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船的鱼儿歌赏析

小白船的歌曲赏析
1个回答2024-03-08 00:37

《小白船》是一首在我国流传已久的朝鲜童谣。歌词描述了孩子们对神秘宇宙的想象和探求的愿望,反映了孩子们对美好世界的追求。这首歌曲调优美,节奏宽广舒展,三拍子韵律鲜明,描绘了月亮在夜空中荡漾的生动形象和美好的神奇意境。歌曲旋律平稳,宁静,歌曲结尾部分把旋律推向高潮,随后又渐渐回到宁静安谧的气氛。

草船借箭赏析
1个回答2022-06-30 22:05
这是演义中编出来的,历史事件中没有这回事。
散文赏析《渡船》
1个回答2024-02-19 17:12
第一段(前三自然段)写年轻的妈妈抱着生病的孩子去城里看病回来刚上渡船的情景。
这一段开篇采用白描的手法,对“妈妈”的表情和动作用了“愁眉不展”、“噙着泪水”、“泪珠直落下来”、“贴在胸口”等词语,从细微处表现“妈妈”为孩子担心的焦急心情,一下子吸引住读者。接着,作者又通过“奶奶”这位老年人爱“唠叨”的个性特征,道出了“妈妈”为什么“愁眉不展”而且“噙着泪水”的缘由是:孩子不知生的什么病,得去杭州大医院看病,又不敢作主的矛盾心理。学习这一段教育要在阅读前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去想像船上的情景。
第二段(从“渡船上的人纷纷议论起来”到“渡船已经渡过了河心”。)主要写船上的人们谈论病情并热心介绍儿科医生的事。
作者所写众多人物个性鲜活,跃然纸上,恰到好处,连续用了四个“有的说”,说明关心的人多;“一位中年妇女突然嚷起来:‘哎’!”把人们议论的话题转到了出主意介绍医生方面上来,使议论的气氛达到高潮。教者要着重指导学生第5、6、7自然段的读法,把握“嚷起来”、“几乎同时叫起来”等处朗读语气的程度,从中体会人物性格和心情。“村干部”的例证说完以后,“妈妈”的表情是“流露出希望的喜悦”,“陈大夫经常外出巡诊不在家”的可能又使“妈妈的额上聚拢”“愁云”。这一处要抓装茫然若失”这个词理解“妈妈”神情变化的原委。指导学生学习这种通过人物表情变化来反映内心情感的写法,并运用到习作当中去。
第三段(从“村干模样的青年人坐在船头”到“谢天谢地”)写人们看见大夫时高兴的情景。
这一段既可以划归第二段理解,也可以独立成段,本段有三层意思:一是见到陈大夫,二是陈大夫的外貌描写,三是人们各自不同的喜悦心情。教者要通过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这一动人场面。还要引导学生通过“眺望”、“神采奕奕”等词语来理解课文,让学生说说“奶奶忍不住喊了声‘谢天谢地’”一句的含义。还要学习作者抓住特征三言两语把陈大夫外貌描写得生动形象的写作手法。
第四段(从“船还没停妥”到最后)主要写陈大夫问病诊病的情景。
这一段通过“那个青年人”跳——扶——搀的一系列动作以及“每一个过河的人都欢欢喜喜地”“踏上跳板”“上了河滩还不时回过头来看看”等句,把人与人之间热情相助的纯朴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恰如其份。“还没等过河的人全下船,渡船·已·经成了临时的门诊部。”这一句要指导学生读好“已经”一词,加深理解陈大夫高尚医德的内含。课文结尾一句“年轻的妈妈脸上已经露出笑容”说明陈大夫果然医术高明,“妈妈”的愁眉终于舒展开了。结尾写得含蓄微妙,令人回味联想。课文写“妈妈”脸上表情的四次变化,两愁两喜,即:愁眉不展噙着泪水——流露出希望的喜悦——愁云聚拢茫然若失——脸上露出笑容,波澜起伏,把人物特征、内心活动和人与人之间的高尚情感写得恰到好处,教学中注意指导学生学习这种写法。
急!急!急!急!哀盐船文的赏析
1个回答2022-09-16 13:46
帮帮忙。。拜托~
赏析((纸船))泰戈尔
2个回答2023-12-28 17:45
夜,好寂静。

