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共情一般沟通方法

形容两个人没有共同语言无法沟通的成语?
1个回答2024-02-25 05:10

“鸡同鸭讲”字面意思为鸡和鸭讲话,语言不通,形容两个人并非共同语言,无法沟通。貌合神离貌:外表;合:一致;神:内心。形容表面看上去关系很亲密,实际上内心却不一致,各有各的打算和想法。“合”不能写作“和”。

在与孩子沟通时,如何做到共情
1个回答2024-03-19 21:50

坦然面对沟通难的困境 现在的孩子是伴着“声光电”诞生并成长的,与他们家长年幼时候的接收系统完全不一样。如果家长还只用嗓子单声道地告诉自己的孩子应该怎么做,他们就会感觉特别枯燥没意思

在与孩子沟通时,如何做到共情
1个回答2024-03-08 00:42
坦然面对沟通难的困境 现在的孩子是伴着“声光电”诞生并成长的,与他们家长年幼时候的接收系统完全不一样。如果家长还只用嗓子单声道地告诉自己的孩子应该怎么做,他们就会感觉特别枯燥没意思
一般沟通和商务沟通的区别是什么?
1个回答2023-04-10 23:56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
商务沟通是指商务活动中的交流,洽谈过程。其效果要看个人综合素质、经验、(其中驾驭语言能力,应变能力、亲和力、诚信度、影响力等等太多了)公司实力等诸多因素。
这个应该区别很明显啊!普通沟通比较个体、随意、多变、以维护关系为导向,同时也是面对面的或口传方式。而商务沟通要服从组织目标,相对稳定性,以达成共识为导向,可以多种方式共存。
家长与孩子共情沟通技巧和方法?
1个回答2024-01-20 11:27

1.学会换位思考

站在孩子的角度为孩子的行为寻找合理性,最大限度地理解孩子。确切说,这不是方法,而是愿意不愿意的问题。

2.学会倾听

我们要倾听的,不仅指听取孩子口语表达的内容,还包括观察孩子非语言的行为,如动作、表情、声音语音语调。进行倾听时,要有适当的言语和肢体反应,表示听了并且听懂了,比如点头、微笑、应答等。

3.表达尊重

尊重仍然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育儿态度。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及能力而不是凭自己的感情用事;要接纳孩子的信念和所做出的选择或决定,而不是评论或试图替其做决定;要从更善意、更正向的方向去理解孩子的观点及行为,而不是简单采取排斥的态度;要以尊重并且平和的态度表达自己与孩子不同的观点。

4.少问为什么

当孩子表达他的想法或者感受时,父母要多去接纳孩子的感受,而不是总是问“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会那样”。对于小孩子来说,他的感受只是感受,只是情绪的正常反应,未必能答不上来为什么。在情绪还未被疏导之前,你所问的为什么,只会给孩子带去压力。相反,给了孩子共情后,一般孩子会主动开口跟你说点什么。

5.积极回应而未必是事事认同

共情的主要目的是能感受和了解孩子的想法,尤其要让孩子知道父母了解他,愿意认真倾听他,而不是事事都要赞同、满足孩子的所有想法,得要有规矩。所以,表达共情与坚持规则并不矛盾,只是一个执行先后顺序的问题。先共情,再遵循规则,解决问题。

6.细致表达自己的回应和态度

不要空洞地说“我理解你”、“我知道你的感受”,而要将问题细化,告诉孩子你知道他“今天打针没有哭,很勇敢”、他“被同学欺负一定觉得很委屈”等。

7.静静地陪着孩子也是共情

当人们遇到了不开心的事情时,往往不想说话,也不愿意听别人在身边喋喋不休。这时,父母可以安静地陪在孩子身边,什么也不说。例如,当妈妈看到女儿泪眼婆娑地从学校里回来时,也许她不想马上讲述在学校里的遭遇。妈妈可以走过去拥抱她,陪她静静地坐一会儿。父母的陪伴就是给孩子的最大支持。

8.反应不要过于强烈,也不要过于冷淡

孩子向父母描述一些事情或感受时,父母的回应要有度,既不能反应过度,给孩子带来较大压力和心理负担,也不能过于轻描淡写,似乎那是一件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事情。

