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讲: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第四十三讲: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00:00
08:24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各位同学,大家好。上节课我们共同领略了科举制度的发展与演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换个视角,从一位皇帝入手来共同领略大唐盛世。讲到中国的皇帝,我们就可以从一句诗说起了: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可以看出唐太宗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其地位可以与秦始皇、汉武帝等人比肩,那他究竟为唐代开创了怎样的盛世呢?我们具体来看。


唐太宗在位共二十三年,虽然他在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远远比不上清朝的康熙和乾隆,但其业绩却是在历史上相当杰出的,正是由于他的努力,才使唐朝在当时的世界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所以,后来人就用“贞观之治”来表达对唐太宗政绩的肯定和对贞观时期太平盛世的景仰和向往。


在隋末农民大起义中,原镇守太原的隋朝官员李渊趁机起兵反隋。隋炀帝被杀后,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626年,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登上王位,下决心进行改革。其在政治上的具体举措就是继承发展了三省六部制。唐代的三省为尚书省、门下省和中书省。中书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颁发皇帝的诏令,其长官为中书令。门下省是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驳正违失,其长官为侍中。尚书省是执行机构,负责贯彻执行重要政令,其长官为左右仆射。三省为中央最高统治机构,长官同为宰相,共同负责中枢政务。六部即尚书省下属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别掌管官吏的考核任免、户口和赋税、礼仪制度、军政、法律、刑狱、水陆工程等。各部长官为尚书。三省分权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其职能划分明确,提高了行政效能,加强了中央集权。


唐太宗对人才的任用也很有特色,他能知人善任,做到人尽其才,而且是充分发挥其长处。除了我们熟知的唐太宗的镜子——魏征以外,唐太宗时期还有大量的贤才。房玄龄与杜如晦不善于断案和处理杂务,但却善于谋划和决定国家大事,所以唐太宗将其用为宰相,用其所长,避其所短。而戴胄则相反,他不通经史,但做事正直,所以让他做大理寺少卿,负责审理案件,结果他办事异常干练,案子从不积压,深得唐太宗赏识。有了正确严格的选官标准,加上君臣的共同努力,使贞观时期出现了众多贤良有才干的名臣。在公元643年(贞观十七年),唐太宗让画师在凌烟阁画了二十四名功臣的画像,也就是贞观时期的杰出大臣,其中包括我们比较熟悉的长孙无忌、魏征、房玄龄和杜如晦,还有尉迟敬德、柴绍、李靖、秦叔宝等,连一些有名的画家和书法家也榜上有名,如阎立本、欧阳询。这些名臣共同促成了贞观之治,也共同促成了盛唐的灿烂文化。


唐太宗在国内的政治领域开创了历史上辉煌的局面,同时他处理民族关系的做法也值得称道,在他的努力下,唐朝的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和睦相处,出现了历史上难得的民族关系融洽、各族和睦共处的黄金时期。他当政期间,任用少数民族人做官;准许少数民族内迁,定居长安,当时的突厥族就有万家之多;采取和亲政策,著名的就是唐朝宗室女文成公主和吐蕃的松赞干布结婚;建立了州县制度,仍然用少数民族领袖为官等等。其中最值得人们称道的就是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的故事了。富有民族史诗传统、能将伟大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口口相传到今天的藏族人民,用优美动人的民歌来赞美文成公主入藏的杰出贡献:“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了各种粮食三千八百种,给吐蕃粮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各种手艺的工匠五千五百人,给吐蕃工艺打开了发展的大门;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了各种牲畜五千五百种,使西藏的乳酪酥油从此年年丰收。”


贞观时期,由于经济的发达和边境稳定,为中外交流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包括亚洲、非洲许多国家的使臣、留学生和艺人、僧侣都来到唐朝,来到长安,使长安成了当时世界性的都城。为管理对外交往,唐朝政府还专门设鸿胪寺,负责接待工作。当时和唐朝交往密切的国家有七十多个。大批外国人的到来,给唐朝注入了许多新鲜的文化内容,如佛教、伊斯兰教。还有许多的植物也传进来,如菠菜、胡椒、郁金香等。


