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阅读

关于孟子母亲教育孟子的故事,你还知道哪些????请查阅资料,简要地说一说
1个回答2024-01-22 01:52
孟母三迁

刚开始孟子他们家住在坟地周边,孟子经常见办丧事的人们来往跪拜嚎啕大哭,眼见耳闻不明事理的他和邻居的小孩子们有模有样的没事就学,孟母看了直皱眉头,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应该这样。

于是搬家到了菜市,菜市商贩云集,迎来送往,没几天和邻居的孩子们打成一片,也学着大人们大声的吆喝,买卖逗趣玩,孟母看到了依然皱眉,我的孩子怎能如此这般,决心又搬家。

这次搬到了私塾附近,没多久发现孩子变得知书达礼,爱上了读书,孟母终于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孟母断织教子阅读
1个回答2024-03-06 23:20
初一的?评价手册?
1,既,已经
斯,这
子,古代指你
立,树立
2,B
3,孟母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
孟子见状十分害怕,问母亲她要剪断布的原因
4,1)后天教育很重要2)学习环境决定一个人学习的好坏3)在父母重视之下,子女才能学有所成
庄子的寓言和孟子的寓言分别给你怎样的阅读感受
1个回答2024-03-05 14:06
敌意图规划统一规划统一规划统一规划归途该管你
文言文阅读孟子
1个回答2023-12-18 03:07

1. 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

孟母断织【原文】孟子之少也,既①学而归,孟母方绩②,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③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④之废学,若我断斯⑤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⑥居则⑦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斯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孟子惧,旦⑧夕⑨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⑩矣.——选自《列女传》【注释】①既:已经.②绩:把麻纤维披开再连续起来搓成线.这里指织布.③以刀:用刀.④子:古代指你.⑤斯:这.⑥是以:因此.⑦则:就.⑧旦:早晨.⑨夕:泛指晚上.⑩道:法则、方法.【译文】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回答说:“跟过去一样.”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发这样大的火?”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问才能增长知识.所以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 *** 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法则.参考资料:全程教育网也叫断织之诫.断织之诫成语 断织之诫发音duàn zhī zhī jiè孟子的母亲用割断织布机上的纱,使机上的纱不能成布的损失来告诫中途放弃学业的儿子.后用这个故事告诫中途辍学的人.出处 汉·刘向《列女传·母仪传》:“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学,若吾断斯织也.’”。

2. 《孟子》中的小故事文言文

孟子》中的10则经典故事

1. 再作冯妇——《孟子·尽心下》——有个叫“冯妇”的男子,空拳打死老虎,国王给了他一个“士人”的官去做。一次外出看到老虎伤人,他跳下“官轿”,朝老虎扑去….百姓称好,而其他的“士人”却笑他身为官员,不成体统。

2. 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梁惠王》——孟子连续问了齐宣王三个很棘手的问题,他无言以答,只有东张西望,看看左右把话题扯到别处去了。

3. 拔苗助长——《孟子·公孙丑上》——宋国有位老农,嫌秧苗长得太慢,有一天,他就下田去把秧苗一棵一棵地拔高,回到家来,他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叫禾苗长高了好几寸。”他的儿子赶快跑到田边一看,禾苗全部枯槁了。

4. 骄其妻妾——《孟子·离娄下》——说齐国有个丈夫死要面子,说天天与有钱人在一起,并经常吃得醉醺醺很晚才回家来,后来他的妻妾发现他原来天天是在外面当乞丐,还是给他面子,他仍然可以大摇大摆地从外面回来,还在两个女人面前摆威风。

5. 下棋——《孟子·告子上》——秋先生是围棋高手,他有两个徒弟同时与跟他学下棋。两个人中,有一个专心致志;另外一个虽然也在听讲,但心不在焉想得是天上的大雁自己准备怎么去射击它们。两人同时学习,智力也差不多,但是效果却大不相同。

6. 苑囿嫌大——《孟子·梁惠王下》——齐宣王沉溺于声色犬马,成天飞鹰走狗,到处围猎,群众意见很大,但是他以为自己的狩猎场地还没有周文王的大,对于群众的抱怨很不理解。孟子告诉他:周文王的狩猎场是向群众开放的;而谁进你的狩猎场地是要杀头的。虽然场地比周文王的小,群众还嫌你的苑囿大呢!

7. 煮鱼——《孟子·万章上》——有人送给子产一条活鱼,子产就叫他的手下人把鱼 到池子里去。结果这个下人把鱼拿出去煮吃了,还回来对子产说:“鱼我已经放了,刚放下去时,呆着不动;一会儿,它才显得得意的样子,一甩尾巴钻进水里去了。”子产高兴极了。那个手下人之后对人说:“谁说子产聪明?我早把鱼吃了,他什么也不知道呢!”

