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 夜梦

苏轼《中秋夜》
1个回答2023-08-05 18:06
阳关曲 中秋月
作者:【苏轼】 年代:【宋】 体裁:【七绝】 类别:【未知】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注释](1)银汉:即银河。玉盘:指月亮。

[译文]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满了寒气,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月儿转到了天空,就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
--------------------------
这首小词 ,题为“中秋月 ”,自然是写“人月圆”的喜悦;调寄《阳关曲 》,则又涉及别情。记述的是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苏轼为什么半夜起来一定要
1个回答2024-03-02 03:57
苏轼的《石钟山记》一文中提到自己亲自探访石钟山命名的原因时说丛乎瞎,“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经过一番惊心动魄的探寻,得出了石钟山命名的原因。
鄱阳湖每天各有两次潮汐,早晚各一次。若大白天去,正好是潮退之后,水位降渗空低,自然就没有了风浪与山石相互搏击而产生的声音了;苏轼晚上去,正好赶上涨潮时间,水位升高,风浪甚大,于是就听到了噌吰和窾坎镗鞳相互应和的声音。
苏轼晚上去,正好有涨潮,潮汐是地球人都知道的事情,受月球的引力较大。鄱阳湖在下午五六点左右就开始涨潮,苏轼说“莫夜月明”是有道理的。苏轼去石钟山的时间是农历六月,顷漏也正是长江水位较高是时期,他能够听到水石相搏的音乐,的确是走对了时间。
根据苏轼传和记承天寺夜游看出苏轼是个怎样的人
1个回答2023-01-20 04:57
清闲、不问世事的人
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夜游的原因是什么
1个回答2023-03-05 01:10
思乡,寻访友人
苏轼有首词叫月夜泛舟吗
1个回答2023-05-17 00:03
应该是《赤壁赋》吧
记承天寺夜游作者苏轼
1个回答2023-06-06 16:20
你想问什么?
《何夜无月》苏轼
1个回答2022-06-08 15:43
出自《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夜晚 ,我解开衣服,想要睡觉,月光映入室内,我高兴地起来走动。我想到没有可以和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到了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来到庭院中散步。月光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一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苏轼的《月夜泛舟》
1个回答2023-01-14 13:22
应该是《前赤壁》
  月夜泛舟于赤壁之上
  原文:
  壬戍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
  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
  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
  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
  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
  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
  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
  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
  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
  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
  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
  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
  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籍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简述苏轼生平 苏轼的故事有哪些
1个回答2024-02-24 05:49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苏轼的《琴诗》中,苏轼所思考的问题是什么?
1个回答2022-10-07 03:31
琴声从哪里来的?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