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金桥儿歌

平桥区的历史沿革
1个回答2024-05-15 09:44

平桥区(原信阳县),历史悠久。考古发现,新石器时期境内已有人类居住。平桥区的建制历史悠久。它的前身信阳县有2600多年历史。 西周,宣王将信阳地增封申伯,称南申国。
春秋,楚灭南申国,信阳属楚冥厄地。
秦置义阳乡,属南阳郡。秦朝时在此设立了义阳部。
汉初,境内北部属汝南郡安昌县(今平昌关),西部属南阳郡平氏县义阳乡,东南部属江夏郡鄳钟武两县。
魏从南阳郡中分置义阳郡(治所安昌城),领义阳县,后废。
晋初,境内复置义阳郡,领厥西、平氏、义阳三县。惠帝时,移义阳郡治于仁顺城(今信阳市),郡县治所始同城。
南北朝时,宋元嘉二十九年(452年),侨置司州,泰始中州治由汝南迁至信阳。
隋大业二年(606年),改中州为义州,后定名义阳郡。统5县:义阳、钟山、罗山、礼山、淮源。
唐申州义阳郡属淮南道。领3县:义阳、钟山、罗山。
五代仍称申州。
宋开宝九年(975年),改义阳郡为义阳军。属西北道。976年,宋太宗赵光义继位后,改“义”为“信”,至此信阳首次在历史上出现。
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因避太宗赵光义之讳,改义为信,称信阳军。领信阳、罗山2县。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军称府,次年改为信阳州,隶属汝宁府。均领信阳、罗山2县。
明洪武元年(1368年)置信阳州,废县,属河南行中书省。洪武十年(1377年)降为县。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复升为州,属汝宁府,领确山、罗山2县,后确山改属汝南府辖。
清朝仍沿明朝体制。
民国2年(1913年),废州置县(一等县),属豫南道。民国22年(1933年)2月属河南省第9督察区辖。
民国26年(1937年)8月~33年(1944年)春,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先后成立信南县、信罗边县、淮南县、信确县、信应随县、信随县人民政府,均属豫鄂边行政公署辖。
民国38年(1949年)4月1日信阳解放,成立信阳县人民民主政府,23日,县、市分治,属确山专区。6月25日改称信阳县人民政府。7月,改属信阳专员公署。7月21日,信阳市并入信阳县。
1950年元月,县、市复分治。
1960年8月15日,撤销信阳县,归并为信阳市。
1961年10月5日恢复信阳县,隶属信阳地区行署。
1998年7月24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关于同意河南省撤销信阳地区设信阳市的批复》,河南省九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决定撤销信阳县,设立平桥区。省人民政府于1998年7月29日下达《关于撤销信阳地区设立地级信阳市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这一建置,正式设立平桥区。区政府驻地仍设置在平桥镇。