8. 以羊换牛——《孟子·梁惠王上》——齐宣王看到用杀一头牛去祭祀,不忍心,以羊来换子。其实失去了祭祀的意义了。

9. 五十步笑百步——《孟子·梁惠王上》——同样是逃跑,跑出五十步的嘲笑跑出一百步的胆小,其实他们的性质是一样的——都是逃跑。

10. 偷鸡贼——《孟子·滕文公下》——有个偷鸡贼,天天偷鸡,有人劝他,他打算改正,打算改一天偷一只,改为一个月偷一只,这样明年就不偷了。

3. 文言文阅读(5题,共18分)齐桓晋文之事(节选)《孟子》齐宣王问

【答案】【小题1】B【小题2】A【小题3】C【小题4】C【小题5】(1)百姓说我吝啬是应该的。

(2)百姓没有受到爱护,是因为不愿广施恩泽。 【答案解析】【小题1】王:动词,统一天下【小题2】两个“而”都是连词,表转折关系。

B。副词,表示判断,是/副词,表示转折,竟然。

C。介词,用 /连词,表目的,来。

D。代词,它们的 /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小题3】其余三项“之”都是代词【小题4】“他人有心,予忖度之”的话并非孟子所说。“夫子之谓也”应理解为:(这话)说的就是您(这样的人)【小题5】(1)宜:应该,应当,1分;爱:吝啬,1分;主谓倒装句式1分(2)见:表示被动,1分;为:因为,1分;大意1分。

参考译文:齐宣王问:“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可以讲给我听听吗?”孟子回答说:“孔子的门徒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霸业的,所以后世不曾流传,我没有听说过。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王道吧。”

齐宣王问:“具备怎样的品德才能实行王道呢?”孟子答道:“通过安抚百姓实行王道,没有谁能阻挡得了。 ”齐宣王又问:“像我这样的人,可以安抚百姓吗?”孟子说:“可以。”

齐宣王又问:“您怎么知道我可以呢?”孟子回答说:“我听您的近臣胡龁说,有一次您坐在朝堂上,有人牵头牛走过堂下,您问:‘牵牛上哪儿去?’他回答说:‘要杀了它祭钟。’您说:‘放了它!我不忍心看它那恐惧发抖的样子,没有罪过却要往死地里送。

’那人问:‘那就废除祭钟的仪式吧?’您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羊去换牛吧。’不知有没有这回事?”齐宣王说:“有这回事。”

孟子说:“有这样的善心就足以实行王道了。老百姓都还以为是您吝啬,我本来就知道您是于心不忍呢!”齐宣王说:“的确有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

齐国虽然不大,我怎么会舍不得一头牛呢?就是因为不忍心看到它恐惧发抖的样子,没有过错却要往死地里送。所以才说用羊去换牛。”

孟子说:“您不要奇怪百姓以为您吝啬。用小的换大的,他们又怎么知道您的用意呢?您要是哀怜牲畜没有过错却往死地里送,那么用牛跟用羊又有什么区别呢?”齐宣王笑道:“这真个是什么心理呢?我并不是吝惜钱财才拿羊去替换它(牛),老百姓说我吝啬是应该的。

”孟子说:“没有关系,这正是仁爱之道,(因为您只)见到牛没有见到羊。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对于禽兽,看到它们活着,就不忍心看着它们死去;听到它们鸣叫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们的肉。

所以,仁厚的人们总是远离厨房的。”齐宣王高兴地说:“《诗》里面讲过:‘别人有想法,我能猜中它。

’这话说的就是您。我自己做了这件事,回过头来要探索做它的目的意义,反而得不出。

经您这么一讲,我心里又感到有些触动了。这种心地为什么就能与王道仁政合拍呢?”孟子说:“有人向大王禀白道:‘我的力气能够举起三千斤重的东西,却拿不起一根羽毛;(我的)视力能够看清秋天里刚换过的兽毛的末梢,却看不见一大车木柴。

’您会同意(这种说法)吗?”齐宣王说:“不,不会。”(孟子紧接上去说:)“现在大王您一片仁心,使禽兽沾恩,而百姓却一无所得,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样看来,一根羽毛拿不起来,是因为不愿用力;一车木柴看不见,是因为不愿用视力;百姓不被爱护,是因为不愿广施恩泽。

所以大王您不行王道,是不肯做,不是不能做。”。

4. 文言文《孟子 告子下》

鲁国想让乐正子管理国家政事。

孟子说:“我听了这消息,高兴得睡不着。”公孙子问:“乐正子刚强吗?”答道:“不。”

