至可能献出生命,媒体报道他们吃的是冷水泡面,大家都很感动。但终于有人提出质疑:为什么不能让小伙子们吃好一点?人进去了物资也应该进得去嘛。这个质疑,就是智力运作后的结果。

 

靠感动人来管理人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现在靠常理、制度和法律,这都跟智力的运作有关。

 

我们今天谈谈焦虑。

 

1、焦虑是一种不愉快的情感体验,加上一个认知:糟糕的事情即将发生。所以焦虑有时也叫作预期焦虑。

 

这个预期如果是现实的,没有夸大也没有缩小,那么相应的焦虑的程度也会在可忍受范围内。从结果来说,这样的焦虑使人处在更加警觉的状态,有利于激活和维持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现实焦虑,是一个人还活着的证据。

 

2、如果预期的“糟糕的事情”被夸大,焦虑就会增大,当增大到不可忍受的程度,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受损时,就是病理性的了。这需要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

 

“被夸大”是指,潜意识层面赋予这件事以特殊的意义。比如,当一个人赋予高考以“抛弃父母”的意义时,焦虑值增高,影响到答题能力,导致高考失败。这就是常见的考试焦虑症。

 

如果你问焦虑的考生,你怕什么?他会说怕考砸了。


这是他的真实害怕,但是是表面的想法,内心深处制造了ta过度焦虑的症状的,是“怕考得太好了”,因为越考得好,就越能“抛弃父母”。我知道这个说法听起来很荒谬,但我也知道它在潜意识层面是真实的存在。

 

考试焦虑症是典型的俄狄浦斯冲突(通俗的翻译叫恋母情结)的表现。号称十全十美的悲剧《俄狄浦斯王》里,“弑父娶母”的俄狄浦斯受到了严厉的惩罚,这就是“成功”的代价。

 

人的整个一生,也像是一场考试,表面上看,大家都怕过得不好,往深处看,很多人都怕过得太好,所以“故意”过得不好。

 

43年前的今天去世的伟人说:要敢于胜利。这就已经干预到潜意识层面了。

 

为避免考试焦虑,一位德国精神分析师给中国学校的建议是:避免考试密度太高,制造轻松的考试氛围,明确考试范围,和安排一次师生考前谈话。


在考生个人这边,由于考试焦虑是人格层面冲突投射到一个具体事件上的结果,改变人格又是一件旷日持久的事情,所以临近考试前的处理措施,不是精神分析,而是对症治疗,比如做放松训练,直到能够迅速做到放松为止。

 

3、超我焦虑。由于无法达到自己内心的道德标准的要求而产生的焦虑。


这样的人无法坦然享受感官快乐,如美食、美景;也不能享受好的人际关系带来的乐趣和滋养;无法放松自己,休假都必须带着的一些书就是证明;他们需要不断地奉献,才能缓解超我打压下产生的内疚感;等等。

 

4、阉割焦虑。本意是身上的某个突出物可能被切掉,延伸的意思是某种能力被削弱或者被去除。


比如长辈告诫孩子,只有亲人才会对你好,别人只会利用你、陷害你,这就在试图阉割孩子的社交能力。那些出众的人,属于人群中的“突出物”,ta们自己可能有阉割焦虑,众人对ta们可能有阉割冲动。

 

中国俗语说:出头的椽子先烂、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等,说的就是阉割焦虑。

 

5、分离焦虑。人的成长过程,就是由一系列分离组成的。有分离焦虑的人,成长会变得缓慢或停滞。

 

有较强分离焦虑的人,可能有以下表现:


拒绝友谊、聚会。Ta们的内心独白是:没有开始,就不会有难以忍受的结束。

 

拖延。把跟某件事情的关系的结束,看成是跟人的关系的结束,害怕这个结束会激活分离创伤。


反复主动终止友谊或亲密关系,避免被抛弃的被动感。

 