路桥区的历史沿革
1个回答2024-03-21 15:49

先秦
先秦时,路桥地属瓯越。战国末,越为楚所并,乃属楚。秦始皇25年(公元前222年)于原吴越地置会稽郡,路桥亦在其中。汉初,先后有东海、东越等王国封立。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l10年),东越国除,徙民于江淮间,并其地于会稽郡鄞县,置回浦乡。西汉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以鄞县回浦乡置回浦县,县治回浦(今章安),属会稽郡,隶扬州。辖境大致相当于后世的台、温、处3府。是为台州建县之始。东汉建武(25年~36年)年间,回浦县改名章安县。此后五百余年,路桥一直隶属章安。
隋唐宋
隋开皇九年(589年),灭南朝陈,废郡,并临海郡各县(包括章安县)入临海县,隶处州。大业三年(607年),改州为郡,临海县属永嘉郡。唐初,析永嘉郡之临海县置台州,台州之名自此始。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析临海县南部置永宁县,路桥即属永宁县。唐武后天授元年(690年)九月,改永宁县为黄岩县,以县西黄岩山而得名。县治从章安徙至永宁山西北,县境包括今黄椒路三区和温岭市。五代时,路桥隶属吴越国之台州黄岩县。
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吴越国除,台州入宋版图,州、县如故,隶两浙路。
元明清
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置台州路,隶江浙行省浙东道。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黄岩县以民户达5万,升为黄岩州,仍隶台州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改台州路为台州府,隶浙江行省。洪武三年(1370年),复黄岩州为黄岩县。成化五年(1469年)十二月,析黄岩县南部方岩、太平、繁昌3乡置太平县,即今温岭市。清沿明制,黄岩县仍属台州府,隶浙江省宁绍台道。
中华民国
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州、厅制,各县直属省政府。民国三年(1914年),省下设道,黄岩县属会稽道。民国十六年(1927年)道废,各县直属省政府。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八月,浙江省政府设置临海行政督察区,置专员公署,后称第七行政督察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49年4月,成立黄乐县人民政府,下辖路桥镇。6月,成立黄岩县人民政府,属台州专区。1954年6月,台州专区撤销,黄岩县划属温州专区。1957年7月,复置台州专区,黄岩再属台州专区。1958年12月。台州专区再度撤销,黄岩县又划归温州专区。1962年4月恢复台州专区。1978年10月,改称台州地区。1980年7月,析黄岩县海门区及周围地区设立海门特区。1981年7月撤销海门特区,以其行政区域置椒江市。1989年10月撤销黄岩县,置黄岩市,路桥仍属黄岩市。
1994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台州撤地设市,黄岩、椒江撤市设区,路桥亦升级为县级区。

义桥镇的沿革
1个回答2024-03-24 21:36

乡以驻地自然村而名。1949年春属汶上县二区,1956年分属义桥乡、张吾乡。1958年与南站合并设立东风公社,同年底更名南站公社。1962年春析出设立义桥公社,1978年初公社驻地迁至义桥村东约1.5千米处。1984年改为义桥区,1986年改为义桥乡。1997年,面积派键60平方千桥羡腊米,人口4.5万人,辖义桥西、义桥中、义桥东、马庄西、马庄东、冯庄、唐庄、马庄北、马庄南、北辛庄、柳杭头、古路沟、沙庄、完村、东徐村、房村、柳村、孙汪、曹村、南李村、东张村、窦村、岗上、 沈营、驻驾圈、西孙吾、东王村、孔家楼、崔村西、崔村东、西芦庄、东芦庄、后张吾、东孙吾、徐学庄、前张吾、杨街、杨学庄、兴隆庄、白家店、刘学庄、周学庄42个敏滑行政村。2010年7月撤乡建镇。

高桥镇的沿革
1个回答2024-05-11 11:57

1949年后,先后设高桥区、高桥农村指导组、永红公社、高桥公社。1984年改为高桥区,下辖4个乡。1987年撤区并乡,分属詹店镇、高桥河乡。1996年,詹店镇面积85平方千米,人口3.5万人,辖吴家湾、阚家湾、董家湾、詹家湾、岳家岗、余家边、王德湾、夏有湾、詹店、何有湾、长丰、楼子石、汪家畈、耿家田、石头湾、祠堂岗、夕阳寨、庙嘴湾、二房湾、官木塘、龙王山、詹家堂、董家田、四岭铺、寨凹25个行政村,镇政府驻詹店;高桥河乡面积65平方千米,人口2.7万人,辖高楼、高仕轩、王刘秀、高桥河、邓家湾、六家边、曹门、栗林嘴、桥头边、河头畈、陈河、黄家田、大塘湾、陈家大湾、严家畈、张家田、杨子山、独山寨18个行政村,乡政府驻江家店。
1999年,撤销詹店镇、高桥河乡,合并设立高桥镇。2004年,人口5.8万人,面积150平方千米,辖曹门、六家边、程河、邓家垸、黄家田、河头畈、栗林咀、桥头边、王刘秀、高桥河、高仕轩、高楼、陈家大湾、严家畈、大塘湾、张家田、羊子山、独山寨、石头湾、祠堂岗、汪家畈、詹店、长丰、岳家岗、夏家湾、吴家大湾、余家边、何家湾、阚家湾、王德湾、詹家湾、楼子石、董家大湾、夕阳寨、官木塘、四岭铺、龙王山、詹家塘、庙咀湾、二黄湾、耿家田、董家田、寨洼43个行政村,镇政府驻高桥。

