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不稳定的经济
 3.21万

稳定不稳定的经济

伴月小生伴月小生

已经播放3.21万次

作者:海曼明斯基


节目(93)

切换顺序
前言导言第1章 经济进程、行为与政策第2.0章 1975年一场并非“大萧条”的深度衰退:大政府的影响第2.1章 1973-1975年的经济衰退年表第2.2章 1973-1975年的经济事件第2.3章 大政府的影响第2.4章 收入和就业效应第2.5章 大政府对现金流的影响第2.6章 解读资产负债表第3.0章 1975年一场并非“大萧条”的深度衰退:最终贷款人干预的影响第3.1章 最终贷款人操作的本质第3.2章 详述融资关系第3.3章 最终贷款人功能第3.4章 银行业惯例第3.5章 最终贷款人概念第3.6章 机构改革的必要性第3.7章 1973-1975年的银行破产:作为最终贷款人的中央银行机制第3.8章 使用的技术第3.9章 富兰克林国民银行的破产第3.10章 房地产信托投资公司和作为最终贷款人的巨型商业银行第3.11章 1974-1975年的典型情况第3.12章 天还没有塌第4.0章 战后金融不稳定的出现第4.1章 题外话:一些组织原则第4.2章 银行头寸融资工具的演变第4.3章 战后时期的数据部门第4.4章 1966年的信用危机第4.5章 1970年的流动性紧缩第4.6章 挤兑的教训第5.0章 透视理论第5.1章 理论的重要性第5.2章 当前的标准理论:前凯恩斯主义的衣钵第5.3章 协调性和政策第5.4章 新古典综合理论的根源:作为参数的价格第5.5章 新古典总需求理论:以前凯恩斯主义为基础第5.6章 货币数量论第5.7章 新古典总需求理论:总结第6.0章 当代主力理论:后凯恩斯综合理论第6.1章 凯恩斯理论的演变第6.2章 劳动力市场:决定总需求还是由总需求决定第6.3章 汉森-克莱因理论:书中的凯恩斯理论、计量预测和政策模拟第6.4章 希克斯的观点第6.5章 帕丁根的改革:劳动市场决定论的胜出第6.6章 凯恩斯对古典思想改革的减少第7.0章 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价格和利润第7.1章 宏观经济价格关系:最简单的案例第7.2章 宏观经济价格关系:考虑政府因素第7.3章 宏观经济价格关系:考虑对外贸易第7.4章 宏观经济价格关系:来自利润的消费和来自工资的储蓄第7.5章 用利润收入消费的意义第7.6章 供给价格第7.7章 税收和政府支出第7.8章 企业支出的融资第7.9章 资本密集度、多元化市场和多样化产品第7.10章 结论第8.0章 投资和融资第8.1章 资本主义经济的特征:两套价格体系和金融第8.2章 与帕丁根方法的决裂第8.3章 准租金和资本资产价格第8.4章 投资第9.0章 融资承诺与不稳定性第9.1章 现金流的分类第9.2章 运营现金流和债务第9.3章 对冲型融资、投机性融资和庞氏骗局第9.4章 为投资而进行的融资第9.5章 金融市场和金融机制第9.6章 结论第10.0章 资本主义经济中的银行业第10.1章 银行业务第10.2章 银行的利润等式:杠杆、资产收入、债务成本第10.3章 银行的利润等式:作为成本的准备金和融资业务的演化第10.4章 扩展到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利润等式第10.5章 融资供给对融资需求做出的反应第10.6章 银行业是一种内生的不稳定因素:作为最终贷款人的中央银行第11.0章 通货膨胀第11.1章 货币工资与实际工资第11.2章 货币工资第11.3章 工资的融资第11.4章 作为通货膨胀发动机的政府第11.5章 加价的构成第11.6章 工会和通货膨胀第11.7章 作为福音和祸水的大政府第11.8章 通货膨胀的控制第12.0章 政策简述第12.1章 议程的重要性第12.2章 可采用的方法第13.0章 改革议程第13.1章 大政府第13.2章 就业战略第13.3章 金融改革第13.4章 产业政策:大公司主导下的其他选择第13.5章 结论

展开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