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莲野史小说

有关于史上名人的莲花情结或有关莲花的诗句和喜爱莲花名人简介
1个回答2024-04-04 11:16
爱 莲 说
(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原文据清仪封张伯行正谊堂木刻《周濂溪先生全集》卷之八)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原名敦实,避英宗旧讳而改名。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谥元,称元公,学者称濂溪先生。宋代著名思想家,理学的奠基人。
其在中国儒学史上有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黄百家曾评价:“孔孟而后,汉儒止有经传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又复横渠诸大儒辈出,圣学大昌。故安定、组徕卓乎有儒者之规范,然仅可谓有开之必先。若论阐发心性义理之精微,端数公元之破暗也”(《宋元学案·濂溪学案》)。此评甚为公允。
据史书记载,其哲学著作有“数十篇”,流传下来的只有《太极图说》和《通书》两篇。《太极图说》一图一文,阐述其宇宙生成论、人与自然关系、修养方法等,并提出了一系列理学的要领范畴,在中国哲学史上有深远影响。有《周元公集》。
喜爱莲花的历史人物有哪些?
1个回答2024-04-24 08:48

1.周敦颐《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周敦颐自喻为莲、具有莲的品质。 2.还有王冕、陶渊明、和周敦颐

有莲花品格的历史名人
1个回答2024-05-02 16:40
周敦颐 有著名的《爱莲说》
有关古代历史人物野史的书
1个回答2024-04-07 16:23
先秦·三皇野史 三国·宫禁隐私 唐·能工巧匠 元·后妃轶事
先秦·五帝野史 晋·古今奇案 唐·文人雅事 元·帝王秘闻
先秦·夏代野史 晋·能工巧匠 唐·名妓优伶 元·宫禁隐私
先秦·商代野史 晋·文人雅事 唐·豪强侠士 明·能工巧匠
先秦·周代野史 晋·名妓优伶 唐·人物春秋 明·文人雅事
秦·古今奇案 晋·后妃轶事 唐·后妃轶事 明·名妓优伶
秦·人物春秋 晋·帝王秘闻 唐·帝王秘闻 明·古今奇案
秦·后妃轶事 晋·宫禁隐私 唐·宫禁隐私 明·豪强侠士
秦·帝王秘闻 南北朝·野史纵览 宋·野史纵览 明·后妃轶事
秦·宫禁隐私 南北朝·古今奇案 宋·古今奇案 明·帝王秘闻
汉·古今奇案 南北朝·文人雅事 宋·能乎亏工巧匠 明·宫禁隐私
汉·能工巧匠 南北朝·后妃轶事 宋·文人雅事 清·宫禁隐私
汉·文人雅事 南北朝·帝王秘闻 宋·名妓优伶 清·帝王秘闻
汉·人物春秋 南北朝·宫禁隐私 宋·人物春秋 清·后妃轶事
汉·后妃轶事 隋·野史纵览 宋·后妃轶事 清·人物春秋
汉·帝王秘闻 隋·古今奇案 宋·帝王秘闻 清·豪强棚顷桐侠士
汉·宫禁隐私 隋·豪强侠士 宋·宫禁隐私 清·名妓优伶
三国·古今奇案 隋·人物春秋 宋·南烬纪闻录 清·文人雅事
三国·能工巧匠 隋·帝王秘闻 宋·北狩见闻录 清·述庵秘录
三国·文人雅链坦事 隋·宫禁隐私 元·古今奇案 清·古今奇案
三国·人物春秋 唐·野史纵览 元·文人雅事 清·能工巧匠
三国·后妃轶事 唐·古今奇案 元·名妓优伶 太平天国野史 洪宪野史
有关古代历史人物野史的书
1个回答2024-04-17 16:27
先秦·三皇野史 三国·宫禁隐私 唐·能工巧匠 元·后妃轶事

先秦·五帝野史 晋·古今奇案 唐·文人雅事 元·帝王秘闻

先秦·夏代野史 晋·能工巧匠 唐·名妓优伶 元·宫禁隐私

先秦·商代野史 晋·文人雅事 唐·豪强侠士 明·能工巧匠

先秦·周代野史 晋·名妓优伶 唐·人物春秋 明·文人雅事

秦·古今奇案 晋·后妃轶事 唐·后妃轶事 明·名妓优伶

秦·人物春秋 晋·帝王秘闻 唐·帝王秘闻 明·古今奇案

秦·后妃轶事 晋·宫禁隐私 唐·宫禁隐私 明·豪强侠士

秦·帝王秘闻 南北朝·野史纵览 宋·野史纵览 明·后妃轶事

秦·宫禁隐私 南北朝·古今奇案 宋·古今奇案 明·帝王秘闻

汉·古今奇案 南北朝·文人雅事 宋·能工巧匠 明·宫禁隐私

汉·能工巧匠 南北朝·后妃轶事 宋·文人雅事 清·宫禁隐私

汉·文人雅事 南北朝·帝王秘闻 宋·名妓优伶 清·帝王秘闻

汉·人物春秋 南北朝·宫禁隐私 宋·人物春秋 清·后妃轶事

汉·后妃轶事 隋·野史纵览 宋·后妃轶事 清·人物春秋

汉·帝王秘闻 隋·古今奇案 宋·帝王秘闻 清·豪强侠士

汉·宫禁隐私 隋·豪强侠士 宋·宫禁隐私 清·名妓优伶

三国·古今奇案 隋·人物春秋 宋·南烬纪闻录 清·文人雅事

三国·能工巧匠 隋·帝王秘闻 宋·北狩见闻录 清·述庵秘录

三国·文人雅事 隋·宫禁隐私 元·古今奇案 清·古今奇案

三国·人物春秋 唐·野史纵览 元·文人雅事 清·能工巧匠

三国·后妃轶事 唐·古今奇案 元·名妓优伶 太平天国野史 洪宪野史
《史记》是正史还是野史
1个回答2024-03-03 18:27
早期我国史书如《春秋》等都为编年体史书,后司马迁在编写《史记》过程中增补了本纪、世家、列传、志、表,班固编写《汉书》沿用此体例,但删去世家。此后纪传体被各朝奉为正规体列。而已纪传体为编写体例的书也就称作正史,意味用正规体例写作的史书。 当然是正史,《史记》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莲的发展史
1个回答2022-12-13 09:01
莲的九种品质有哪些?
有哪些喜欢莲的著名历史人物,四个
1个回答2024-03-13 11:27
周敦颐