家长与孩子共情沟通技巧和方法?
1个回答2024-01-22 19:47

1.学会换位思考

站在孩子的角度为孩子的行为寻找合理性,最大限度地理解孩子。确切说,这不是方法,而是愿意不愿意的问题。

2.学会倾听

我们要倾听的,不仅指听取孩子口语表达的内容,还包括观察孩子非语言的行为,如动作、表情、声音语音语调。进行倾听时,要有适当的言语和肢体反应,表示听了并且听懂了,比如点头、微笑、应答等。

3.表达尊重

尊重仍然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育儿态度。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及能力而不是凭自己的感情用事;要接纳孩子的信念和所做出的选择或决定,而不是评论或试图替其做决定;要从更善意、更正向的方向去理解孩子的观点及行为,而不是简单采取排斥的态度;要以尊重并且平和的态度表达自己与孩子不同的观点。

4.少问为什么

当孩子表达他的想法或者感受时,父母要多去接纳孩子的感受,而不是总是问“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会那样”。对于小孩子来说,他的感受只是感受,只是情绪的正常反应,未必能答不上来为什么。在情绪还未被疏导之前,你所问的为什么,只会给孩子带去压力。相反,给了孩子共情后,一般孩子会主动开口跟你说点什么。

5.积极回应而未必是事事认同

共情的主要目的是能感受和了解孩子的想法,尤其要让孩子知道父母了解他,愿意认真倾听他,而不是事事都要赞同、满足孩子的所有想法,得要有规矩。所以,表达共情与坚持规则并不矛盾,只是一个执行先后顺序的问题。先共情,再遵循规则,解决问题。

6.细致表达自己的回应和态度

不要空洞地说“我理解你”、“我知道你的感受”,而要将问题细化,告诉孩子你知道他“今天打针没有哭,很勇敢”、他“被同学欺负一定觉得很委屈”等。

7.静静地陪着孩子也是共情

当人们遇到了不开心的事情时,往往不想说话,也不愿意听别人在身边喋喋不休。这时,父母可以安静地陪在孩子身边,什么也不说。例如,当妈妈看到女儿泪眼婆娑地从学校里回来时,也许她不想马上讲述在学校里的遭遇。妈妈可以走过去拥抱她,陪她静静地坐一会儿。父母的陪伴就是给孩子的最大支持。

8.反应不要过于强烈,也不要过于冷淡

孩子向父母描述一些事情或感受时,父母的回应要有度,既不能反应过度,给孩子带来较大压力和心理负担,也不能过于轻描淡写,似乎那是一件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事情。

共情能力在人际沟通中的作用
1个回答2024-02-19 18:55

共情能力在人际沟通中的作用:共情能力强会极大的加深社会交往中的相互理解机制,从而起到稳定社会的作用。

共情能力也称移情能力,是指人能设身置地的体验他人处境,从而达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人际关系,特别是亲密关系,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理想化——两极化——整合。

第一阶段:理想化,这个阶段把对方看的比较完美,这时的爱靠想象维持,爱上的是想象中的那个人,那个图像,不是真人。这时的想象可以满足我们的语言,想象对方拥有我们拥有的一切,会让我们很舒服。情感关系中,就像是暗恋,或者看偶像剧中男主(女主)的样子,看着、想着就很甜蜜。在和一个人关系的开始,一定会经历“理想化”这个阶段。

第二阶段:两极化,“理想化”的程度越高,就越容易幻灭。随着交往的越多,越深入,会发现这个人不是我们理想中的样子,还有不少缺点。我们会对Ta失望,这个阶段会让两个人产生剧烈冲突,很多关系也是卡在这个阶段。例如情感关系中,两个人交往约会、同居,但是关系越近,矛盾越多,然后分手。

第三阶段:整合,这个阶段是我们都希望能够达到、羡慕的阶段。这个阶段双方能够坦诚交流,能够彼此尊重,共同成长。情感关系中,就像我们很羡慕那些琴瑟和鸣,白头到老的夫妻。关系得到缓和、和解,可以算达到了“整合”阶段。

