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字文天地玄黄解释

龙血玄黄的成语解释
1个回答2024-02-18 10:20

【成语】: 龙血玄黄
【拼音】: lóng xuèxuán huáng
【解释】: 比喻战争激烈,血流成河。

龙血玄黄,什么是龙血什么是玄黄
1个回答2024-02-07 23:13
龙血玄黄出处: 《周易·坤》:“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比喻战争激烈,血流成河。
天地玄黄什么意思
1个回答2024-02-07 13:35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是《千字文》第一句。“天地玄黄”出自于《易经》。《易经》里说“天玄地黄”,这里为了押韵改作“天地玄黄”这种不改动古人文字的引经,为明引。“宇宙洪荒”出自于《淮南子》与《太玄经》。《淮南子》里说“上下四方叫作宇,古往今来叫作宙”。作《太玄经》的是西汉的扬雄,他在《太玄经》里说过“洪荒之世”的话。两部经的话合起来就是“宇宙洪荒”,这种引经的方式叫暗引,所以这两句话都是经典。
天地玄黄 出自哪
1个回答2024-05-11 20:18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是千字文的第一句.
“天地玄黄”一句出自于《易经》。《易经》里说“天玄地黄”,这里为了押韵改作“天地玄黄”这种此纳不改动古人文字的引经,为明引。“宇宙洪荒”出自于《淮南子》与《太玄经》。《淮南子》里说贺皮“上下四方叫作宇,古往今来叫作宙”。作《太玄经》的是西汉的杨雄,他在《太玄经》里说过“洪荒之世”的话。两部经的话合起来就是“宇宙洪荒”,这种引经的方式叫暗森拍没引,
天地玄黄
1个回答2024-06-08 02:30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长寿从放生中来。富贵从布施中来,智慧从法布施中来,健康从无畏布施中来 一



切福报都是付出的回报
一千两黄金的成语
1个回答2024-02-02 03:23

一饭千金

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yī fàn qiān jīn,意思是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成语典故

【出处】: 《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帮助汉高祖打平天下的大将韩信,在未得志时,境况很是困苦。那时候,他时常往城下钓鱼,希望碰着好运气,便可以解决生活。但是,这究竟不是可靠的办法,因此,时常要饿着肚子。幸而在他时常钓鱼的地方,有很多漂母(清洗丝棉絮或旧衣布的老婆婆)在河边作工的,其中有一个漂母,很同情韩信的遭遇,便不断的救济他,给他饭吃。韩信在艰难困苦中,得到那位以勤劳刻苦仅能以双手勉强糊口的漂母的恩惠,很是感激她,便对她说,将来必定要重重的报答她。那漂母听了韩信的话,很是不高兴,表示并不希望韩信将来报答她的。后来,韩信替汉王立了不少功劳,被封为楚王,他想起从前曾受过漂母的恩惠,便命从人送酒菜给她吃,更送给她黄金一千两来答谢她。这句成语就是出于这个故事的。

寓意

它的意思是说: 受人的恩惠,切莫忘记,虽然所受的恩惠很是微小,但在困难时,

一饭千金

即使一点点帮助也是很可贵的;到有能力时,应该重重地报答施惠的人才是合理。 运用这成语时,必须透彻的了解它的含义,第一,真心诚意的乐于助人的人,是永远不会想人报答他的;第二,有钱人对穷人的救济,那是一种捐助,即使穷人真有一天得志了去报答他,也不能称之谓“一饭千金”;第三,最难能可贵的是在自己也十分困难的情形下,出于友爱、同情的去帮助别人,这样的帮助,在别人看来,确是“一饭”值得“千金” 的。

一千两黄金的成语?
1个回答2024-03-02 15:56

一饭千金

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yī fàn qiān jīn,意思是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成语典故

韩信

【出处】: 《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帮助汉高祖打平天下的大将韩信,在未得志时,境况很是困苦。那时候,他时常往城下钓鱼,希望碰着好运气,便可以解决生活。但是,这究竟不是可靠的办法,因此,时常要饿着肚子。幸而在他时常钓鱼的地方,有很多漂母(清洗丝棉絮或旧衣布的老婆婆)在河边作工的,其中有一个漂母,很同情韩信的遭遇,便不断的救济他,给他饭吃。韩信在艰难困苦中,得到那位以勤劳刻苦仅能以双手勉强糊口的漂母的恩惠,很是感激她,便对她说,将来必定要重重的报答她。那漂母听了韩信的话,很是不高兴,表示并不希望韩信将来报答她的。后来,韩信替汉王立了不少功劳,被封为楚王,他想起从前曾受过漂母的恩惠,便命从人送酒菜给她吃,更送给她黄金一千两来答谢她。这句成语就是出于这个故事的。

寓意

它的意思是说: 受人的恩惠,切莫忘记,虽然所受的恩惠很是微小,但在困难时,

一饭千金

即使一点点帮助也是很可贵的;到有能力时,应该重重地报答施惠的人才是合理。 运用这成语时,必须透彻的了解它的含义,第一,真心诚意的乐于助人的人,是永远不会想人报答他的;第二,有钱人对穷人的救济,那是一种捐助,即使穷人真有一天得志了去报答他,也不能称之谓“一饭千金”;第三,最难能可贵的是在自己也十分困难的情形下,出于友爱、同情的去帮助别人,这样的帮助,在别人看来,确是“一饭”值得“千金” 的。