王昌龄

杨万里

王勃
莲花县有什么有什么历史名人吗
1个回答2024-04-06 19:29
莲花县历史名人

  吴希

  (1237—1279),字定高,号休甫。他出身于富裕之家,从小就学诗文,习谋略,为以后的成长奠定了基础。宋朝南渡后,元朝军队大举南下,文天祥奉诏起兵万人勤王。当时任庐陵主薄的吴希 ,带头联名上书枢密院(相当于今国防部),他在书中慷慨地说:“今主上危难,岂能苟且偷生?惟舍资募勇,忠忠烈烈,一死以报国。”随后他回到故乡,倾家荡产招募勇士数千人,组成勤王之师。在家乡附近的山头上,立“勤王台”誓师勤王。同时派使者联通当时四川和广西的勤王部队,又与毗邻的醴陵、攸县的抗元勇士相约,互为声援,互相策应,以壮大抗元力量。

  吴希 带兵很有方法,他注重整肃军队,严格军法,鼓励将士誓死收复宋朝山河。他初次率兵出击便收复袁州(今宜春)、萍乡等地。当时南宋王朝为表彰其收复失地的功勋,授他为湖南招讨使(相当一省的军事长官)。从此,这支勤王之师军威大振。后来元军举重兵与吴希 军激战,吴希 迎头痛击,愈战愈勇,多次大败元军,乘胜收复醴陵、衡州等地。

  当文天祥兵败被俘,南宋江山基本沦陷时,吴希 “一死以报国”的忠心并未改变,抗元的壮志并未动摇,继续浴血奋战。1279年,元兵大举进攻莲花,吴希 率众抗击,激战十五昼夜,身受十余伤,终因寡不敌众,全军覆没。他的一家三十余人都为国捐躯。当时,他的两个儿子带兵去外围抗元,至一坳口马泣不前,不久就传来父亲殉难的噩耗,吴希 的两个儿子便自刎殉国。后人将此地取名泣马坳并立祠纪念。

  吴希 起兵勤王抵御外侮的事迹,已载入《宋史》。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当时任莲花厅同知的李其昌为纪念吴希 ,曾修复勤王台,亲自作长歌、刻碑以吊之。
历史上最有野心的人+野心成功的
1个回答2024-04-21 02:49
秦始皇统一六国 希望对你有帮助【首称皇帝】  秦王政在他登上秦国王位的第二十六个年头,终于统一了中国。天下初定,39岁的秦王政第一件急着想做的事,就是要重新给自己确定一个称号。

   春秋战国,各国诸侯都被称为“君”或“王”。战国后期,秦国与齐国曾一度称“帝”,不过这一称号在当时并不同行。已经一统天下的秦王政,以为过去的这些称号都不足以显示自己的尊崇,“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他下令左右大臣们议称号。

  经过一番商议,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等人认为,秦王政“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功绩“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他们援引传统的尊称,说“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建议秦王政采用“泰皇”头衔。然而,秦始皇对此并不满意。他只采用一个“皇”字,因有“三皇五帝”而在其下加一“帝”字,创造出“皇帝”这个新头衔授予自己。

  从此以后,“皇帝”就成为中国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谓。

  “皇帝”称谓的出现,不仅仅是简单的名号变更,还反映了一种新的通知观念的产生。在古代,“皇”有“大”的意思,人们对祖先神和其他一些神明,有时就称“皇”。“帝”是上古人们想象中的主宰万物的最高天神。秦始皇将“皇”和“帝”两个字结合起来,第一,说明了他想表示其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威,是上天给予的,即“君权神授”;第二,反映了他觉得仅仅是做人间的统治者还不满足,还要当神。

  可见,“皇帝”的称号,乃是秦王政神化君权的一个产物。

  秦王政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自称“始皇帝”。他又规定:自己死后皇位传给子孙时,后继者沿称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以至万世。秦始皇梦想皇位永远由他一家继承下去,“传之无穷”(《史记·秦始皇本纪》)。

  为了使皇帝的地位神圣化,秦始皇又采取了一系列“尊君”的措施:

  取消谥法。谥法起于周初,是在君王死后,依其生平事迹,给予带有评价性质的称号。但秦始皇认为,像这样“子议父,臣议君”,太不象话,更没意义。他宣布废除谥法,不准后代臣子评价自己。

  天子自称为“朕”。“朕”字的意义与“我”相同,以前一般人均可使用,但秦始皇限定只有皇帝才能自称为“朕”。

  皇帝的命令叫作“制”或“诏”。

  文字中不准提及皇帝的名字,要避讳。文件上逢“皇帝”“始皇帝”等字句时,都要另起一行顶格书写。

  只限皇帝使用的、以玉质雕刻的大印才能称为“玺”。

  以上这些规定,目的在于突出天子的特殊地位,强调皇帝与众不同,强化皇权在人们心目中的神秘感。秦始皇幻想借助这些措施,使他的皇位千秋万代地在其子孙后代中传续下去。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