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有趣的小故事

李白有趣的小故事有哪些
1个回答2024-01-18 10:32
李白10岁那年,开始动笔学习辞赋,创作非常认真,字斟句酌,一丝不苟。他想到少年时在眉州象耳山读书,有一次逃学回来,经过一条小溪,见一位老大娘在溪旁磨铁杵(舂米的工具)李白问老大娘磨它做什么,老大娘回答说:“磨成针。”李白想,我学习辞赋,只要有这个精神,超过司马相如是不会有问题的。
我想知道和大诗人李白有关的有趣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1-28 09:22
天宝初年,唐玄宗刚宠杨玉环时,李白结识了贺知章。贺知章将李白引见给唐玄宗,皇帝见了李白的诗也赞叹不已,就在金銮殿上召见李白,当诗人远远步上台阶时,唐玄宗竟然走上前去迎接李白,谈起当时的政事,李白能当场根据唐玄宗的意思,写下一篇“和番书”,而且一面口若悬河地与玄宗谈话,一面手不停笔地写下来,唐玄宗大为高兴,亲手调制了一碗羹送给李白吃,从此任命他为翰林。

一天晚上,唐玄宗带着他的宠妃杨玉环,乘月色观赏移植到沉香亭的四株名贵牡丹。兴庆湖畔,他们漫步长堤,身后是空辇和一行最出色的梨园弟子。他们在花香月色之中,摆下歌舞。李龟年正张罗着管弦班子准备唱的时候,唐玄宗说:“赏名花,对妃子,此情此景怎能再唱旧词?”叫李龟年拿着金花笺赐给李白,让李白赶紧写词(也就是配合歌唱的七言律诗)。哪想到这时李白正和几个朋友躺在酒楼里呢。李龟年赶快用冷水激醒他,叫人把李白架进兴庆宫,半醉半醒的李白,写下了三首《清平调》: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曾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唐玄宗见新词不错,当然高兴,但想李白古体诗超凡脱俗,律诗不大多见,眼下已唱了三首七言律诗,不知五言诗写得怎么样,于是让李白以“宫中行乐”为题写十首五言律诗。

李白醉意朦胧中,也明白皇帝在试他的本事,就对唐玄宗奏道:“臣今天不巧已醉,倘若陛下赐给我无畏的胆子,这才能尽情发挥臣的薄技。”

皇帝一笑:“好吧!”就叫两个内侍扶住摇摇晃晃的李白,再让两个内侍按住朱丝为栏的稿纸。

李白命令道:“杨国忠,快给我捧墨!高力士,快把我的靴子脱了!

杨国忠是杨贵妃的哥哥,高力士是当时最得宠的宦官,这两位是皇上的心腹宠臣,朝中大臣也没资格这样无礼,李白岂不是狂妄到不想要脑袋了!但唐玄宗当时心情特别畅快,又见到李白的律诗能在醉意中写得那么完美,就让杨国忠和高力士去伺候李白。

高力士给李白脱了靴子,李白在席上坐下。杨国忠捧过研好的墨来。李白拿过笔略一沉思,便刷刷刷,手不停笔地又写了十首《宫中行乐词》。

唐玄宗读了很高兴,马上让乐师谱曲,让乐工演唱。

杨国忠和高力士哪儿能忍下这口气,虽然表面上侍候李白,心里早把李白咒了无数遍,准备伺机收拾李白。
李老师上课很有趣有时候什么有时候什么?
1个回答2024-03-06 16:40
你是不是有毛病?李老师很有趣儿,有时候什么有时候什么什么什么呢?虽然说的是跟同学跟学生说点儿笑话的,是真的,你得自己问。那个正确的答案那个问题也没有啥正经问题。就是李老师很有趣儿,有时候那也兴许是跟孩子们开开玩笑啥的。那也是很正常的事儿,那也不是说是什么府外的事儿。
关于李白有哪些有趣的传说轶事?
1个回答2024-02-28 22:22

