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杰对道德认知的研究方法是

皮亚杰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水平。通过大量的研究,皮亚杰还提出了儿童道德发展的年龄阶段...
1个回答2024-01-30 17:54

B

解析:

本题考查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皮亚杰采用“对偶故事法”研究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水平。通过大量的研究,他发现并总结出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总规律,即儿童道德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在此基础上,皮亚杰还提出了儿童道德发展的年龄阶段。他认为,10岁是儿童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分水岭。10岁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主要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也就是他律道德;10岁以后,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大多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也就是自律道德。因此,皮亚杰采用“对偶故事法”研究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水平,而非“道德两难故事法”;并且,10岁是儿童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分水岭,而非8岁。

故表述错误。

皮亚杰研究儿童道德判断所采用的主要
1个回答2023-11-12 20:22

皮亚杰研究儿童道德判断所采用的主要方法是对偶故事法。

对偶故事法是利用讲述故事向被试提出有关道德方面的难题,然后向儿童提问。由于皮亚杰每次都是以成对的故事测试儿童,因此此方法被称为对偶故事法。

皮亚杰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他对儿童道德判断的研究成果在心理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研究方法,特别是对偶故事法,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对偶故事法是皮亚杰研究儿童道德判断的主要方法。这种方法的核心思想是,通过讲述一些包含道德两难问题的故事,让儿童对故事中的行为进行道德判断。这些故事通常包含两个或多个角色,每个角色在故事中都面临着道德困境。皮亚杰通过观察儿童对这些故事的反应,了解他们对道德问题的看法和判断标准。

在对偶故事法中

皮亚杰通常会讲述两个相似但有所不同的故事,每个故事都有一个特定的道德困境。例如,一个故事可能描述一个男孩偷了另一个男孩的糖果,而另一个故事则描述一个男孩与另一个男孩分享了他的糖果。

然后,皮亚杰会询问儿童对这两个故事中的行为有何看法。通过比较儿童对这两个故事的反应,皮亚杰可以了解他们对道德问题的判断标准和价值观。

除了对偶故事法外,皮亚杰还采用了其他一些方法来研究儿童的道德判断。例如,他使用了一种称为“道德两难问题”的方法,这种方法涉及到一个具有道德困境的问题,让儿童在两个或多个可能的解决方案中进行选择。

皮亚杰采用什么来研究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
1个回答2023-11-02 14:02
皮亚杰用对偶故事法以及儿童对游戏规则的认识来研究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通过对偶故事法,可以对儿童是否具有道德意识和判断的依据,对儿童道德判断阶段进行划分。
皮亚杰提出的儿童认知发展有什么作用
1个回答2024-03-04 16:25
布鲁纳对儿童心理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智力发展理论上,提出了研究智力发展的途径和准则。他认为从最广泛的意义上来看,知识力量或智力乃是人获得知识、保持知识并将知识转化成他本人的工具的力量。智力成长(发展)理论应考虑五个准则:刻划智力运算的特征;思想活动的自然方式;文化背景;进化的痕迹;教育的作用。为了说明智力的成长(发展),布鲁纳提出了再现表象这个概念。再现表象具有媒介性、选择性、概括性和转换性。再现表象分为三种:动作性再现表象、映象性再现表象和符号性再现表象。他以再现表象作为测量认知发展或智力发展的指标,把儿童认知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动作式再现表象阶段、映象式再现表象阶段和符号式再现表象阶段。换句话说,儿童智力发展的形式,实际上就是三种不同发展水平的认知结构,即动作的、映象的和符号的认知结构。
皮亚杰-儿童的道德判断
1个回答2024-02-02 08:32
皮亚杰通过“对偶故事法”(后面附有故事)的观察实验,观察儿童的活动,用编造的对偶故事同儿童交谈,考察儿童的道德发展问题。他认为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提出了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儿童的道德判断》), 他律水平和自律水平 是儿童道德判断的两级水平。皮亚杰认为,10岁以前儿童的道德发展处于 他律水平 ,即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10岁以后,儿童的道德发展进入 自律水平 ,即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大多依靠自己的内在标准。

