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解释

论诗的解释
1个回答2024-02-07 07:02
论诗
赵翼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注释】:
1.论诗:论诗:评论诗歌。本题诗共五首,这里选第的是第二首。
2.李杜:指李白、杜甫。
3.江山:大地,引申为社会。
4.代有:每个时代都有。
5.才人:有才能的人,这里指杰出的诗人。
6.出:产生。
7.领:占领,这里是有影响的意思。
8.风骚:指《诗经》中的“国风”和屈原的《离骚》。后来把关于诗文写作的事叫“风骚”。这里指在文学上有成就的“才人”的崇高地位和深远影响。
【作者简介】:
赵翼(1727~1814)清代诗人、史学家。字云崧,一字耘崧,号瓯北,阳湖(今江苏常州)人。乾隆二十六年(1761)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曾任镇安、广州知府,官至贵西兵备道。乾隆三十八年辞官家居,曾一度主讲扬州安定书院。 赵翼诗与袁枚、蒋士铨齐名,合称“乾隆三大家”
出自《论语》的成语及解释
1个回答2024-01-22 23:43

学而不厌

【拼 音】:xué ér bù yàn    

【解 释】:学习总感到不满足.形容好学.厌:满足.    

【出 处】:《论语·述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诲人不倦

【拼 音】:huì rén bù juàn    

【解 释】:诲:教导;诱导;倦:厌烦.指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    

【出 处】:《论语·述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不耻下问

【拼 音】:bù chǐ xià wèn    

【解 释】:不耻:不以为耻辱;下问:降低身份请教别人.不以向比自己学识差或地位低的人去请教为可耻.形容虚心求教.    

【出 处】:《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八则里的成语以及解释
1个回答2024-02-29 15:50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学而》)

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这是讲个人修养e68a847a6431****3533****问题。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3、子曰:“学而不思则闰;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孔于说:“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这段说的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5、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爱好学刁,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这里借回答于贡的问话,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这一则是孔子的自述,讲的是学习态度和方法。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不断积累知识。“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诲人不倦”,讲的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导学生。孔于一生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他说:“对我来说,有什么呀?”表现了孔子的自信。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

8、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孔子说:“(对待任何事业和学问)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这段主要讲学习的三个层次,只有以之为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
求“推论”的解释
1个回答2024-02-18 07:50
基本解释

[释义]
(动)用语言的形式进行推理。
[构成]
动宾式:推|论
[例句]
这个推论有三个。(作主语)推论一下。(作谓语)

近义词

推广、引申

英文翻译

1.ratiocination; sequitur; inference; triangulation; extrapolation; deduction; corollary

详细解释

◎ 推论 tuīlùn
[infer] 推详论述
予为之往复推论,始得豁然。——清· 刘献廷《广阳杂记》
◎ 推论 tuīlùn
[inference;deduction;corollary] 用语言形式表达出来的推理
从自然规律而来的人类法律的合理的推论
(1).推详论述。《孔子家语·致思》:“ 赐 著縞衣白冠,陈説其间,推论利害。”《三国志·魏志·王肃传》“歷注经传,颇传於世。”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帝每与 夏 推论书传,未尝不终日也。” 宋 秦观 《上吕晦叔书》:“某狂妄,尝以此説推论歷世豪杰之士,又以默观当今之时。”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四:“予为之往復推论,始得豁然。”
(2).逻辑学名词。用语言形式表达出来的推理。 鲁迅 《集外集拾遗·文艺的大众化》:“倘若说,作品愈高,知音愈少。那么推论起来,谁也不懂的东西,就是世界上的绝作了。”

儿童本位论名词解释
1个回答2024-04-28 04:21
“儿童本位论”:不仅为教育界人士所关心、重视,也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其积极意义是十分明显的。然而遗憾的是,在很长一段时期里,我国儿童文学界对杜威的‘儿童本位论,始终缺乏—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往往主观行事,以偏概全。
论语中关于礼仪的句子和解释,一定要是论语中的,大学也可以
1个回答2024-01-20 12:06
说明一点:《论语》里的“礼”并不仅仅是礼仪.


【原文】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
  有子说:“礼的功用,是为了让人们相处和顺、社会和谐.上古圣王之道也就美在这和顺之上,不论大小事情都都是为了人们生活的更和谐.但是也会有行不通的时候,如果一味的为了和谐而和谐,无原则的调和,而不用礼来为之作适当的限制,就行不通了.”
【原文】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译文】
  林放问礼的根本是什么,孔子说:“你问的问题很大啊,很有意义!一般的礼仪,与期奢侈,不如节俭些;丧葬仪式,与其办的周全、尽善尽美,不如心里真诚悲痛.”


【原文】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译文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原文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译文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他都忍心去做,还有什么事情不可狠心做出来呢?” 还有很多,不一一列举了.
争论的意思解释
1个回答2024-02-23 00:10

争论的意思解释如下:

拼音: zhēng lùn

近义词: 争辩、辩论

繁体: 争论

(动)各执己见,互相辩论。[近]争执|争吵。

【争论】 是什么意思(来源:辞典修订版)

争相辩论,不肯退让。《初刻拍案惊奇.卷一四》:「因耕自己田地,侵犯了邻人墓道,邻人与他争论。」《文明小史.第二零回》:「魏榜贤还要同他争论,倒是贾子猷瞧着,恐怕被人家听见不雅,劝他们不要闹了,他二人方才住嘴。」计较。

《儒林外史.第二八回》:「这个何必计较?三位老爷来住,请也请不至,随便见惠些须香资,僧人那里好争论?」

【争论】 是什么意思(来源:辞典简编版)

纷争辩论,各不退让。
【造句】双方已经就此议题多方争论,仍然无法达成协议。

我们常常觉得争论不是一件好事,甚至厌恶争论,拒绝争论,这大半是基于自己的感受。因为争论有时会让我们觉得心里不舒服。而实质上是源自不被重视,不被接纳,不被认同的挫败感。

我是一个常常跟别人争论的人——俗称好强。争论在我看来,也是一种沟通的方式。有时候打破表面的平和,沟通才可能真正生效。当双方之间有隔膜,有误解的时候,一方很真诚地想要消除隔膜,积极地去向对方辩解。另一方,则敷衍了事,甚至保持沉默。

的确,这样会保持一种看起来的和谐,甚至保持沉默的一方,看起来非常包容大气,那么二者之间,也将永远失去真正了解彼此,建立亲密的可能。我们拒绝了争论,有时候恰恰是拒绝了真诚。

罔的论语解释
1个回答2024-02-24 03:35

迷惑。失意。通“惘”

文学概论的名词解释: 话语
1个回答2022-10-30 08:30
简言之,就是语言!
论语十二章中的成语及解释
1个回答2024-03-05 16:53
成语:不亦乐乎、三十而立、从心所欲、温故知新、疏食饮水、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舍昼夜、逝者如夫、匹夫不可夺志
解释: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吗?人们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不是一个有品德高尚的人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都会反省我自己,替别人做事,我尽力了吗?与朋友交往有没有忠诚?老师传授我的知识,我都温习了吗?”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立足于社会,四十掌握了知识而不致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明辨是非真假,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又不超出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只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会茫然无所知,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产生疑惑。”
6、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 改之。”
孔子说:“三人同行,其中一定有可做我老师的。选择他们的 优点加以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自己就可以改正。”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在河边说:“流失的时光就像这个流水!日夜不停留。”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说:“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已记得牢固,就与切身有关的问题提出疑问并且去思考,仁就在其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