李白搁笔 在黄鹤楼公园东边,有一亭名为“搁笔亭”,亭名取自“崔颢题诗李白搁笔”的一段佳话。唐代诗人崔颢登上黄鹤楼赏景写下了一首千古流传的名作:“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后来李白也登上黄鹤楼,放眼楚天,胸襟开阔,诗兴大发,正要提笔写诗时,却见崔颢的诗,自愧不如只好说:“一拳捶碎黄鹤楼, 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搁笔不写了。有个少年丁十八讥笑李白:“黄鹤楼依然无恙,你是捶不碎了的。”李白又作诗辩解:“我确实捶碎了,只因黄鹤仙人上天哭诉玉帝,才又重修黄鹤楼,让黄鹤仙人重归楼上。” 实际上,李白热爱黄鹤楼,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他高亢激昂,连呼“一忝青云客,三登黄鹤楼”。山川人文,相互倚重,崔颢题诗,李白搁笔,从此黄鹤楼之名更加显赫。后来,李白也仿照《黄鹤楼》写下《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关于李白有哪些有趣的传说轶事
1个回答2024-03-05 05:49
李白搁笔
在黄鹤楼公园东边,有一亭名为“搁笔亭”,亭名取自“崔颢题诗李白搁笔”的一段佳话。唐代诗人崔颢登上黄鹤楼赏景写下了一首千古流传的名作:“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后来李白也登上黄鹤楼,放眼楚天,胸襟开阔,诗兴大发,正要提笔写诗时,却见崔颢的诗,自愧不如只好说:“一拳捶碎黄鹤楼, 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搁笔不写了。有个少年丁十八讥笑李白:“黄鹤楼依然无恙,你是捶不碎了的。”李白又作诗辩解:“我确实捶碎了,只因黄鹤仙人上天哭诉玉帝,才又重修黄鹤楼,让黄鹤仙人重归楼上。”
实际上,李白热爱黄鹤楼,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他高亢激昂,连呼“一忝青云客,三登黄鹤楼”。山川人文,相互倚重,崔颢题诗,李白搁笔,从此黄鹤楼之名更加显赫。后来,李白也仿照《黄鹤楼》写下《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谁有李清照的小故事?要有趣一点的,,
1个回答2024-01-24 17:31
李清照买书的故事
北宋女词人李清照十分爱读书,常常因得到一本好书而不食不眠。她从不像其它的女儿家对胭脂水粉兴趣浓厚,反倒痴迷醉心于读书。所以平时李清照出门逛街的时候,很少买针线首饰之类的东西,她最爱去的地方便是书市。

有一年清明前,李清照的姨母给她做了一件漂亮的裙衫,让她在清明时节踏青时穿。一个人冬天在家闷得太久,望见外面一片生机,春意盎然,心情也变得活泼起来。看着身上的新衣,颜色考清淡之中泛着微黄,就像柳树的新芽,李清照不禁赞叹姨母做衣服的水平,衣服不但照映着自然景色,而且还可以让人的心情变得欢畅。

自然景色固然是好,可是李清照改变不了自己的痴迷爱好,竟不由自主地来到书市。也许是天气的缘故,这天在书市闲逛的人也格外多。李清照在一个又一个的摊位前仔细翻看着,希望找到自己中意的东西。

她就这样以赏玩的心思慢慢游逛,觉得很有意思,就这样走到了一个不被人注意的小角落。那里有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只守着一个小摊,上百放着一摞书。老者看起来风度翩翩,并不像普通的商贩,更奇怪的是,他并不招揽顾客,好像并不希望自己的书卖出去似的。李清照觉得非常有意思,便走了过去,想和老者说几句话。可是她突然被地上的书吸引住了,书皮上以篆字写着《古金石考》。她不禁大吃一惊,这就是她梦寐以求的古书,这部书流落民间几乎失传,所以她找过好多人帮着购买,结果都没有买到。现在的李清照只见书本,不见老者,抑制不住自己的惊喜,拿起一本便翻看起来。

过了很久,李清照仍在忘我地读着《古金石考》,越看越着迷。不知什么时候,她突然猛醒这是人家要卖的书。她抬起头不好意思地对老者笑了笑。老者带着慈祥的笑容对她说:“没关系!”李清照手里紧握着书,急切地问:“老伯,您这套书可是要卖的?”老者点点头:“是啊,这是家传的一部古书,按理讲是绝不能卖的。唉,也是小老儿没用,祖上虽然是诗书世家,到了我这一代,竟然只能做个教书先生。也是时运不济,家遭变故,实在是没有可以救急的对象儿了,只好忍痛将这部书拿来典当啊!” 老人说着,显出一种舍不得的神情,他顿了一下接着说:“可是,我还是不忍心就这么把它送到当铺,交给那些不知道珍惜的人去糟蹋,所以就在这儿等着,只想等个懂得它的人来,给它个好归宿!姑娘,看得出你是个识货的人!你要能买了它去,也算了了小老儿的一桩心事。”李清照微笑着问老人:“老伯,您需要多少钱来应急?”老者说:“唉,应急至少也得三十两吧。姑娘你看着给吧,只要能好好地保存它,就是少点也没什么。”

没等老者把话说完,李清照把自己随身带的钱全部倒出来,仔细查点也不过十两左右,出门时只想闲逛,没想着要买什么,没有多带钱啊。李清照显得有些着急,对老者说:“老伯,我今天出门仓促,没有带那么多现钱,你明日可否还在这里?我一定带多于三十两来拿书,好吗?”老者很是为难地说:“姑娘,不是我不答应你,我已经在这里等了三天才等到你这个有缘人,可是我的盘缠早就用得差不多了,不可能再在这里住上一晚。更何况我和家人已经说好,今天日落,无论这书卖不卖得出去,都要和他们一起出城回家的。”