沿着月光走在幽静的小路上,仰望天空里的那一片宁谧。

缓缓的,静静的,月光再小溪里洒下一片似乎是银光铺成的路。水面上,一点一点的,微风吹起的水波,把那一片银白碎成点点星辉。

它跳跃着,与天上的繁星相映。

星光一闪一闪的,也映着水面上的波纹。好美丽,其中隐约的有几缕温馨在浮动。

水好清澈,可以看到它缓缓的流到天际。

直到远了,看不清了,只剩下一种无法说清的快乐,在心中荡漾。

望着天上微倾下的几缕月光,小心的,拿出早已折好的纸船。

天空里,月光把小船染成了银白的颜色。缓缓的托着它,放在平静的水面上。

晚风静静的吹起,小船在水上一点点飘远了。

坐在小溪边,望着它归去的景象,洁白的小船,缓缓融入无尽的夜色之中。

小船渐行渐远,反射的银光也渐渐的看不清了。朦胧中,看到好多好多银火虫在飞舞,在天空里,在点点繁星之间,有更迷离的光彩,环绕。

水面如纱一样平滑,尽管微风吹起缕缕波纹。

远处灯塔上的灯亮了,照亮了小船要去的路,也照亮了生命的路。

它,好远好远,似乎耸立在天际,小船向着灯塔上的光芒缓缓漂去,带着那曾经许过的愿望漂远了。

等待回音,在浩淼烟波里,也许是另一种情趣,在夜色里闪现。

默默的站起来,望着那水天连成一色的墨蓝,心里还在期盼梦想的实现。

终于,小船再也看不到了。才缓缓转过头,在月光里微笑。回忆之中,这似乎是很完美的终结。

珍惜它,也许可以等到所希望的故事。夜色里,银火虫还在飞舞,浮云缭绕,映衬出一条天上银光的路。

如雪般透明的,不仅是心灵,也还有对于希望的执著。

纸船远走了,回忆也渐渐拉长了,让它在夜色里,在那属于自己的空间里,划出它明亮的曲线。

我走了,不想带走什么,仅仅希望远在天际的地方,可以有理解我的心的思念。

尽管它好稚嫩,有再多的伤感,也许只化作飞雨,陪伴月光。

时间缓缓而去,回忆也终不再清晰。

纸船上只有一行淡淡描过的字迹,“我是陪伴彩虹的鸟儿,希望能与你一起飞翔。”
《夜行船·秋思》的赏析
1个回答2022-07-22 19:21
我也不知,元芳你怎么看??
大鱼之道的好句赏析
1个回答2022-06-03 02:26
文章以孩子的憨态为线索,按照母子情感受的变化可分五大场景:
场景一——无所不能(只要孩子愿意,他此刻便可飞上天去)
场景二——无所不知(孩子知道程式各样的聪明话)
场景三——无所不有(孩子有成堆的黄金与珠子)
场景四——无拘无束(孩子在纤小的新月的世界里,是一切束缚都没有的)
场景五——无忧无虑(孩子所住的是完全的乐土)
.《孩童之道》蕴含丰富,人们对其主旨有不同的理窢担促杆讵访存诗担涧解:有人认为它表达了对母爱的崇高礼赞,有人认为它抒发了孩童对母亲深挚的爱恋,有人认为它表现了对人世间真善爱的热烈追求。
这首散文诗,让我们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是那么一种亲昵、那么一种亲热。为什么孩子那么快乐、那么天真、那么活泼、那么可爱?因为他沐浴着母爱。爱交流的。孩子偏爱着母爱,也想着怎么回报母爱。所以这堂课教师送大家的金玉良言就是:在享受无私而十大的父爱母爱的同时,请付出爱心给父母,让他们也能享受到我们对他们赤诚的爱,让生命因为爱而更为富足。
飞鱼与鸟赏析
1个回答2023-06-15 10:20
赏析:你是鱼,我是飞鸟要不是我一次失速流离要不是你一次张望关注哪来得这一场不被看好的眷与恋我勇敢,你宿命我是一只四处可以栖息的鸟你是一尾早已没了体温的鱼蓝的天,蓝的海,难为了我和你什么天地啊,四季啊,昼夜啊什么海天一色,地狱天堂,暮鼓晨钟ALWAYS TOGETHER FOREVER APART睡不着的夜,醒不来的早晨春天的花如何得知秋天的果今天的不堪如何瞎纯原谅昨日的昏盲鱼如何去爱,怎么会爱天上的飞鸟? 
泰戈尔的故事大多以悲剧结尾,其实泰戈尔并非是个完全的悲观主义者,只是他一生经历了太多死亡其中包括比自己小12岁的妻子,和自己敬爱的几位嫂子。泰戈尔觉得悲剧更能发人深省,更能让世人珍惜眼前所有的一切。有传说《最遥远的距离》是为其亡妻所作,泰戈尔和自己妻子游坦只生活了短短神神桐20年,在妻子死后孤独终老,并无子嗣。 
《经籍、寓言故事·大海三鱼》原文与赏析
1个回答2024-01-24 19:44

《经籍、寓言故事·大海三鱼》原文与赏析

南海卒涌大洮,越海境界,有三大鱼,随上流处在浅水。自相谓言:“我等三鱼,处在厄地。漫水未减,宜可逆上,还归大海。”有碍水舟,不得越过。第一鱼者,尽其力势,跳舟越过;第二鱼者,复得凭草越度;第三鱼者,气力消竭,为猎者所得。一一第一虑未然,必当被伤害;凭草计现在,彼命得脱死:二鱼俱得免,以济危脆命。愚守少池水,受困于猎者。