桥下镇的历史沿革
1个回答2024-03-12 22:29

桥下镇明清时期分属临江乡二十九都,仙桂乡三十都、三十一都,三十二都,清通乡四十五都、四十六都。民国时期属第五区(后称永临区)荆川乡、、梅六乡(后称望江乡,解放前夕归属荆川乡)、瓯渠乡、茶坑乡、前村乡、永平乡(后改徐岙乡),第十区(后称碧莲区)茗岙乡、昆阳乡;解放建政为桥下乡、梅岙乡、小京乡、瓯渠乡、荆源乡、六龙乡、徐岙乡、茗岙乡、四里乡、昆阳乡、郑山乡。1956年四里乡并入茗岙乡,郑山乡并入昆阳;1957年茗岙乡又分置四里乡;1958年改设永临人民公社桥下、梅岙、小京、瓯渠、荆源、六龙、徐岙管理区、碧莲人民公社茗岙、四里、昆阳管理区。1961年调整为桥下公社、梅岙公社(小京管理区并入)、瓯渠公社、荆源公社(划一部分归桥头公社)、六龙公社、徐岙公社,茗岙公社(茗岙、四里管理区改设)、昆阳公社。1984年改设桥下乡、梅岙乡、瓯渠乡、荆源乡、六龙乡、徐岙乡(属永临区)、茗岙乡、昆阳乡(属碧莲区)。1985年桥下乡建镇;1992年梅岙乡撤销并入桥下镇,瓯渠、六龙、荆源并为西溪乡。2011年5月,西溪乡、徐岙乡、昆阳乡、茗岙乡撤销并入桥下镇。
原桥下镇位于永嘉县西南部。面积79.5平方千米,人口3.66万人(2008年末)。辖桥下街、西岸街2个居民区,桥下、小坦岙、光华、西溪下、金兰、肖山、山联、连村、泰山、桥上、上埄、京岸、陈山、外湾、桃山、韩埠、胡山、八里、方岙垟、小京岙、岩下、垟湾、梅岙、埠头、麻坑、小京西岙、徐山、下斜、霞岙、中央山、上村、东山、塘坑、尤山、延寿寺、叶岙、六岙、浦石38个行政村,镇政府驻桥下村。1949年设桥下乡,辖桥下、京岸、八里、垟塆、韩埠、方岙垟、东村(连村)、山后等八个行政村。1956年4月份荆溪乡撤销,将所辖的西溪下、小旦岙两个行政村划归桥下镇;1960年7月新开洋水库移民迁入外湾,设立外湾行政村;1961年9月,小京乡撤销将所辖的小京岙、岩下、胡山、陈山、桃山、上埄等六个行政村划归桥下镇。1992年梅岙乡撤乡并镇将所辖的下村、西岙、埠头、上村、下斜、东山、六岙、浦石、延寿寺、叶岙、尤山、塘坑、中央山、霞岙、徐山、麻坑的等十六个行政村划归桥下镇。1997年,面积78平方千米,人口3.6万,辖桥下街、西岸街2个居委会和桥下、小旦岙、光华、西溪下、金兰、肖山、山联、连村、泰山、桥上、上埄、京岸、陈山、外湾、桃山、韩埠、胡山、八里、方岙垟、小京岙、岩下、垟湾、下村、埠头、麻坑、小京西岙、徐山、下斜、霞岙、中央山、上村、东山、塘坑、尤山、延寿寺、叶岙、六岙、浦石38个行政村。【邮编】3251**** 原西溪乡位于永嘉县西南部,西溪中上游两岸。面积83.7平方千米,人口3.94万人(2008年末)。