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奴儿歌曲伴奏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朗读节奏划分
1个回答2024-01-28 16:22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丑奴儿原文和译文
1个回答2024-01-24 19:46

丑奴儿原文和译文如下:

原文: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①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②。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注释①博山:在今江西广丰县西南。②层楼:高楼。

译文:

少年时不知道什么是忧愁,很喜欢登楼眺远。在眺远时,写诗作词,没有忧愁,偏要勉强说有忧愁。如今深深地品尝到忧愁的滋味了,想诉说,还是难于说出口。有忧愁而难言,只有打趣地说:“真凉快,多么好的秋天啊!”

赏析:

词牌《丑奴儿》,又名《采桑子》。此词为辛弃疾在上饶带湖闲居时所作。“博山”,离上饶不远。作者曾行于博山道中,作词书于某墙壁上。为作者有感而作,抒发屡遭排斥、壮志难酬的忧愁。

上片写作者少年时代,天真烂漫,不懂世事,不知忧愁,所以喜欢登楼眺远。有时登楼赋诗作词,也勉强学着一般文人骚客那样无病呻吟,写上几句春恨秋愁的字句。的确如此。

作者青年时代,正在家乡山东济南山区领导义军,进行抗击金兵的斗争,具有建功立业、势不可当的锐气。当时他并不曾想到在人生道路上,还会遇到种种困难。

所以说“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着一“强”字,即把作者当年无愁而装说有愁的天真活泼的可爱劲儿,和盘托出。第三句叠用一句“爱上层楼”,就使词作显得非常轻巧灵活,毫不板滞,对表现作者当年轻松活泼、天真烂漫的精神状态,有积极的艺术效果。

上片是回忆镜头。

下片把镜头突然一转,由历史回顾转为表现现实。

作者晚年被迫过着闲居生活,心情极其苦闷,“而今识尽愁滋味”一句,即概括词人南归以来备受排斥和打击的忧愁和愤懑。他满腹忧国忧民、志不得伸的愁苦,无人倾诉。“欲说还休”,正是词人这种心曲的表露。

有苦难言,无法诉说,也无人诉说,真是苦闷至极!面对萧瑟的秋天,沉闷黑暗的政治空气,词人只有打趣地说:“天凉好个秋”了。

表面上看,这是打趣的话,实际上,其中深含着词人的切肤之痛。“欲说还休”的叠句,与上片“爱上层楼”的叠句,艺术效果完全不同。“欲说还休”的叠句,有加强加重词人欲言难言的痛苦的作用,有助于充分表达感情。

这首词以“愁”字为中心,字字句句都为了表现“愁”字。并且,用“少年”和“而今”今昔对比的手法,巧妙灵活的方式,表现词人老大无成、年华虚度的愁苦和愤懑。感情深沉,又似露非露,颇有此时无声胜有声之妙。

谁知道《奴丑儿》
1个回答2024-02-23 06:52
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
南宋 辛弃疾 [名句]为赋新词强说愁
[原文]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析赏] 当我还是少年的时候,全不识什么是愁滋味,只是一味爱爬上高楼,喜欢爬上更高层次的楼;而且还和一般文人墨客一样,心中本无愁,却每为了作些新诗新新词而强说愁。原词是说少年时候的为赋新词强说愁,事实上是全不识什么叫做愁。后人却恒用“少年不识愁滋味”来表示少年时候的无忧无虑;也有用来感叹少年时候的年轻不懂事的。
“为赋新词强说愁”,则每被用来表示那种多愁善感,每爱把自己想成很寂寞,很爱强说愁的无端愁闷情绪。

丑奴儿•苦
儿时不知农村苦,吵着要去,坐车而去,蚊子蝎子不知趣。
而今一年且怀念,失兔无狗,物是人肥,却是无趣也是趣。
没有伴奏的歌曲怎么找伴奏?
1个回答2024-02-12 00:59

首先打开电脑上的酷狗音乐,

2.

在酷狗搜索栏里输入想找的音乐伴奏名称,例如输入“说好的幸福呢”这首歌的名字;点击“回车”,即可以找到很多关于歌曲的音乐,

3.

接着找到带有“原唱伴奏”字样的音乐即可,

丑奴儿创作时间
1个回答2024-02-12 12:34

此词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创作时间在公元1181年至1192年间。辛弃疾在带湖居住期间,常到博山游览,博山风景优美,他却无心赏玩。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巴赫无伴奏就是没有钢琴伴奏吗,为什么叫无伴奏
2个回答2022-05-12 13:10
是,无伴奏就是没有伴奏,别的作曲家也有
没有如果伴奏带没有伴唱
1个回答2024-02-20 06:38
自己去中国原创音乐基地的伴奏里搜吧,Mp3或者Wma的格式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