此篇选自姚秦·竺佛念所译的《出曜经》。《出曜经》也属“譬喻经”类。据原书第六卷释名云:“所谓‘出曜’者,从无常至梵志,采众经之要藏,演说布现以训将来,故名‘出曜’。”它采取散见于早期佛经中的各种譬喻,通过譬喻来宣传佛教所说人生无常,以修行戒、定、慧积善根而达到解脱的道理。

竺佛念是前后秦僧人。据《高僧传》等记载,他是凉州(今甘肃武威)人。二十岁左右出家,“诵习众经,粗涉外典”,“苍雅诂训,尤所明达”,“洞晓方言,华梵音义莫不兼解”。前秦建元(365—384)中,有外国僧人僧伽跋澄·昙摩难提等到了长安,秘书郎赵政请他们译经,让竺佛念为传译。据说,竺佛念翻译时,因不满意梵文“繁质”,“每存莹饰义句,减去繁长”。他曾与佛陀耶舍共译《长阿含经》,也自译了《菩萨璎键铅枯珞经》、《十住断结经》、《菩萨处胎经》、《中阴经》、《出曜经》等,被称为苻姚两代的“译人之宗”。

这是一个譬喻寓言故事。有三条鱼不幸来到浅水中,处于厄境。它们都想再回到大海,前二条鱼或凭借自己的力势,或依靠了其他的力量——草,都跳过“碍水舟”,回到大海,返回他们可以逐波遨游的世界。但最后一条鱼,却终因气力消竭,而成为打渔人的收获。

这个寓言故事告诉人们:遇到任何困难,处于任何厄境时,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有时也可以在别人的帮助下,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离厄得济。若像第三鱼那样,犹豫不前,“气力消竭”后就难以度过难关,脱离险情。

这就是从这个寓言的表面所得到的,也正是我们今天欣赏这个故事所要汲取的教训,一个小小的故事,说明了一个深深的道理。这正是佛经文学故事的魅力所在。

当然,我们知道,一个民间寓言故事既为创作佛经的佛教徒所择取,自有其目的,一定在其中加上了他们的宗教蕴义。如果再多引几句话,佛世尊召集大众为他们所说的颂语就更显豁了:“是日已过,命则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这实际上是佛在哀叹人生的痛苦。

佛教主张:激御诸行无常,万法无我,涅槃寂静。这是佛教的主要教义,所以被称为“三法印”。所谓“诸行无常”,指世界万有都是生灭变化无常的。佛教认为“宇宙间一切现象,都是此生彼生、此灭彼灭的相互依存关系,没有永恒的实体的存在。所以任何现象都是无常的,表现为刹那刹那生灭的。所谓“万法无我”,指世界是一切事物都没有独立的、实在的自体,即没有一个常一主宰的“自我”(灵魂) 的存在。人是由五蕴假和合而成,没有常恒自在的主体——我 (灵魂);一切法也都由种种因缘和合而生,不断变迁,没有常恒的主宰者。所谓 “涅槃寂静”,指熄灭了 “生死”轮回而后获得的一种精神境界,这是一种智慧福德圆满成就的,永恒寂静的最安乐的境界。这就是佛教对人生、对世界的主要看法。

但是在现实世界中,芸芸众生却不明白这些佛理,他们在无常的法上贪爱追求,在无我的法上执着为“我”,或为“我所有”,于是就必会有诸种的烦恼,无尽的痛苦。例如,尽管许多人有很高的地位,有无量的财富,他们或是婆罗门,或是刹帝利,或是长者,或是居士,享尽荣华富贵,但他们都免不了生、老、病、死之苦,时如逝水,“是日已过”,转眼间就会 “命变、形羸、气衰、力竭”,就像那处在浅水中的鱼,痛苦万端。而要摆脱这种种的痛苦,就要入佛门,修习佛道,以涅槃寂静为目的。就像故事中的第一、第二鱼那样,跃过障碍,来到自由自在的天地,芸芸众生就应该皈依佛教,弃恶从善,虔诚修持,最后跳出六道轮回的樊笼,求得超出生死的解脱,到达无有诸苦,但有诸乐的极乐世界。

这个简短的寓言故事的最大的艺术特色是语言精练。尤其在描写 “大海三鱼”要“逆上”“还归大海” 时所用的语句都用四字格的动词短语稿洞: “跳舟越过”、“凭草越度”、“气力消竭”,仅此12个字就已把三鱼那不同的气势,不同的动作,不同的结果表达得淋漓尽致,实在是绝妙之作。语言精练也是大多数佛经文学作品所共有的艺术风格,值得我们借鉴。

《飞鸟与鱼》的赏析
1个回答2023-04-10 04:55
去官方网站.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