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师地论声闻地讲录(海潮明月演播)
 161.14万
VIP

瑜伽师地论声闻地讲录(海潮明月演播)

南怀瑾大学堂南怀瑾大学堂

已经播放161.14万次

该书是南怀瑾先生关于《瑜伽师地论》声闻地部分的讲录,共20讲,约34万字。南先生认为《瑜伽师地论》依次涵盖了人道、天道、声闻道、缘觉道、菩萨道的修证,修行者修好人天乘后才有资格修小乘道,然后才够得上修菩萨道,*后才能修大乘道。他注重声闻乘出家众的修证,目的在于领引修行者入正修行之路。他开篇即有针对性地分析了修行者20种不能得定的原因和修定中的4种障碍,启发学人警惕,以避免修持路上误入歧途。


他认为《瑜伽师地论》非常注重因明(逻辑),告诫修行者在学习时要运用逻辑思维加以分析归纳。针对学佛修持者修行时存在的问题,他强调,不论是修哪一种宗教哪一门派,都应先通晓教理,理解其中真义,但又不能仅把教理当做知识学术去研究,而是应注重真修实证,随时随地用功勤修观行,通过修定做工夫将所学佛理证到实际理地;学佛修持的道理*初的就是*后的,*基本的就是*深的。



节目(171)

切换顺序
【瑜伽师地论·声闻地讲录】片头语1.0 关于这本书1.1瑜伽师 心瑜珈 五乘道1.2无道伴 无名师 心散乱1.3只会听 喜供养 不知足1.4 不如意 又懒惰 闲事多1.5 爱挑剔 不受教 种种毛病1.6 无善巧方便 加行慢又错1.7 什么是声闻地1.8 种性是什么2.1 修行的善缘与劣缘2.2 你的人身是善得的吗2.3 正出家该如何做2.4 饮食是个大问题2.5 醒梦一如的人2.6 修行人最需注意的事2.7 你出家的动机是什么2.8 四种静虑 八种解脱2.9 定慧等持3.1圣人的定境界3.2 等引地——入定需领引3.3 初静虑——先消除五种心理3.4 什么是入魔3.5 因喜因忧而造的恶业3.6 清净欢喜 安乐轻安3.7 修定的初步3.8 修定与解脱的先后4.1 五盖的严重性4.2 检查自己的贪欲心4.3 你也有瞋恚心吗4.4 谁不烦恼不昏沉4.5 睡眠 昏沉 烦恼4.6 掉举 恶作5.1 多疑多惑的人5.2 不正的思维 女性的魅力5.3 如何去除贪欲5.4 五遍行的潜力5.5 作意有很多种5.6 有分别影像的修法——观5.7 为什么观不起来白骨5.8 无分别影像的修法——止5.9 以止为主修 以观为主修6.1 修习影像作意的关键6.2 你得了轻安吗6.3 除盖除结 顺清净而得解脱6.4 以苦为师,般舟三昧6.5 声闻众的多种作意6.6 独觉及菩萨的作意6.7 修行也要资本6.8 如何对付修定的毛病7.1 身心内外染污了7.2 依色身作意 作意影响色身7.3 修行是什么 睡眠烦恼随7.4 良药——贤善定相7.5 入定 住定 出定7.6 什么是增减 什么是黑白8.1 作意与所缘8.2 得定的四种力(上)8.3 得定的四种力(下)8.4 四种心理不同的修定人(上)8.5 四种心理不同的修定人(下)8.6 钝根的修法 中根的修法8.7 如何修无漏果位的定境8.8 工夫有进退 方法有抉择9.1 先圆满清白 再进步修定9.2 薰修得了定 解脱未得果9.3 未了还须偿宿债9.4 爱味下堕 乐有差别 解脱有八9.5 八解脱之第一(上)9.6 八解脱之第一(下)9.7 八解脱之二至八9.8 工夫到达时的能力9.9 什么是证到空10.1 心力多么大10.2 也是不动心10.3 无愿无相的修法(上)10.4 无愿无相的修法(下)10.5 见了道 证了果 习气未断10.6 再说空无相 无愿 寻伺10.7 比丘声闻道必修课(上)10.8 比丘声闻道必修课(下)11.1 等持等至 名句文身11.2 住定出定的行状相11.3 为什么出定11.4 修行地方五条件11.5 修定要有威仪11.6 身心都舍 才能修行11.7 念念纯善流注12.1 九种心住12.2 拴住你的心 令心内住等住12.3 真正的无记业 可怕的无记果12.4 安住近住 更要调顺12.5 寂静再寂静12.6 什么是失念12.7 专注 等持 任运12.8 六种力达到心住12.9 四个方法修九住心的定12.10 四种方法修观12.11 什么是正思择13.1 修观的三纲要13.2 三纲中的六件事13.3 义 事 相 品 时 理(上)13.4 义 事 相 品 时 理(下)13.5 善知识说法 听者语义觉13.6 再说白骨观 不净观(上)13.7 再说白骨观 不净观(下)13.8 如何修慈悲喜舍13.9 什么是缘起 什么是性空(上)13.10 什么是缘起 什么是性空(下)14.1 异熟果与果报相同吗(上)14.2 异熟果与果报相同吗(下)314.3 十二因缘与三世因果(上)14.4 十二因缘与三世因果(下)14.5 你为什么那样愚痴14.6 界 合相 界差别14.7 如何修数息观14.8 掌握呼吸之间的息15.1 修定 修慧 修加行15.2 个性不同 修法不同15.3 修行为何不可拖延15.4 止相止时 观相观时(上)15.5 止相止时 观相观时(下)15.6 如何举 何时舍15.7 头脑清醒的老年15.8 清除障碍的加行15.9贪心重应修不净观16.1 不净观的窍门 白骨烧化吹散16.2 四大的转化16.3 先修风大观16.4 修气 修神通16.5 修风修呼吸 躲过了死亡16.6 修定引发的身体反应16.7 气充满 心喜乐 作意成功16.8 得色界定后的身心变化16.9 需要入世修的四种人16.10 修行人为何生入异类中17.1 四大分散的过程17.2 死亡时的特殊现象17.3 中阴身的时光17.4 再投胎为人17.5 人为什么要修道17.6 要离开欲 先了解欲17.7 欲的各种现象17.8 修初禅的有寻有伺境界18.1 世间定的重要18.2 静虑与定的不同之处18.3 七日七夜为什么18.4 无寻无伺入二禅18.5 三禅以上的舍和乐18.6 禅定与三灾八难18.7 什么是真正的虚空18.8 有心定与无心定 无想定与灭尽定18.9 得神通了19.1 修神通的开头两步(上)19.2 修神通的开头两步(下)19.3 空界想 身心符顺19.4 得了神足通19.5 宿命通的境界19.6 天耳通和天眼通的修法19.7 修成了他心通19.8 得道人的神通 外道的神通19.9 什么人会升天界19.10 初步了解意地20.1 三界六道的苦与乐20.2 修禅定的苦与乐20.3 转苦为乐20.4 圣人境界之乐20.5 段食 思食 识食20.6 三界男女之欲与生育20.7 神通的变化 修道的变化20.8 结语

展开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