成语解释-旧日黄花
1个回答2024-02-25 01:13
应为明日黄花,正好我保存吴小如先生的一篇文章,可作回答,录于下。 吴小如,北大教授,古典泰斗,文化界称为“文化警察”,是我最钦佩的人之一。 “明日黄花”及其他 作者:吴小如 “明日黄花蝶也愁”是苏轼的名句。他本人似亦自我欣赏。元丰元年(1078)在徐州任上,于《九日次韵王巩》诗中就用过一次。诗的末二句云:“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东坡诗集》卷17)到元丰五年(1082),苏轼被贬到黄州,这个句子又出现于他的词中,即《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其下片云:“佳节若为酬﹖但把清樽断送秋。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东坡乐府》卷上)后人乃摘“明日黄花”以为成语,一般都理解为事过境迁之意。近人刘洁修编著的《汉语成语考释词典》(商务印书馆1989年出版)更引申之云:“古人讲究重阳节赏菊,错过节令,不应时就没兴味,因以‘明日黄花’寓迟暮不遇之意。”他又说:“后世多用来比喻过时的事物。”所解皆基本上合于成语本意。 如果我们再深入研究,则其涵义会更加清楚。按东坡此句实用唐人郑谷七绝《十日菊》诗意(见《施注苏诗》及清人冯应榴《苏诗合注》),今录郑诗如下:“节去蜂愁蝶不知,晓庭还绕折残枝。自缘今日人心异,未必秋香一夜衰。”(见《万首唐人绝句》第692页,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年初版)大意说:重阳佳节刚过去一天,菊花也随着过了时。蜜蜂似解其意而感到哀愁,便不再飞向残菊;而蝴蝶却毫无所知,到次日清晨还飞绕在已被人折残的空枝左右。然后作者叹息今日人心不古,不知让菊花任其天然地继续开放。否则它是不会一夜间就衰残得失去秋日香气的。因此要了解这一成语的确切涵义,认清写诗词的时令背景实属先决条件。郑谷也好,东坡也好,其作品都写于重阳佳节当天(九月初九)或节日的后一天(九月初十)。忽略或抽掉这个特定背景,便无从体察这一成语的本意。盖菊花在重阳节当天最当令、最受欢迎,苏轼比郑谷更进一步,说到了“明日”(第二天),不但人们认为菊花过时,连原来对此一无所知的蝴蝶也同蜜蜂一样感到哀愁了。此所以“明日黄花”是指过时事物,且有事过境迁之憾也。 今人虽喜用此成语,却不明白为什么要用未来时态“明日”字样,于是乃擅改为“昨日黄花”或“隔日黄花”,其实是大错特错。打个比喻。中秋节前月饼当令,市场购销两旺;一到八月十六,月饼便成了“明日黄花”,很少有人问津了。如改作“昨日”(即九月初九或八月十五日以前),则无论菊花和月饼都是走俏畅销的东西,既未过时,更无事过境迁之感。可见古人写诗词,后人取为成语,都不错;只有妄改者自以为是,其实却有毫厘千里之误而不自知也。
岐黄的词语解释
1个回答2024-03-01 08:12

据说黄帝和他的臣子岐伯都能治病,黄帝常与岐伯讨论医学,并以问答形式写成《黄帝内经》。其文简而意博,其理深奥有趣,是我国现存较早的一部医学文献。后世因此称中医学为岐黄之术,岐黄也被视为医家之祖。并由此引申而专指正统中医、中医学,更多的则是作为中医、中医学的代称。同时,由“岐黄”组合的新词,也各有自己相应的意义。
另外,《医源资料库》记载: 岐黄 ,岐伯与黄帝的合称。古代相传有黄帝令岐伯研究医药而创立经方之说,《黄帝内经》中有不少内容是以黄帝问、岐伯答的体裁写的,因而人们把岐黄作为祖国医学的代名词,岐黄也和杏林、悬壶一样当作中医的别称在使用。岐黄之术即指中医学术。
也有将“岐黄再世”用以誉称高明医家。因为岐黄代表着特殊的含义, 后世有以岐黄命名的网站,代表着中医网站,如岐黄中医网,岐黄中医论坛等。

谁能解释一下,黄帝外经主要讲的是什么?
1个回答2024-03-10 03:18
《黄帝内经》包括《素问》81篇和《灵枢》81篇,各9卷。它分别从阴阳五行、天人相应、五运六气、脏腑经络、病机、诊法、治则、针灸等方面,结合当时哲学和自然科学的成就,作出了比较系统的理论概括和认识。迄今在诊治学上仍具有指导意义。
《黄帝内经》成书于大约2000年前的秦汉时期, 她的博大精深的科学阐述,不仅涉及医学,而且包罗天文学、地理学、哲学、人类学、社会学、军事学、数学、生态学等各项人类所获的科学成就。令人颇感惊讶的是,中华先祖们在《内经》里的一些深奥精辟的阐述,虽然早在2000年前,却揭示了许多现代科学正试图证实的与将要证实的成就。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大医家张仲景、华佗、孙思邈、李时珍等均深受《内经》思想的熏陶和影响,无不刻苦研读之, 深得其精要,而终成我国历史上的一代名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