李清照一听,急忙抬头望天,这时已近日暮,就算雇车回家也未必能赶上。她一时间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看着李清照着急的模样,老者也有些于心不忍,只好安慰李清照说:“姑娘,你也不用太过着急,唉,就当是你和它没缘吧!也许有一天,你还能再碰上它呢。”李清照听着老人的话,心里很不是滋味,不但帮不了老者,还失去了保存古书的机会。她不自觉地握了一下衣角。这一握让李清照有了办法,她立即对老人说:“老伯,您只要再等我一会儿,只一会儿就好!一定要等我啊!”然后转身就跑,留下不知所措的老人站在那里。

过了半个时辰后,老者见李清照只穿一件内衬的单衣,跑了回来,手里拿着银两。原来,她把自己的新衣给典当了,换了二十多两银子,连同自己原来的十几两银子,一起交到老人手中。老者看着一个年轻姑娘家竟然为了一套书,不惜当街只穿着单衣薄衫,十分感动。老者说什么也只要三十两,可是李清照没有让他再推辞:“老伯,您给我的可是无价之宝啊,若是今日我身边能再有些银两也会倾囊相赠的。您就不用推辞了。”然后,李清照抱起那套珍贵的《古金石考》,穿着单衣在乍暖还寒的春天里回家去了。

李清照后来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女词人,与她对知识的热爱,对书的痴迷是分不开的。正是因为痴迷她才可以有所放弃,即使是姨母赠送的新衣服也可以典当出去。
李白买酒 趣事
1个回答2024-02-27 05:55
壶中原有酒量是要求的,并告诉了壶中酒的变化及最后结果--三遍成倍添(乘以2)定量减(减肥斗)而光。求解这个问题,一般以变化后的结果出发,利用乘与除、加与减的互逆关系,逐步逆推还原。"三遇店和花,喝光壶中酒",可见三遇花时壶中有酒巴斗,则三遇店时有酒巴1÷2斗,那么,二遇花时有酒1÷2+1斗,二遇店有酒(1÷2+1)÷2斗,于是一遇花时有酒(1÷2+1)÷2+1斗,一遇店时有酒,即壶中原有酒的计算式为

[(1÷2+1)÷2+1] ÷2=7/8(斗)

故壶中原有7/8斗酒。

以上解法的要点在于逆推还原,这种思路也可用示意图或线段图表示出来。

当然,若用代数方法来解,这题数量关系更明确。设壶中原有酒x斗,据题意列方程

2[2(2x-1)-1] -1=0

解之,得x=7/8(斗)
李白有哪些有趣的对联?
1个回答2023-11-27 21:16

1、床前明月光,地上鞋两双。举头望明月,谁又在当郎。

2、日照香炉生紫烟,李白来到烤鸭店。口水直流三千尺,一摸口袋没有钱。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越女词》、《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拓展资料: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翻译: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翻译: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早发白帝城 / 白帝下江陵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正春的趣闻轶事
1个回答2024-03-10 23:11

