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繁体)王弼

王弼道德经为什么是通行本
1个回答2022-12-05 10:25
因为这个道德经是想让更多人熟知。
《道德真经》即《道德经》,又称《老子》、《老子五千文》。共81章,5000余言,分上下篇。老子著。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时期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争议。老子为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在道教中被尊为道祖,称“太上老君”。在道教中,《庄子》又称《南华真经》,《列子》又称《冲虚真经》,与《道德真经》合称三真经,被道教奉为主要经典。
道德经王弼本有适合小孩看的吗
1个回答2024-01-13 18:48
此经博大精深,都不适合小孩看。
可以摘取片段,配图与故事,给小孩启蒙。
愚公移山、塞翁失马等。
为什么读王弼《道德经》本容易误入歧途
1个回答2024-04-06 20:50
如同四书章句是朱熹的思想一样。王弼注的道德经也是王弼的思想。

其实不能算误入歧途,只能说王弼的注解某些地方过于精妙,很容易顺着他的思路走。道德经的理解未有定论,如果仅一听信一家之言可能会有所偏颇,杂学旁收集百家之长吧。
李光弼是个怎样的人
1个回答2024-02-27 00:44
中国唐代营州柳城(今辽宁省朝阳)人,契丹族人
弼为相守典故?
1个回答2024-02-27 07:59

《宋史·富弼传》弼为相,守典故,行故事,而傅以公议,无容心于其间。

明刑弼教的典故
1个回答2024-03-05 16:20

彰明刑罚,辅以礼教
历代封建统治者都知道,治国安民有两个武器:一是刑罚惩处的儆戒作用,一是礼教的教化作用。这再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不同的只是,在不同朝代,阶级斗争激烈尖锐程度有所不同,统治者运用这两手的孰先孰后孰轻孰重就有所区别。

张良弼的人物生平
1个回答2024-03-21 06:16

1909年,直隶提学司委任张良弼为直隶省实业补习学堂堂长;1912年10月,该学堂改为直隶甲种工业学校(是时只设织染科,1917年增设机械科),校长仍由张良弼担任,并建立起了染色实习工厂和机织实习工厂;1928年,该校更名为河北省立第二职业学校(原“石家庄高工”、“河北纺织工业学校”、“石家庄轻化工学校”、“河北化工学校”和今“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前身)。1913年后,历充国会众议员多年。1917年8月,曾南下广州参加孙中山召开的非常国会,议决成立护法军政府,选举孙中山为大元帅。1931年,病故于北平。在北京万安公墓和石家庄常山陵园均有其墓地。

李弼的介绍
1个回答2024-05-14 06:01

李弼(494年-557年),字景和,陇西成纪人,本籍辽东襄平(今辽宁辽阳)1,南北朝时期北魏、西魏、北周将领,八柱国之一。李弼少时远大抱负,体力过人。永安元年(528年),为尔朱天光的别将,随尔朱天光西征,因功升任征虏将军,又与贺拔岳讨败万俟丑奴。作战时,李弼总是冲锋陷阵,所向无敌。尔朱天光前去洛阳,李弼隶属侯莫陈悦,任大都督。永熙三年(534年),投靠宇文泰,任秦州刺史。后随宇文泰击败窦泰、收复弘农,征战沙苑,又与贺拔胜攻克河东,平定汾州、绛州。大统十四年(548年),平定北稽胡的反叛,官升太保,加柱国大将军衔。北周明帝元年(557年)去世,享年六十四岁,谥号武,追封为魏国公,附祭于太祖庙庭。

富弼 译文
1个回答2024-01-31 00:16
劫盗张海将过高邮,知军晁仲约度不能御,谕军中富民出金帛牛酒迎劳之。事闻,朝廷大怒,富弼议欲诛仲约。仲淹曰:“郡县兵械足以战守,遇贼不御,而反赂之,法在必诛;今高邮无兵与械,且小民之情,醵出财物而免于杀掠,必喜。戮之,非法意也。”仁宗乃释之。弼愠曰:“方欲举法,而多方阻挠,何以整众?”仲淹密告之曰:“祖宗以来,未尝轻杀臣下。此盛德事,奈何欲轻坏之?他日手滑,恐吾辈亦未可保。”弼不谓然。及二人出按边,弼自河北还,及国门,不得入,未测朝廷意,比夜彷徨绕床,叹曰:“范六丈圣人也。”



【译文】



宋朝时强盗张海将大批人马快要到高邮了,知军(统理府州的军事长官)晁仲约预料无法抵御,就昭示当地富有的人,要他们捐出金钱、牛羊、酒菜去欢迎慰劳贼兵。



事情传开以后,朝廷非常愤怒。富弼提议处死晁仲约。



范仲淹说:“郡县的兵力足以应战或防守,遭遇贼兵不抵御,反而去贿赂,在法理上知军必须处死;但是当时实际情况是高邮兵力不足,根本没有办法抵抗或者防守;而且百姓的常情,只要捐出金钱食物,可以避免杀戮抢劫,一定很高兴。这种情况下杀死知军不是立法的本意。”



仁宗听后,接受范仲淹的意见,放过了知军。



富弼生气地说:“我们正要宏扬法令,你却多方阻挠,这样如何治理百姓?”



范仲淹私下告诉他说:“本朝从祖宗开始,未曾轻易处死臣下,这是一种美德,怎么可以轻易地破坏呢?假如皇上做惯这种事,将来恐怕我们的性命也不可保了。”



富弼颇不以为然。



后来两人出巡边塞,富弼从河北回来,进不了国都的城门,又无法知道朝廷的心意,整夜彷徨于床边,感叹地说:“范六丈真是圣人啊!”
富弼的介绍
1个回答2024-02-19 08:03

富弼(1004年2月13日1—1083年),字彦国,洛阳人,北宋名相。庆历二年(1042年)出使辽国,以增加岁币为条件,拒绝割地要求;次年任枢密副使,与范仲淹等共同推行庆历新政,条上所拟河北守御十二策。庆历五年(1045年)被排挤,出知郓州、青州(今山东益都)。时河北大水,难民四处流亡。富弼动员救灾,以地为食,募数万饥民为兵。至和二年(1055年)与文彦博同为宰相,后因母丧罢相。宋英宗即位,召为枢密使,又因足疾解职,进封“郑国公”。熙宁元年(1068年)入朝,宋神宗赵顼问他如何处理边事,富弼说:“陛下临御未久,当布德惠,愿二十年口不言兵。”富弼多次出使辽国,对西夏情形也十分关注,他认识到辽国“委实强盛”,西夏“日渐壮大”,与古代夷狄大不相同,已是中原文明的劲敌。富弼利用自己对宋、辽、西夏三国关系的透彻了解,助宋朝撬开辽夏同盟,使宋、辽、西夏三足鼎立的格局逐渐稳定下来。熙宁二年,再度复相,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又求退,出判亳州(今安徽亳县)。拒不执行新政青苗法,声称“新法,臣所不知”。后退居洛阳,仍继续请求废止“新法”。元丰六年(1083年)去世,享年八十,临终前上书神宗割地于西夏,已达到修兵息民。谥号“文忠”。概述图片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