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传统文化

统一场论的大统一理论
1个回答2023-06-17 16:50

关于强作用,现已有一种成功的理论,即量子色动力学。它是个不破缺的SU(3)规范理论。因此,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很自然地在电弱统一规范理论取得成功的基础上开始了新的探索,目标是把强作用乃至引力作用通过规范原理和电弱作用相统一。   所谓大统一理论,就是试图依照电弱统一理论的同样观念和方法(即规范场加自发对称性破缺)来实现强、电磁和弱三种相互作用的统一,不过要将规范群推广为包含子群SU(3)×SU(2)×U(1)的一个更大的单纯群[如SU(5)、SO(10)或E(7)等]而已。按照这种理论,各种相互作用的强度是随能量而变化的。能量增加时强作用逐渐变弱,而电弱作用则变强。能量达到大约1024电子伏时,三种作用强度变成相等而统一为一种规范作用(由该单纯群作为规范群)。大统一规范理论有一个惊人的预言,即质子是不稳定的,它会衰变为别的粒子,其寿命估计为1031±2年。不过这个预言还没有在实验上得到证实。   此外,还有人尝试把超对称性(玻色子-费米子对称性)引入大统一理论,企图解决大统一理论本身的一些问题(如规范等级问题)。不过超对称性带来的问题似乎比解决的问题更多。更有人讨论超统一(又叫作扩充超引力)理论,试图用超对称性同时把引力和其余三种相互作用在1028电子伏的能量下实现统一。最近,为了寻找新的途径又重新对卡鲁查的高维空间统一场论发生了兴趣。开始认真地考虑四维之外的其他维度的物理效应。还有人尝试把超对称性和高维空间结合起来等。所有这些把4种相互作用全统一起来的理论尝试现在都很不成熟,未能给出现实的统一方案。而且,这样的能量下引力的量子效应已开始变得重要,迄今还没有令人满意的量子化的引力理论。可见,距离真正实现爱因斯坦的宏大设想还相当远。   总之,各种不同层次的统一规范场论,包括电弱统一和大统一规范场论,已经而且仍将是理论物理的中心课题之一。 建立统一场论的理想将继续鼓舞人们不断深入地顽强探索自然的奥秘。

传统文化分论点
1个回答2024-02-19 22:37
中国5000年的辉煌历史和文化源头在夏商周,这是中国文化的前轴心时代,是中华文化的根脉。中国史学界一直坚持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夏商周三代是中华文明的母源与主体,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内容。人类文化史上,有亚非欧五大文化中心,即非洲东北部尼罗河下游的古埃及地区,西亚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南亚印度河流域的南亚次大陆地区,中国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和欧洲爱琴海的克里特岛。唯一有史料可查,绵延5000年不断的只有中原文化。

华夏历史文化一向主张创新,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要求君子“与时偕行”,每天都要进步,达到一个新的境界。《诗经》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周是继承商而来,虽是旧邦,使命是新的。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也可以说是旧邦,但有新命,新命就是现代化。商周时期的人为了让子孙牢记使命,不断创新,把这些话刻在器物上,甚至要求他们做到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作新民,不要保守,要创新,要进步。早在周朝人们就认识到创新有利于发展,不创新就会落后,落后就没有生命力。河南提出创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重心是传承和创新。传承和创新是中原区域文化发展的关键所在。任何一种文化,都必须是在传承与创新中发展壮大并得以提升的。

要想认识、了解和传承华夏历史文化,就必须对华夏历史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分辨其精华和糟泊,取其精华为今所用。所谓创新,就是要适应时代的需要,实现华夏历史文化的现代性、创造性转化,融入现代精神、科学精神、市场精神、法治精神、竞争精神、公平精神等新理念,赋予其新的内涵与活力,让华夏历史文化转化为推动当代社会发展的物质和精神动力,为中原崛起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

2. 传统文化所彰显的魅力屡屡让世人惊叹,加之传统文化的稀缺性,国学经典教育越来越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世界几大古文明只有中国文明一以贯之,延续至今,没有断裂,中华文明的消化力与顺应力之强由此可见一斑。尽管众多专家学者与国学爱好者也都组织过各种活动,试图让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发扬光大,但影响甚微。一方面是由于规模不够,另一方面传统文化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影响,必须分阶段施行,由有影响力的“国学信徒”去影响更广泛的人群。

“国学启蒙教育师资班”项目负责人之一的李广斌教授谈在接受采访时就谈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否承载“师道”,是否具有师德师品和能力,直接决定着文化推进的效果。就国学教育的推进来说,首先要让我们的老师了解国学经典,领悟到国学经典的精髓,才能带动国学经典教育走进校园、走进课堂。现在全国各地大量的幼儿园和小学开始重视国学特色,但是真正懂国学,能够教好国学的老师却不多,出现了大面积的“教师荒”,这是国学教育推进的障碍。
系统论:人与自然的关系
1个回答2022-08-07 11:35
好大的问题!
什么是系统论?
1个回答2022-05-20 13:38
系统可以定义为相互作用着的若干要素的结合。研究组织运用系统思想的学科就是系统论.应用于管理工作范畴.
尽管学者们对系统论有这样那样的定义,具体说法有这样那样的差异。但其中有三项是普遍的、本质的东西:其一是系统的整体性;其二是系统由着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的要素所组成;其三是系统受环境影响和干扰,和环境相互发生作用。
什么是系统论?
4个回答2022-09-23 09:21
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学问,它研究各种系统的共同特征,用数学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寻求并确立适用于一切系统的原理、原则和数学模型,是具有逻辑和数学性质的一门新兴的科学。