提起李正春读者肯定很陌生,可一提起他扮演的“乡长”,人们自然就会想起《刘老根》中那个可恨又可气的贪官。如今“乡长”已成为李正春的代名词,仿佛李正春就是乡长,乡长就是李正春。可见李正春扮演的乡长给观众留下的印象有多深。扮演的乡长,能得到观众的认可,功劳应归功于自己的恩师赵本山。与其他几位师弟相比,李正春是最早拜在赵本山门下的。每次提起自己是赵本山的大弟子,李正春的脸上都面带微笑,言语中充满对老师的敬重与感激。
李正春1962年出生于吉林省梨树县胜利公社石庙子大队一个普通农民家庭,自幼喜爱文艺。由于他嗓音洪亮,又极具表现力,很小就是校宣传队的文艺骨干,每次学校有活动,他的演唱是必不可少的,也是最受欢迎的。 李正春说,能成为二人转演员还颇费了一番周折。
初中毕业时,李正春的父母因先后给两个哥哥办婚事,欠了许多外债,生活十分困难。为了给家里减轻负担,李正春决定去学二人转。按父亲的意愿,儿子应继续上学,家里就是再困难也要供他念书。即使不念书,也不能去学二人转,在父亲眼里,唱二人转的没好人。可倔强的李正春认定只有学二人转,才能有出路。父子二人僵持半年后,父亲终于没有拗过儿子,同意让他去梨树县文化馆举办的二人转班学习。
李正春说在县文化馆学了两个月,刚会唱两场戏,就觉得自己是演员了,有些飘飘然,回过头想当时真是幼稚。李正春这人命好,还没从文化馆毕业,就被铁岭县剧团招去当演员。那是1982年,李正春记得非常清楚,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穷孩子,能成为县剧团的正式演员,这在当时是非常不容易的。
李正春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工作,但由于年龄小,不懂事,初到团里时非常不适应,最难的时候曾有放弃这份工作的想法。就在李正春感到前途渺茫的时候,结识了他的恩师赵本山。赵本山当时在辽北已小有名气了,他看李正春嗓音条件好,对他非常关照。李正春早就仰慕赵本山的名声,为了找个靠山,不再受人欺负,李正春决定拜师,赵本山看他可怜,就答应收他为徒。
拜师仪式很简单,回过头想起来都有些对不起师傅。李正春当时很穷,只简单买了几个菜,打了些散啤酒,把团里领导请到宿舍,就算正式拜师了。
拜师后,师傅既教李正春演戏,又教李正春做人,李正春从师傅身上学到了许多东西。业务上真正提高是和师傅一起演出拉场戏《大观灯》,师傅演“白瞎子”,李正春演“二和尚”。当时铁岭县的王涣庭县长看了李正春们的演出后说,铁岭县剧团谁都可以调走,惟独这两位演员不能走。县长的话让李正春备受鼓舞。那个时刻才觉得自己是一名演员。后来师傅因其他原因调到铁岭市民间艺术团,李正春却被留下来。
2001年春节过后,李正春和师傅、范伟等在一起吃饭,饭桌上师傅一直盯着李正春看,把李正春看得直发毛,只听赵本山对范伟说,看这个乡长让正春演行。师傅见李正春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就对李正春说,准备拍个戏,剧中有个人物是乡长,李正春想让你演。听说师傅要让李正春拍电视剧,李正春高兴极了。回家后就开始准备。
李正春是在《刘老根》开机二十多天之后进剧组的,师傅对李正春很信任,别人都试镜了,李正春没试镜就开拍。第一次拍李正春的戏,李正春真捏了一把汗,担心自己不能胜任这个角色。李正春当时想如果不行,就在剧组干点零活。正式开拍前,师傅认真地给李正春说戏,教李正春怎么演,又给李正春走了一遍位置,然后对李正春说,现在开始。拍了四五条后,终于从另一个屋中传来了师傅的声音:过!李正春当时眼泪都要流下来了。
两部《刘老根》拍完之后,李正春学到了许多过去没有学到的知识。“乡长”这个角色是个挺遭人恨的人物,如今他已成为李正春做人的一面镜子,它时刻在提醒李正春,做人要真实,千万不能像“乡长”那样惟利是图。虽然无论走到哪都有人认识李正春,但李正春从未把自己当名人。李正春还是从前的李正春,就像那句歌词:“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
成名之后的李正春依然保持一颗平常心,在他看来成名也好,不成名也好,经历本身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它会让你活得更充实,也更有价值。
从二人转演员到业余主持人,再到扮演乡长,李正春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到今天,他付出了许多,也得到了许多,从师傅身上学到的更多。
李正春在谈到二人转现状时,李正春当初学二人转是因为喜欢二人转,前些年二人转因演出一些不健康的内容而受到排斥,许多人认为它不是正经艺术行当,为此李正春没少跟别人打嘴仗。但大气候不好,有些民间艺人不争气,糟蹋二人转,影响极坏,以至于许多人一听二人转就反感。每次听到有人骂二人转李正春就心痛,李正春只是个小人物,再心痛也无法改变现状。李正春干业余主持这些年,从未对人讲过李正春是唱二人转的,觉得一提这个特别掉价。直到‘赵本山杯二人转大赛’后,李正春才真正敢对大家说,李正春是二人转演员。李正春想二人转只是个过渡阶段,舞台上演的不完全是二人转,只是二人转的一部分,二人转就像一个工程,才刚刚开始。真正变成绿色,成为大雅之堂的东西,还要不断努力。但李正春相信,有赵本山、有政府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二人转一定越转越火。
赵本山的大弟子、曾在电视剧《刘老根》中饰演“冯乡长”、在《乡村爱情》中饰演“李福”的著名演员李正春,在中国医大盛京医院逝去,享年45岁。
李正春是2006年8月被送至医院治疗的,经专家会诊,李正春被诊断为“非何杰金氏淋巴瘤”,这是一种较为罕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其形成的原因不明。
2007年1月,李正春的病情再度恶化,不但全身皮肤发黄,而且还出现了一些消化道症状。
2007年1月23日下午,李正春从血液科病房转到消化科病房,院方还专门为其挪出了一个单间。1月28日下午5时,李正春血压下降,开始出现昏迷,随后出现了消化道出血。2007年1月29日晨6时50分,李正春经抢救无效终告不治。

小李是个很有趣的人 英语怎么说
1个回答2022-09-03 09:25
interesting
interested 是“对什么有兴趣的”
interesting是“让人感到有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