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儿童英语辞典

《鹊桥仙 夜间杜鹃》用到的修辞手法?
1个回答2024-01-18 15:26
  公元1172年(乾道八年)冬陆游离开南郑,第二年春天在成都任职,之后又在西川淹留了六年。据夏承焘《放翁词编年笺注》,此词就写于这段时间。杜鹃,在蜀也是常见的暮春而鸣。它又名杜宇、子规、鹈鴂,古人曾赋予它很多意义,蜀人更把它编成了一个哀凄动人的故事。(《成都记》:“望帝死,其魂化为鸟,名曰杜鹃。”)因此,这种鸟的啼鸣常引起人们的许多联想,住在蜀地的文士关于杜鹃的吟咏当然就更多,杜甫入蜀就有不少这样的作品。陆游在成都时的心情本来就不大好,再加上他“夜闻杜鹃”,自然会惊动敏感的心弦而思绪万千了。
  上片描述杜鹃夜啼的情景。词人从景物写起:“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茅檐”、“蓬窗”指其简陋的寓所。当然,陆游住所未必如此,这样写无非是形容客居的萧条,读者不必拘执。在这样的寓所里,“晻晻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坐在昏黄的灯下,他该是多么寂寥同时作者想象出“连江风雨”、“萧萧暗雨打窗声”。其愁绪便跃然纸上。“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这时他听到了鹃啼,但又不直接写,而是先反衬一笔:莺燕无声使得鹃啼显得分外清晰、刺耳;莺燕在早春显得特别活跃,一到晚春便“燕懒莺残”、悄然无声了,对这“无声”的怨悱,就是对“有声”的厌烦。“总”字传达出了那种怨责、无奈的情味。接着再泛写一笔:“但月夜、常啼杜宇。”“月夜”自然不是这个风雨之夜,月夜的鹃啼是很凄楚的——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 何况是此时此境呢! “常啼”显出这刺激不是一天两天,这样写是为了加强此夜闻鹃的感受。
  上片是写夜闻鹃鸣的环境,着重于气氛的渲染。杜鹃,又名杜宇,这种传说中古代蜀帝灵魂的鸟,常在夜间啼叫,其声凄厉悲凉,往往触发旅人思乡之情。杜鹃这种“悲鸟”,在这种环境气氛里啼鸣,更加使人感到愁苦不堪。接着下片就写愁苦情状及内心痛楚。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这杜鹃竟然可以在发出鸣叫,催成词人几行清泪,惊残他一枕孤梦之后,又拣深枝飞去。“孤梦”点明:客中无聊,寄之于梦,偏又被“惊残”。“催成清泪”,因啼声一声紧似一声,故曰“催”。就这样还不停息,“又拣深枝飞去”,继续它的哀鸣。“又”,表明作者对鹃夜啼的无可奈何。杜甫《子规》写道:“客愁那听此,故作傍人低!”—— 客中愁闷时那能听这啼声,可是那杜鹃却似故意追着人飞!这里写的也是这种情况。鹃啼除了在总体上给人一种悲凄之感、一种心理重负之外,还由于它的象征意义引起人们的种种联想。比如它在暮春啼鸣,使人觉得春天似乎是被它送走的,它的啼鸣常引起人们时序倏忽之感,如《离骚》“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同时,这种鸟的鸣声好似说“不如归去”,因此又常引起人们的羁愁。所以作者在下面写道:“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故山”,故乡。“半世”,陆游至成都已是四十九岁,故说半世。这结尾的两句进一步表明处境,生发感慨,把他此时闻鹃内心深层的意念揭示出来了。在故乡听鹃当然引不起羁愁,之所以“不堪听”,就是因为打动了岁月如流、志业未遂的心绪,而此时作客他乡更增加了一重羁愁,这里的“犹自……况”就是表示这种递进。《词林纪事》卷十一引《词统》云:“去国离乡之感,触绪纷来,读之令人於邑”(於邑,通呜咽)。解说还算切当,但是这里忽略了更重要的岁月蹉跎的感慨,这是需要加以注意的。如果联系一下作者此时的一段经历,就可以把这些意念揭示得更明白些。
  纵观全词,作者先绘景,渲染气氛,再用对比托出杜鹃夜啼,接着写啼声引发的感受,最后通过联想,表达人生的感慨。可谓结构细密,层次分明。作品深沉凝重的情味,凄切悲凉的格调,令人品赏难尽,感慨不已。
  陆游是在他四十六岁时来夔州任通判的,途中曾作诗道:“四方男子事,不敢恨飘零”(《夜思》),情绪还是不错的。两年后到南郑的王炎幕府里赞襄军事,使他得以亲临前线,心情十分振奋。他曾身着戎装,参加过大散关的卫戍。这时他觉得王师北定中原有日,自己“英雄用武之地”的机会到了。可是好景不长,只半年多,王炎幕府被解散,自己也被调往成都,离开了如火如荼的前线生活,这当头一棒,是对作者的突如其来的打击可以想见。以后他辗转于西川各地,无路请缨,沉沦下僚,直到离蜀东归。由此看来,他的岁月蹉跎之感是融合了对功名的失意、对时局的忧念:“况半世、飘然羁旅!”从这痛切的语气里,可以体会出他对朝廷如此对待自己的严重不满。
  陈廷焯比较推重这首词。《白雨斋词话》云:“放翁词,惟《鹊桥仙·夜闻杜鹃》一章,借物寓言,较他作为合乎古。”陈廷焯论词重视比兴、委曲、沉郁,这首词由闻鹃感兴,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曲折婉转地传达了作者内心的苦闷,在构思上、表达上是比陆游其它一些作品讲究些。但这仅是论词的一个方面的标准。放翁词大抵同于苏轼、辛弃疾之作,虽有些作品如陈氏所言“粗而不精”,但还是有不少激昂感慨、敷腴俊逸者,扬此抑彼就失之偏颇了。
鹊桥仙本词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1个回答2022-10-09 14:35
鹊桥仙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渭源灞陵桥的众多名人题匾颂辞
1个回答2024-01-10 00:19