“有智慧谋略吗?”答道:“不。”“见多识广吗?”答道:“不。”

(公孙丑于是说:)“既然这样,(先生)为什么高兴得睡不着呢?”答道:“他这个人啊,爱听好意见。”“爱听好意见就够了吗?”答道:“爱听好意见,治理天下就绰绰有余,何况治理一个鲁国?如果爱听好意见,那么天下的人都愿意不远千里地赶来把好意见告诉给他;如果不爱听好意见,那么人们就会(模仿他的腔调)说:‘唔唔,我早就知道了。

’那种腔调脸色早把别人拒绝在千里之外了。士人千里之外止步不来,那么喜欢进谗言和阿谀献媚的人就会凑到跟前来了。

同这帮人混在一起,想治理好国家,可能吗?”。

5. 古文《孟子》中“公输”的全文翻译

原文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齐,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 公输盘曰:“诺。”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译文

公输盘给楚国制造云梯这种器械,制成后,准备用它攻打宋国。墨子知道这件事后,从鲁国出发,走了十天十夜,到达了楚国的都城郢都,去见公输盘。 公输盘说:“先生您有什么见教吗?” 墨子说:“北方有个侮辱我的人,希望依靠您的力量杀了他。”公输盘很不高兴。 墨子说:“请允许我奉送给你十金(作为杀人的报酬)。” 公输盘说:“我坚守道义,决不能平白无故地杀人。” 墨子站起身来,拜了两拜,说:“请允许我解说这件事。我在北方听说您制造了云梯,要用它攻打宋国。请问宋国有什么罪呢?楚国有多余的土地,却没有足够的人民,发动战争去杀害缺少的人民,却去争夺多余的土地,损失不足的而争夺有余的,不能算这是明智;宋国没有罪而要去攻打它,不能说这是仁爱;明知这样做不智不仁却不去劝阻,不能说这是尽忠;去谏诤了然而没有成功,不能说这是尽力;你遵守道义不杀少数人却杀多数人,不能说这是明白事理。” 公输盘被说服了。(理屈辞穷,心里不服。) 墨子说:“既然这样,但是为什么不停止攻宋呢?” 公输盘说:“不行,我已经把造云梯的事对楚王说过了。” 墨子说:“为什么不引见我见楚王呢?” 公输盘说:“好吧。” 墨子拜见楚王,说:“假如现在有这么一个人,舍弃自己华丽的车子,却想去偷邻居的破车;舍弃自己锦绣衣裳 *** ,却想去偷邻居的粗布衣服;放着自己的好饭好菜不吃,却想去偷吃邻居粗劣的食物。大王认为这是什么样的人呢?” 楚王说:“这个人一定是患有偷盗的毛病了。” 墨子说:“楚国的土地方圆五千里,宋国的土地方圆五百里。这就好像华丽的车子同破车子相比。楚国有大湖,犀兕(sì)麋鹿到处都是,长江汉水里的鱼、鳖、鼋鱼、鳄鱼多的天下无比,宋国就像人们所说的没有野鸡野兔鲫鱼的地方。这就好像好饭好菜和粗劣的食物相比。楚国有高大的松树梓树楩树楠树樟树(名贵木材),宋国却连多余的的树都没有。这就好像华美的衣服和粗布衣服相比。我认为大王派官吏攻打宋国,这种做法就和这个患偷盗病的人的情况一样。” 楚王说:“你说得对呀!虽然如此,不过公输盘给我制造云梯,我一定要攻下宋国。” 于是,召见公输盘。先生墨子解下衣带当作城墙,用木片当器械。公输盘一连多次用了攻城的巧妙战术,墨子一次又一次的抵御他。公输盘的攻城器械用完了,墨子的守卫方法还有绰绰有余。 公输盘屈服了,但他说:“我知道用什么方法来对付你了,但我不说。” 墨子也说:“我知道你用什么方法来对付我,但我不说。” 楚王问他们原因。 墨子说:“公输盘的意思,不过是想要杀死我。杀了我,宋国守不住了,于是就可以攻下。可是我的弟子禽滑(gǔ)厘等三百人,已经拿着我守城的器械,在宋国城墙上等待楚国的军队进攻。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宋国的抵抗者。” 楚王说:“好吧。我不攻打宋国了。”