同时,唐朝的先进文化也向外传播,特别是对亚洲的影响尤其巨大。中国的瓷器、纸张、茶叶和丝绸运往波斯,再传到欧洲。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便是在这个时期传到阿拉伯和印度,又通过阿拉伯传到了欧洲和非洲,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在亚洲,唐朝文化对朝鲜和日本的影响最深。在631年(贞观五年)日本向唐朝派出了第一批遣唐使。到了645年(贞观十九年),日本开始了著名的大化改新,几乎是全面地学习唐朝文化,甚至是照搬过去直接来用。如唐朝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均田制,使日本很快建立了封建的国家制度。这些制度一直延续到了十九世纪的明治维新。由于唐朝当时在世界上的地位,加上中国的使者和商人也出现在亚洲各国,所以外国人便将中国人统称为“唐家子”,现在的西方人有的仍然称呼中国人为“唐人”,美国著名的“唐人街”就是很好的例子。


因此唐太宗在古代的史书中向来有很好的的评价,正如柏杨所说:“李世民大帝是中国最杰出的英明君主之一,他用他高度的智慧,殷勤而小心地治理他的帝国,不久就为中国开创了一百三十年之久的第二个黄金时代。自从盘古开天辟地,李世民大帝是中国帝王中最初一个被中国人真心称颂崇拜的人物,固由于他的勋业,也由于他本身的美德。他治理国家的一言一行,成为以后所有帝王的规范。”他所开创的贞观之治为中华文明的发展与传播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也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课后作业】

1、下列有关“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隋朝统一,经济发展,为“贞观之治”创造了条件。

      B. 唐太宗善于用人,虚心纳谏,提拔了姚崇、宋璟等一批有才干的人。

      C. 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     

      D. 唐太宗励精图治,政治比较清明。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的话)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未足,征求无已,亦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至之灭。此皆朕所目,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


材料二:(唐太宗的比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人主,可不畏惧!


材料三:(唐太宗对大臣的训示)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                                                    


                                                                          ——以上摘自《贞观政要》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隋朝灭亡与“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有否关系?理由何在?

(2)材料二表明唐太宗意识到了什么人的重要性?

(3)唐太宗为达到“贞观之治”采取了哪些新政措施?(至少三点)

(4)根据材料三,指出唐太宗的根本目的何在。


【上期课程作业答案】

1、A

2、(1)隋炀帝,武则天。

      (2)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利,扩大了官吏的选拔范围,加强 了中央集权;使有才学的人能够参政,提高了官员的素质;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科举考试重诗赋,对唐诗的繁荣起了促进作用;打破了特权垄断,具有一定的公平公正的合理性。(两点即可)

      (3)科举制是以选官为目的(或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而我们今天的考试则是为了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人才。我们今天的考试制度有重知识轻能力、重文凭轻实践等弊端,这些都应该逐步得到改善。(言之有理即可)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李侠_95

    隋朝灭亡应该是与贞观之治有关的吧

    恭昶谁寐 回复 @李侠_95: 应该是贞观之治与隋朝的灭亡有关。唐太宗吸取了隋朝灭亡的经验教训,君舟民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 凌_雨

    为什么说话喜欢带“呢”字

    无有时间 回复 @凌_雨: 你七年级?

  • 李侠_95

    轻徭薄赋,重视人才,采用科举

  • 13670465fwv

    买课,给讲解词吗

  • Youxingzhi

    老师哪里人?

  • 无有时间

    ( ̄y▽ ̄)~*捂嘴偷笑

  • fuyvtb437xkawzcxfz1b

    很喜欢听

  • 李侠_95

    重视百姓

  • 李侠_95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