灞陵桥久负盛名,不仅因为它工艺精湛,造型美观,更是因为有不少名人为它题匾颂辞。
民国23年(1934年)8月灞陵桥重修工程竣工后,当地政府呈请中央与本省要人题辞纪念。蒋介石题“绾毂秦陇”(绾,打结的意思;毂,车辆中心部位,连接车轮与车轴;秦陇,陕西与甘肃大地),有人说这句话是对渭水文化的最高概括。于右任题“大道之行”,大道之行出处见于老子《道德经》第八章,是“大同社会”的最高理想,它不仅表明于右任先生希望祖国统一的爱国深情,也是渭河两岸人民的愿望。孙科(孙中山长子,当时任行政院院长)题“渭水长虹”。还有汪精卫写的碑“关中八川,灞注于渭,渭则源自鸟鼠,昔日首阳,今之渭源……”除国民党要员的题辞外,现悬存于灞陵桥上的匾额还有很多名人的墨宝,如左宗棠的“南谷源长”,启功和裴建准所题的“灞陵桥”等等。
灞陵桥区域辟为公园后,一些文物移居到公园内。其中有一块断裂为两段的张氏家庙碑,原立于原张氏私立小学的的碑亭内。民国8年(1919年),前清建威将军、民国陇东镇守史渭源人张兆钾在县城北关创建“张氏自立学校”,现为清源第二小学,现存原来三间校门建筑被划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文革中亭毁,碑铺垫为阶石,当时依托张校建立的清源二小还可以拓字供练习书法,后移居公园内得以保护。碑文由陕西宋伯鲁书写,字体绮丽而遒劲,不失为书法珍品。

修辞手法与修辞学有什么关系是不是修辞学就是学修
1个回答2024-04-27 06:04

修辞学是关于修辞的一门学问。修辞手法是修辞学里的主要内容。

与世长辞,辞职,不辞而别,辞退辞字意思相同的两个词语有
1个回答2022-10-08 05:09
与世长辞和不辞而别
义不容辞的辞
1个回答2024-02-15 03:51

义不容辞的辞是推托的意思。

义不容辞(拼音:yì bù róng cí)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唐)岑文本《唐故特进尚书右仆射上柱国虞恭公温公碑》。

义不容辞指道义上不容许推辞、拒绝;常用于形容为了正义事业,敢于挺身而出,不做推辞。含褒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可差人往鲁子敬处;教急发书到荆州;使玄德用力拒曹……且玄德既为东吴之婿;亦义不容辞。”

近义词:

见义勇为、当仁不让、谊不容辞、理所当然。

例句:

1.救死扶伤是医务人员义不容辞的职责。

2.既然是关系到儿童福利,我自然义不容辞,愿意挺身而出。

3.每次同学有困难请求他帮忙的时候,他总是不假思索地答应了,义不容辞。

4.兴国安邦是我们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5.毕竟大家朋友一场,这样的小忙我肯定也是义不容辞的。

6.保卫地球的生态环境,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7.维护班级荣誉是每位同学义不容辞的责任。

8.支援灾区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9.他一向热心公益,对于募款表演,当然是义不容辞的了。

与世长辞的辞是什么意思
1个回答2023-01-09 21:50
辞:告别,逝去
请问有谁知道”不辞而别”中的"辞"是什么意思?
1个回答2023-01-21 14:56
是告别的意思
桥归桥路归路的意思 桥归桥路归路指什么
1个回答2024-03-03 10:06
1、桥归桥,路归路通常在两个人吵架的情况下使用。

2、桥归桥,路归路解释:

3、释义:比喻互不相干的事应该严格区分开来。

4、出处:高阳《李鸿章》第八章:“王老哥,我们做这件事的要诀是,桥归桥、路归路,切忌扯在一起,混杂不清。”

5、用法:作宾语、状语;指互不相干。

6、示例:我们还是桥归桥,路归路,不要扯在一块。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