辖吴宅、六龙、章一、下庄、罗徐、呈岙、朱坑垟、潘宅、坦头垟、龙头、下徐、龙口、墩头、山根、富垟、湖钟、周山平、济根、黄村、双联、上朱山、茶一、茶二、朱山、阮山、里村、黄山、陈岙、瓯渠、双进、前山、岭-、金园、娄川、垟观、向阳、徐山、瓯山38个行政村,乡政府驻吴宅村(现暂驻六龙村)。1992年由荆源、瓯渠、六龙3乡合并设西溪乡。1997年,面积86平方千米,人口3.7万,辖六龙、章一、下庄、罗徐、吴岙、朱坑垟、潘宅、吴宅、坦头垟、龙头、下徐、龙口、墩头、山根、富垟、湖庄、周山平、济根、老黄村、双联、上朱山、茶一、茶二、朱山、阮山、钟山、里村、黄山、陈家垟、瓯渠、双进、瓯山、前山、岭下、金园35个行政村。2011年撤乡并入桥下镇。【邮编】3251****
原徐岙乡位于永嘉县西南部。面积39.8平方千米,人口1.44万人(2008年末)。辖徐岙、塘上、朱硐坑、吴垟、黄麻垟、岭根了、朱坑、大荚岙、大平、金加了、宋岙、银坑、西尖、桐园、殿后、樟岙、杨塆、蒲家墩、黄川、廿四垄20个行政村,乡政府驻徐岙村。1949年为徐岙乡,1961年改建公社,1984年复设乡。1997年,面积41平方千米,人口1.4万,辖徐岙、塘上、朱硐坑、吴垟、黄麻垟、岭根、朱坑、大头岙、大平、金加了、宋岙、银场、西尖、桐园、外山坑、殿后、樟岙、杨湾、蒲瓜墩、黄川20个行政村。2011年撤乡并入桥下镇。【邮编】3251****原昆阳乡位于永嘉县西南部。面积31.5平方千米,人口1.87万人(2008年末)。辖东村、西村、南村、吊坑、梅坑、茶场、郑山、双坑、下陇、里斜、外砻、底砻、塘下砻、邵山、赤岭、双垄、吴山、昆岭、楼山、金仓、前山头20个行政村,乡政府驻东村村。1949年为昆阳乡,1956年郑山乡并入,1961年改昆阳公社,1984年复设昆阳乡。1997年,面积25平方千米,人口1.8万,辖东村、西村、南村、吊坑、梅坑、茶场、郑山、双坑、下陇、里斜、外砻、底砻、塘下砻、邵山、办岭、双垄、吴山、昆岭、楼川、金仓20个行政村。2011年撤乡并入桥下镇。【邮编】3251****
原茗岙乡位于永嘉县西部。面积42.1平方千米,人口1.64万人(2008年末)。辖茗后、茗下、茗上、中村、坐凳、胜山、章当、下石坑、石田坑、光塘垟、剩庄、章岙、龙外、徐宅、马界山、外涂、乾口、底岙、麻岙、岩山、南山、平川22个行政村,乡政府驻茗下村。1949年为茗岙乡,1961年改公社,1984年复设乡。1997年,面积41平方千米,人口1.6万,辖茗岙、茗下、茗上、中村、坐凳、胜山、章当、下石坑、石田坑、光塘垟、剩庄、章岙、龙外、徐宅、马界山、外徐、乾口、底岙、麻岙、岩山、南山、平川22个行政村。2011年撤乡并入桥下镇。【邮编】3251****

