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 变更的管控实战:案例分析
 2223

试听1807.3 变更的管控实战:案例分析

00:00
10:41

今天我们来分享变更管控的实战案例。


1.给客户提供多个选项

David和Tony是用户两个不同部门的经理,二人对一项关键需求的实现方案争执不下,David主张采用方案A,Tony主张采用方案B。最后,用户的公司副总经理拍板选择了方案B。

4个月后,客户遇到了一个业务问题,这时候他们发现方案A对这个问题更好。于是,就提出了正式的变更请求,希望将方案B改回方案A!

在这里,方案B被选择,但方案A却埋下了变更的“祸根”。遇到这种问题怎么办?解决这类变更的手段是让项目具有更大的灵活性。这是什么意思?



微软的Office办公软件是一个套装,其中的每一款软件里都有一个选项面板,在这个选项面板里面,提供了很多功能选项,基本覆盖了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变化。这就是,让项目具有更大的灵活性的典型例子。

当然,要实现这些很不容易,这需要对用户的业务足够了解,而这恰恰常是工程师们的短板。

这就是应对变更我常采用的第一招:给客户提供多个选项,让项目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2.“较真”第一次

其实,用户很清楚,作为乙方你很讨厌总是变来变去。但是,他们一开始对项目了解不够,随着了解的逐步深入,这时候他们才发现存在问题。正如前面我们讨论的,变更不可避免。事实上,很多问题他们是能忍受的,不变也是可以的。但他们还是提出了变更,而且还十分坚持。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他们很清楚只要对乙方施压,乙方就会妥协。这让他们有了坚持的动力。换一句话讲,用户喜欢变更是因为你喜欢接受别人的变更。这简直是一个悖论,因为没有一个项目经理喜欢变更。也就是说,当用户提出变更,假如你顶不住压力同意了变更。这在事实上,会给人一个信号:变更是可以被接受的,只要对你施加压力就行。


咱们看一个例子!

家长带着4、5岁孩子逛商场,孩子对自动卖机里花花绿绿的糖果产生了兴趣。孩子哭着闹着非要家长买,家长不理睬。但孩子闹得凶,家长败下阵来,就给孩子买了。

第二次又遇到同样的问题,“斗争”比第一次更残酷,家长又败下阵来!

你想想看,如果家长一开始就坚定地拒绝,结果将会怎样?

过去为了解决一个问题而采取的措施往往会产生副作用,从而使得在另外一个时间或另外一个地点产生另一项问题。正如大师彼得·圣吉所言:今天的问题来自昨天的解。

其实,面对变更,跟上面的情景完全相似。在这里,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能不能用一个正式的理由来拒绝第一次。我必须告诉你的是,这个正式的理由必须是在项目开始前就制定好的规矩。你要是临时搬一个规定出来,就会被认为是一种强词夺理,这会激怒别人。

关于变更的具体规矩可以采用“九阴真经”,也可以根据情况适当简化。无论是什么规矩,关键是要事先定好。所以,对于那些被变更整的得焦头烂额的人,你有没有事先定好这些规矩呢?


爱因斯坦说的太有道理了,“精神错乱的典型特征是,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做同一件事,还期待会有不同的结果。

为了维护客户的关系,我们尽力满足他们,很多时候简直是讨好,他们还常常不满意,问题是如果按照教条化的流程来管理,关系会不会变得更糟糕呢?这确实值得思考!


3.利用利用框架效应

除了上述方法,我再跟你分享一个更有价值的方法。

为了说明问题,先想象以下两种情景。


第一种情景:

假设你交通违规被开了罚单,警察叔叔给你以下两种选择:

掷硬币:国徽朝上这次罚单就免了;数字朝上就罚款二百。

直接交一百走人。


再看第二种情景:

因为你从不违规,交警奖励你这种好公民,也给你以下两种选择:

直接领走一百块。

掷硬币:国徽朝上什么也不给;数字朝上可以领走二百块。

你会发现,在第一个情境中,大部分人会选择抛硬币,运气好可以不用被罚;而第二个情境里,大部分人会选择直接领走一百块,而不愿冒险什么也得不到。


选择不同的参照点,人们对待风险的态度是不同的。面临收益,人们会小心翼翼,选择风险规避;面临损失,人们甘愿冒风险,选择风险追逐。因此,在第一种情况下表现为风险追逐,第二种情况则倾向于风险规避。其实,人们的收益和损失是以认知参照点为依据的,参照点不一样,人们决策的方式也不一样。这就是框架效应(Framing effects)。

通过不同的描述方式,改变人的心理参照点,从而会影响人的选择。

相信你也就理解了,为什么股市一涨人们就会选择落袋为安,但股市大跌,人们反而躺在地上不动,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样子。这就是炒股的人常说的“买股票是为了等解套”。实际上,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面对已经到手的收益和带有不确定性的更大收益时候,人们会比较保守;但是面对已有的损失和有可能翻盘的时候,人们更愿意赌一把。也就是框架效应在发挥作用。


曾国藩与太平天国作战,屡次吃败仗。曾国藩在给朝廷的奏疏中说自己 “屡战屡败”,他的幕僚李元度将其改为“屡败屡战”,结果还获得了朝廷的嘉奖。一个说法改变,就把人的注意力从作战的结果转移到了作战态度上,简直就是利用框架效应的范本。

框架效应非常有价值。我们来看一个例子,假设你了解到一项新技术专利,如果花一万美元购买这项专利,可以提高正在实施的新产品研发项目的性能。该怎么说服领导?

很多人的通常做法是,给领导汇报这项技术的优势和作用,把重点放在购买专利的好处上。事实上,更为有效方法是,警告公司如果竞争对手购买了,可能会把公司的这项产品挤出市场,会导致多少多少损失。

实际上,以损失为导向进行沟通往往更有效。总之,用我的话来说,就是“劝告不如警告!”


为此,对我们而言,当有人提出变更时,我们可以利用框架效应来沟通:“如果不进行变更呢,我们可以在规定时间内,得到一个可运转系统,而且还比较稳定,尽管功能还没有完美;如果坚持变更的话,不仅不能按时得到这个系统,大概率的情况是,质量也无法保证。与其这样,不如先把已经确定的功能实现了,之后再来尝试增加新的功能。”


总结一下今天的课,关于变更,我主要分享了3个方法:

第一,给客户提供多个选项,让项目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第二,用一个正式的理由来“较真”第一次。

第三,劝告不如警告,利用好利用框架效应。


本次课程就讲到这里,下次课程我们来讲进度管理的话题。咱们下次课程见!

用户评论
  • 我的快乐你懂滴

    郭老师,总共更新多少集

    郭致星 回复 @我的快乐你懂滴: 77集

  • 人贵自立_be

    豁然开朗 谢谢老师

  • A李可_52

    郭老师您好!怎么添加您的公众号

    郭致星 回复 @A李可_52: 搜索微信公众号“项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