6、焦虑是对不确定性的反应。


婴儿完全需要他人照顾,任何不确定性都会是严重威胁。成人由于可以自己照顾自己,对环境的要求就不那么高了,或者说能够忍受某种不确定性。如果成人仍然要求很高的确定性,如果达不到要求,就焦虑,就表示ta对环境还部分地保留着婴儿般的需要。

 

7、被害焦虑。我们可能把敌意投射到跟我们不一样的人身上,然后再认为他们对我们有敌意,会做出不利于我们的事情。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个人的被害焦虑会导致其与他人格格不入,持续的焦虑还会导致各种心身疾病。

 

团体之间的被害焦虑会导致社会分裂、文化冲突甚至国与国之间的争端。

刘慈欣在他的小说《三体》里,把这个焦虑放在了宇宙尺度上,并且把程度推到了极致。

 

8、解体焦虑。人群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有疑病症,他们担心某种未被检测出来的疾病会导致自己毁灭。


这是一种自我破碎感、或者被他人吞噬感,来源于早年关系中自我的边界被反复突破。它离死亡还有一步之遥,可以被理解成“活着时的死亡”,比真正的死亡似乎更可怕。

 

9、存在性焦虑。理想的自我打压现实的自我,形成了存在焦虑。


理想自我除了前面说到的道德标准外,还有外表、人格、才能、财富、受喜爱程度等涵盖一切的标准。几乎没有人能够达到自己理想的境界,所以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存在焦虑。

 

焦虑是可以相互传递。父母的焦虑会传递给孩子,我的焦虑可能传递给你。

 

人与人的关系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谁替谁承受和消化焦虑。


父母替孩子承受和消化焦虑,那就是合格的父母。遗憾的是,在现实中,经常是孩子替父母承受和消化焦虑。

 

想象这样一幅画面:孩子有时候“装出来”的学习的样子,其实是在扮演心理医生“治疗”父母的焦虑。


如果说谣言止于智者,那么焦虑止于思考。意思是要焦虑这种情感的认知部分浮出水面。很多“情感问题专家们”,处理问题时也是不自觉地采用“加强认知”的方式。

 

他们这样做经常是有效的,但他们并不知道为什么有效。

 

但愿这节课程,能为缓解个人的和群体的焦虑做点贡献。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时光不老你我不散_

    被您设身处地的剖析感动了!

  • 1381366fupr

    曾老师:关于考试焦虑是俄底浦是冲突,而阉割焦虑应该也是俄底浦是冲突?因为儿子超过父亲就会担心阉割焦虑?对不对啊?

  • 爱吃冰的老菇凉

    父母替孩子承受和消化焦虑,那就是合格的父母。遗憾的是,在现实中,经常是孩子替父母承受和消化焦虑。

  • Renata_y4

    曾老师您好!我女儿每次大考前都生病请假,感冒发热、胃疼、肚子疼,以前我以为是真的生病,后来我想她是自己跟自己催眠的结果,她还是会带着病症考试。考完后,没有考好,她就说是请假请多了的原因。我已经两年放下成绩排名的重要性了,她还是这样认为我在乎成绩,考试焦虑。曾老师这是为什么呢?

    光照进来的地方001 回复 @Renata_y4: 你女儿可能是在无意识的为自己不能考好找一个可以为自己和妈妈交代的理由,但其背后可能是担心离开你会伤害你。她生病可能是真的痛苦,但却是有功能的。

  • 听友136091844

  • 听友136091844

  • Alice澳洲双语读书会

    人与人的关系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谁替谁承受和消化焦虑。 父母替孩子承受和消化焦虑,那就是合格的父母。遗憾的是,在现实中,经常是孩子替父母承受和消化焦虑。

  • 13107005ldp慢成

    焦虑 没有智力的感动=认知缺损。预期焦虑。 焦虑可以传递。父母替孩子承受和消化焦虑,是合格的父母。现实中常相反,孩子装学习是治疗父母的焦虑。焦虑止于思考!

  • 钟情2022

    期待更新!

  • fu2016

    曾老师,如果意识到了自己有阉割焦虑,分离焦虑,需要如何处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