皮亚杰把儿童的道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我中心阶段(2—5岁),又称前道德阶段

自我中心阶段是从儿童能够接受外界的准则开始的。这时期儿童还不能把自己同外在环境区别开来,而把外在环境看作是他自身的延伸。规则对他来说不具有约束力。皮亚杰认为儿童在5岁以前还是“无律期”,顾不得人我关系,而是以“自我中心”来考虑问题。往往按自己的想象去执行规则,规则对他和念的行为不具有约束力,没有义务意识,在游戏中没有真正的合作。

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5、6岁~8岁),又称权威阶段

儿童服从外部规则,接受权威指定的规范,把人们规定的准则看作是固定的、不可变更的,而且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而不会考虑行为的动机。有人称该时期为道德现实主义或他律的道德。

第三阶段:可逆性阶段(9—10岁),又称自律道德阶段

可逆性阶段的儿童已不把准则看成是不可改变的,而把它看作是同伴间共同约定的。儿童一般都形成了这样的概念:如果所有的人都同意的话,规则是可以改变的。儿童开始意识到自己与他人间可以发展互相尊重的平等关系(“你让我遵守,你也必须遵守”),规则也不再是权威人物的单方面要求,而是具有保证人们相互行动的、互惠的可逆特征。同伴间的可逆关系的出现,标志着品德由他律开始进入自律阶段。

这一时期也称作自律期,也就是自主期。道德发展到这个时期,不再无条件地服从权威。能把自己置于别人的位置,判断不再绝对化。有人称该时期为道德相对主义或合作的道德。

第四阶段:公正阶段(11、12岁以后),又称公正道德阶段

公正阶段的公正观念是从可逆的道德认识脱胎而来的。他们开始倾向于以公道、公正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能够根据他人的具体情况,基于同情、关心来对道德带昌情境中的事件作判断。

皮亚杰认为,品德发展的阶段不是绝对孤立的,而是连续发展的。儿童品德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统一体,应用时加以界定只是为了研究的方便,并不表明发展的连续统一体的中断。

皮亚杰研究道德判断时利用讲述故事向被试提出有关道德方面的难题,然后向儿童提问。利用这种难题测定儿童是依据对物品的损坏结果还是依据主人公的行为动机做出道德判断。由于皮亚杰每次都是以成对的故事测试儿童,因此,此方法被称为对偶故事法。

下面就是其中的一个对偶故事:

1. 一个叫约翰的小男孩在他的房间时, 家里人叫他去吃饭, 他走进餐厅。但在门背后有一把椅子,椅子上有一个放着15个杯子的托盘。约翰并不知道门背后有这些东蠢棚扒西。他推门进去,门撞倒了托盘,结果15个杯子都撞碎了。

2. 一个叫亨利的小男孩。一天,他母亲外出了,他想从碗橱里拿出一些果酱。 他爬到一把椅子上, 并伸手去拿。由于放果酱的地方太高,他的手臂够不着。在试图取果酱时,他碰倒了一个杯子,结果杯子倒下来打碎了。

皮亚杰对每个对偶故事都提两个问题:

1、这两个小孩是否感到同样内疚?

2、这两个孩子哪一个更不好?为什么?
皮亚杰认为研究儿童道德问题宜采用两难故事法,是否正确?
1个回答2023-12-04 01:19
【错误】
×[解析]关于道德发展阶段论,皮亚杰采用观察法和对偶故事法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了系统研究,科尔伯格采用的是两难故事法。
皮亚杰认为研究儿童道德问题宜采用两难故事法,是否正确?
1个回答2024-01-05 08:36
【错误】
×[解析]关于道德发展阶段论,皮亚杰颤悉游采用观察法陆蚂和对偶故事法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了系统研究茄销,科尔伯格采用的是两难故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