离婚率很高,还有闪婚闪离的情况,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理想化”阶段的时候,还没到“两极化”就领了结婚证,结果发现自己喜欢的人,不是自己想象中的人。

当我们遇到人际冲突的时候,意识到我们是对对方“理想化”是心中“期望的模样”,冲突就不那么容易发生了。当我们用共情的能力,能现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对方也会被影响,学习到这种方式,站在你的角度看问题。就可以让我们与他人的人际关系,达到我们羡慕,期望的“整合”状态。

幼儿园的家园共育如何与家长沟通
1个回答2024-03-02 02:03
1.来离幼儿园接送时的沟通

家长来离幼儿园接送孩子,与教师的接触较多,但时间比较短。因此,这时与家长的沟通以了解幼儿在家情况,以及向家长大致介绍幼儿在幼儿园情况为主,不宜与家长进行长谈。

2.把家长约来幼儿园时的沟通

这种沟通情境,一般发生在个别幼儿出现某些不良情况之后,如孩子在幼儿园犯某些小错误(打人、咬人、弄坏别人东西等)。这时,教师要选择一个相对隐蔽的场所(如办公室),避开其他孩子。最好,牵涉到两个孩子的,还要把双方家长分开交流,等大家都心平气和之后再商量处理方法。

3.到幼儿家中进行家访时的沟通

这种情况下的沟通相对较为轻松,而且沟通的内容也可以更丰富一些,涉及的面可以更广一些,与家长探讨的问题也要有一定深度。可以更多地与家长讨论他的孩子,以及一些相关的育儿知识和经验等。

四 总结

总之,教师要意识到,想要与家长之间有一个良好的沟通,一定要考虑到沟通的各种要素,如对象、内容、地点的不同,那么沟通的方式方法也要不同。而且,为了达到更好地沟通效果,教师还应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能做到随机应变。多以自身的实际经验与家长沟通,不可以对自己不清楚的观点,过多地进行阐述,以免产生错误的引导。
共情式沟通
1个回答2023-12-04 14:10
(一)

训练共情式沟通的三个步骤:反思、描述、承认。

反思:是否带入了评判性的主观意识,是否带入了自己的认知意识。

描述:把对方的现实感受,描述出来。

承认:认可对方的当前感受。

(二)

共情式沟通,可以用在与任何人的沟通上。共情式沟通,也是真诚的沟通方式。

为了让家的氛围更温馨,为了培养孩子的自我负责意识,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好更柔软,开始训练共情式沟通。

学习资料来自李松蔚老师的《培养自我负责的孩子》。

(三)

萌哒被碰到或磕到,她会马上叫道:“妈妈,被碰痛了。”

听到她的叫声,马上回应她:“喔,被碰到了啊,碰疼了吧?被什么碰到的啊?”

本来开始哭的萌哒,听到这些,止住哭,指着桌子说:“被这里碰的。”

“把我萌哒弄疼了,它也很疼吧。帮它摸摸,萌哒也就不疼了。”边说边摸摸桌子角,萌哒也跟着摸桌子角。

不一会,被碰疼的事也就忘了。

这应该算是共情了吧。反正效果不错。

今天中午萌哒在爬奶奶家的楼梯时,被墙壁撞了一次,用同样的方式哄好。第二次爬楼梯时,提示她注意撞着,她很小心地绕过这个雷区。棒的。

(三)

小天周五出门,跟着余老师去临海读书。今天晚上7点到家。

听说作业还有很多没做,心里腾起一股火。想到共情式沟通,想着要把他培养成一个自我负责的孩子。心中的火被强压下来。

提醒他自己安排好。

应他的要求,他写作业,我在边上临摹毛笔字。

写了数学口算,写了英语抄写本。8点钟,程序课开始了,欢快地去上程序课。

他上课的间隙,我看一会李松蔚老师的课程,把今日的简述任务完成。

9点15,妙小程结束。他主动坐回书桌旁接着写英语作业。

用一颗柔软的有耐性的心,仔细观察孩子,孩子天生而来的优点闪闪发光。
一般沟通存在哪些问题
1个回答2022-12-08 14:06
沟通存在两个人在
交流的过程中
不能从同一个平面上想问题
再有就是理解的不一致了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