孟沛远白童惜全文免费阅读小说
1个回答2023-01-17 04:36
我爱看这部小说
孟母戒子阅读答案孟母是一个什么样的母亲
2个回答2022-08-20 19:04
孟母是位对孩子要求严格,并且懂得教育方法的人
孟母三迁阅读答案
2个回答2022-10-28 17:41
家长的教育
好的学校
好的老师
多关心孩子
时常与孩子谈心
。。。。。。
老孟的哲学阅读答案
2个回答2022-12-11 14:03
这里应该找不到答案 你可以问问老师或者同学 尽量自己做吧 不会了让同学给你讲讲,这样才对你的学习有帮助,答案只能解决一时。
孟母三迁的阅读答案
1个回答2023-12-04 11:16

孟子三迁即孟母三迁,即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 教育 孩子,多次迁居。《三字经》里说:"昔孟母,择邻处。"孟母三迁便出自于此。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孟母三迁的 阅读答案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孟母三迁

孟子名叫孟轲(kē),是战国时期的大教育家。他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在历史上有“亚圣”的称号。

孟子的父亲去世很早,对孟子的教育,可费了他母亲不少心血。

孟子五岁时,跟他母亲住在城外公墓的旁边。这里经常有人送葬、筑坟、祭吊、哭泣……起初,他和小朋友站得远远地看热闹,时间一长,也就看熟了。孟子和他的小朋友也做起了送葬的游戏:用泥巴做棺材,再做个泥人放在里面,两个小朋友在前面抬,孟子和另外几个跟在后面哭咿咿(yī)唔唔(wú)地唱起丧歌……孟子的母亲看到他们的这种游戏,心里很发愁:这可怎么得了,将来能成个什么样的人哪!于是,她决定搬家。

孟子的家搬到城里来了,在一个市场的旁边。市场可热闹了,从早到晚,人来人往,买的、卖的,男的、女的,什么人都有。粮食、蔬菜、水果、器皿、鱼、肉……各种东西都有。孟子高兴极了,成天在人群里转来转去,骗人的、打架的、偷东西的、投机取巧的,什么样的新鲜事他都看到了。没过几天,孟子对这一切就熟悉了。他母亲见此状况心里又很难过:孩子成天不学好、可怎么得了,将来会变坏的。于是,她决定再次搬家。

这次孟子的家搬到了学堂旁边,他渐渐地对学堂发生了兴趣。每天看到学生很早就来上学,见了老师还鞠躬。有时,老师领着学生演习各种礼节和仪式,孟子看会了,也就跟着做起来,见了老师便鞠躬。学生演习礼节和仪式,他就模仿;学生 唱歌 ,他也跟着唱……孟子成了一个彬彬有礼的孩子了。

孟子的母亲看到儿子的进步,情不自禁地笑了。

1.中国古代有两个很有名的大学问家、教育家,人称“孔孟”,“孟”指的是( ),名叫( )。

A.孟子 孟获

B.孟子 孟轲

C.孟获 孟轲

正确答案:B

2.中国古代有两个很有名的大学问家、教育家,人称“孔孟”,“孔”指的是( ),名叫( )。

A.孔子 孔颖达

B.姓孔的人的儿子 孔丘

C.孔子 孔丘

正确答案:C

3.对这篇 文章 主要内容的概括,下列哪个词语的表述最恰当? (  )

A.事不过三

B.知错就改

C.择邻而居

D.知子莫如母

正确答案:C

4.孟子总共搬了三次家,第一次住在( ),第二次住在( ),第三次住在( )。

A.城外公墓旁 学堂旁 市场旁

B.城外公墓旁 市场旁 学堂旁

C.市场旁 学堂旁 城外公墓胖

正确答案:B

孟母三迁 读后感

这个 故事 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情: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三岁丧父,有母亲抚养长大,孟母非常重视对孟子的教育。

孟家附近有一块墓地,送葬的队伍从孟家门前经过,总有哭声,孟子就模仿妇女哭泣的样子。孟母担心孟子不好好学习,长大成不了有学问的人。孟母便把家迁到城里居住。

可是,城里的叫卖声很大,孟子看书时总是东张西望。孟母又把家迁到城东的学宫对面居住。学宫对面的环境很好,书声琅琅,孟子很快就安心读书了。有时,还朝学宫里张望,看学生们是怎样读书的。孟母看孟子专心读书,很是高兴。

功夫不负有心人,孟子终于成了很有名望地大思想家。

孟母三迁这个故事体现出母亲为了孩子,什么都可以做到,可见母爱的伟大。另外,学习时还要有良好的学习环境。


白童惜和孟沛远小说阅读
1个回答2023-05-29 19:49
《总裁夜敲门:萌妻哪里逃》 作者:队长是我 该小说主要讲述了泰安集团总裁孟沛远与公司销售主管白童惜,商业联姻,经历相爱相杀的过程,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

亿万新娘冷少的天价宠妻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