系统论核心思想是寻找建立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
系统论指的是什么
1个回答2022-10-23 02:49
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学问,它研究各种系统的共同特征,用数学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寻求并确立适用于一切系统的原理、原则和数学模型,是具有逻辑和数学性质的一门科学。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俗称老三论。
系统论指的是什么
1个回答2023-08-19 09:35
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学问,它研究各种系统的共同特征,用数学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寻求并确立适用于一切系统的原理、原则和数学模型,是具有逻辑和数学性质的一门科学。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俗称老三论。
阴阳五行的理论系统
1个回答2024-02-24 01:35

阴阳学说早在夏朝就已形成,它认为阴阳两种相反对的气是天地万物泉源。阴阳相合,万物生长,在天形成风、云、雷、雨各种自然气象,在地形成河海、山川等大地形体,在方位则是东、西南、北四方,在气候则为春、夏、秋、冬四季。
任何事情都可以一分为二,这就是阴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阴阳是古人对宇宙万物两种相反相成的性质的一种抽象,是宇宙的对立统一,也是思维法则的哲学范畴。中国贤哲拈出阴阳二字,来表示万物两两对应、相反相成的对立统一,即《老子》所谓万物负阴而抱阳、《易传》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易经》便是讲阴阳变化的数理和哲理。
阴阳学说是我国古代择吉术中的重要理论。关于阴阳观念的产生,有人认为最早是在夏朝就已形成,因为《易经》八卦中阴爻和阳爻出现在夏朝的占书《连山》中。
阴阳可以互相转化,同时二者又是相互依存的。就是说,阴与阳的每一个侧面都以另一个侧面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没有阴,阳就不能存在;没有阳,阴也不能存在。正如没有乾,就没有坤,没有天,也就没有地一样。阴阳互相依存,互相为用。
阴阳依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一动态过程伴随事物终身,决定事物发展的进程。 五行学说也是我国古代人民创造的一种哲学思想。它以日常生活的五种物质:金、木、水、火、土元素,作为构成宇宙万物及各种自然现象变化的基础。这五类物质各有不同属性,如木有生长发育之性;火有炎热、向上之性;土有和平、存实之性;金有肃杀、收敛之性;水有寒凉、滋润之性。五行说把自然界一切事物的性质别人纳人这五大类的范畴。
相生相克:
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天干地支与阴阳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阴天干:乙、丁、己、辛、癸
阳天干:甲、丙、戊、庚、壬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阳地支:子、寅、辰、午、申、戌
阴地支:丑、卯、巳、未、酉、亥
五行与干支:
天干 地支
金:庚、辛、 金:申、酉
木:甲、乙、 木:寅、卯
水:壬、癸、 水:子、亥
火:丙、丁、 火:午、巳
土:戊、己、 土:戌、辰、未、丑
二十四节气:
正月寅月:立春入节之时刻,经过中气雨水到惊蛰止。
二月卯月:惊蛰入节之时刻,经过中气春分到清明止。
三月辰月:清明入节之时刻,经过中气谷雨到立夏止。
四月巳月:立夏入节之时刻,经过中气小满到芒种止。
五月午月:芒种入节之时刻,经过中气夏至到小暑止。
六月未月:小暑入节之时刻,经过中气大暑到立秋止。
七月申月:立秋入洁之时刻,经过中气处暑到白露止。
八月酉月:白露入节之时刻,经过中气秋分到寒露止。
九月戌月:寒露入节之时刻,经过中气霜降到立冬止。
十月亥月:立冬入节之时刻,经过中气小雪到大雪止。
十一月子月:大雪入节之时刻,经过中气冬至到小寒止。
十二月丑月:小寒入节之时刻,经过中气大寒到立春止。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的目录
1个回答2024-08-17 07:54

绪论
一、文化的界定
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意义
第一章 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根源与背景
第一节 大陆性地理环境
第二节 以农民为本的经济模式
第三节 血缘宗法家族制度
第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中国文化的雏型期——先秦时期
第二节 中国文化的定型及强化期——秦至明
第三节 中国文化的转型期——清至“五四”
第三章 儒家文化
第一节 儒家的产生及发展
第二节 儒家的主要经典、主要思想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第四章 道家文化
第一节 道家的产生及演变
第二节 道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第三节 儒道互补——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
第五章 先秦法学说及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
第一节 先秦法家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第二节 儒法之争和法律的儒家化
第三节 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征及缺陷
第六章 中国古代宗教
第一节 中国原始宗教及特点
第二节 佛教及中国化
第三节 道教
第四节 中国古代宗教的特点
第五节 宗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第七章中国古代文学
第一节 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
第二节 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特征
第八章 中国古代艺术
第九章中国古代科学技术
第十章 民俗文化
第十一章 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
第十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后记
燕堂茶话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