头桥镇的历史沿革
1个回答2024-03-13 11:27

1956年撤区并乡,区公所改为乡政府。
1958年改名为人民公社。
1983年撤社建乡,以后升为建制镇。
2003年,头桥镇与红桥镇合并成立新头桥镇。

桥头镇的历史沿革
1个回答2024-04-16 04:12

桥头镇位于浙江省永嘉县西南部,瓯江中下游北岸,金丽温高速公路和49省道自西向东横穿镇境,为永嘉的西大门。境内南有瓯江,菇溪自北向南贯穿全境,溪两边为谷地。南与温州市鹿城区隔江相望,西连青田县,东与北面与桥下镇相接壤。桥头旧称菇溪桥头,据《永嘉县地名志》载:往昔,村首溪上架有一座教雅致的古老石桥,连通桥东西两头,统称桥头。镇以村名,故名桥头镇。辖区总总面积为90.60平方公里,镇政府驻桥西村。
桥头镇明清时分属临江乡二十八都、二十九都,民国时期属第五区(后改称永临区)桥头乡、梨村乡、林福乡;解放前夕属菇浦乡,白云乡、朱涂乡;解放建政为桥头乡、坦头乡、白云乡、梨村乡、朱涂乡、林福乡;1956年坦头乡并入桥头乡,梨村乡并入白云乡,林福乡并入朱涂锋禅巧乡;1957年桥头乡改设桥头镇;1958年改设桥头、白云、朱涂管理区,隶属永临人民公社;1961年设立桥头公社、白云公社、朱涂公社;1981年,桥头重新设镇;1984年白云公社、朱涂公社改设乡;1992年5月,白银键云、朱涂并入桥头镇。
桥头镇下辖2个居民区即桥东、万象;57个行政村:桥西、桥头、桥一、埄头、潘罗、龙头、詹岙、新华、溪心、黄堡、底新、将山、前下、井大、溪西、外新、下近、金窑、殿前、街头、宋坑、窑底、坦头、店埠、谷联、梨村:凤山、夏园、董岙、外岙、荷塘、沈埄、黄坦、龙根、 头、大沸下、东行、前庄、金村:前堡、石埠头、连岙、朱涂、白沙、外垟头、闹水坑、石马岙、壬田、外岙儿、林福、林下、四角石、胜丰、洛溪、白垟、桃湾、白下。
桥头镇工业以纽扣、拉链为主导产业,有“中国拉链之乡”、“中国纽扣之都”之称。境内历史古迹有街头村的仙人塔,石马岙村的戴溪墓,詹岙村的詹氏祠堂,洛溪村的叶德修墓袭陆,坦头村的明代民居很是古朴,但上世纪90年代毁于大火。

桥头镇的历史沿革
1个回答2024-04-26 15:13

建制于明洪武二年(1369)。镇内原有潭坑墟,由于税捐重,桥头乡绅赵汝老召开东坑、坪山、石角、土头陈、鸭麻围、高车坝、赵屋、上塘、丘屋、宁屋等“六甲会议”,在今桥头镇建“六甲祠”作墟场,凡赴墟者皆免费供应半斤油。后来赴墟的人越来越众,在小溪上建了一座石桥,因墟场正在石桥的东头,桥头镇因此得名,潭坑老街也随之自然消失。属英德县象属岩贵、甘棠都溪头、板莆图。清光绪十二月(1886)属英德县总局溪头、板甫、潭坑、五石分局。民国期间英德县第三区溪板、新兴乡。1949年10月至于1951年9月属县第三区。1951年9月至1956年6月属英德县第十三区。1957年11月属英东工作委员会。1958年9月划翁源县,称翁江人民公社。1959年11月划归英德县,称桥头人民公社。1983年7月改称区。1987年7月改称区。1987年4月改称镇。

吴门桥的历史沿革
1个回答2024-05-08 21:06

据《吴县志》记载,吴门桥始建于南宋。北宋年间,宋元丰七年(1084年)郡人石氏为结束盘门摆渡的历史,出

资兴建,修建了“新桥”,“新桥”是由北岸两座相接的木桥加南岸的石桥组成,当时又称“三桥”,这就是吴门桥的前身。于北宋末年毁于战火。南宋年间,将“三桥”改建成三孔石孔桥,绍定中重建,改今名。明正统间苏州知府况钟再建,1498年(弘治十一年念谨)水利郎中傅潮修,1646年(清顺治三年)、1734年(雍正十二年)重修为单孔石桥,1872年(同治十一年)江苏省水利工程总局仔腔基重建。保存至今,1989年,圆盯部分拱券石被船只撞落,修补时发现各拱券石之间用定胜形榫卯拼接,以增加牢度,避免移位。

仙人桥镇的历史沿革
1个回答2024-06-02 19:42

由驻地仙人桥而得名,1910年屯西有一棵长满青苔的风倒横倒在汤河上,人们过河在上边走,行走十……1956年设大营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改乡,1984年建仙人桥镇。1996年,面积128平方千米,人口1.3万人,镇政府驻仙人桥,辖大营、仙人桥、河北、温泉、汤河、黄家崴、庙岭、大青川8个行政村和以序数命名的仙人桥街道4个居委会、温泉街道2个居委会、大安街道4个居委会。2001年,撤销温泉镇,并入仙人桥镇。2005年,撤销西岗乡,并入仙人桥镇。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