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理论中的物理知识

论语知识
1个回答2024-01-31 21:07
【原文】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①,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注释】

①亡:无。

【译文】

子夏说:“每天都能懂得以前不懂的知识,每月都能不忘掉已 经学会的东西,这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读解】

“日知其所亡”是知新;“月无忘其所能”是温故。两方面结 合起来,正好是孔子“温故而知新”(《为政》)的意思。
从心理状态上来说,“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又是孔子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泰伯》的写照。
子夏手中所棒的,原本是圣人的“衣钵”,儒学可真是劝学之 学。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无论是从方法还是心态上来说,我们今天所宣传而要求于学 生们的,也还是与儒学的精神相通的吧!
论语十则 的有关知识
1个回答2024-02-06 13:08
学习态度: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习方法: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关于思想修养: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的论什么意识
1个回答2022-09-11 06:57
——“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在我看来:《论语》为原宪所著,故自称宪;成书于“参派”,故称曾参为曾子,称本派为参;后被多家门人编辑流传,作为辅助教材使用,故称“柴、参、师、由”。
在我看来:《论语》以孔子为子(老师)、以老子为老(老老师),直接继承了他们的思想基础,出于同类竞争的关系,导致除老孔直接著作之外,再无基本思想传之于世。
恰恰是因为并合老孔,《论语》才会流传广泛!
以语成论:用一句句零散的言语,构筑成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这才是《论语》的本来面目。
什么叫理论知识
1个回答2024-03-02 01:56
理论知识乃前人经过大量实验或现实生活、工作中总结出来的社会公认的用来指导实践的知识
重论“儿童相见不相识”
1个回答2024-06-13 15:12
回乡偶书二首

唐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赏析】:贺知章在天宝三载(744),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回乡偶书》的“偶”字,不只是说诗作得之偶然,还泄露了诗情来自生活、发于心底的这一层意思。

第一首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次句以“鬓毛衰(cuī催,疏落之意)”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我们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却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该诗的首句“少小离家老大回”,反映的是时空上的巨大跨度,已在透露着诗人的沧桑;次句“乡音无改鬓毛衰”,反映的是诗人人生的变与不变。这里,变的是什么?那是诗人的身形外貌,是不为诗人意志所控的世道沧桑的必然结果。那么,不变的又是什么呢?我认为他表面是指诗人的乡音,实则指诗人内心深处的某种人生或政治抱负、信念!正因为这样,全诗才那样材料平淡而意境深远,透出一位老者、一位诗人的无限感慨。



所以,我对全诗的理解是,诗人一直在向家乡人、读者感慨:“我自小离开家乡,现在成为一个老头回来了,尽管我已经两鬓苍苍,老态龙钟了,可我‘家乡的口音’一点没变,还是和以前一样啊,你们这些老哥怎么就不认识我,把我给忘了呢?这多么让人伤感啊!”



或许有人会问,诗人回到家乡时,已经是一位八十多岁的老者了,他儿时的朋友也都应当是年龄很大的老人了,诗人还称“儿童”,者合适吗?可能吗?我认为这是完全适合、完全可能的。首先,这里的“儿童”不是指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的小孩,而是指诗人当年--诗人儿时的朋友,现在的老“熟人”。这中情况在诗歌中是经常采用的,就在该诗中就有类似的情况。请看,诗人说“少小离家老大回”,试想,诗人离开家乡时,已过而立之年了,还“少、小”吗?诗人这样用不一样很贴切、很恰当吗?



现在,我们再来看一下这首诗各诗句意境上的整体性已经我的理解的可靠性。



这首诗,字句浅显,没有深涩难懂的字词典故,然而,当关系到该诗的主题内涵时,却产生了以下三种情况:



其一、如我前诉的理解。



其二、理解为:诗人自小离开家乡,老了回去的时候,乡音没有改变可鬓发已经花白了,所以,路上的小孩见到诗人就不认识,围着问诗人是从哪里来的。作此理解,分明给人一幅乡村野趣、纯真欢乐图。然而,这一理解显得为首两句与后两句之间是那样的不协调、不和谐。请仔细体会如下字词吧:“少小、老大、乡音无改、鬓毛衰”,其透露的情感是显而易见的吧?而且,真要表达乡村野趣,还莫如把第二句改为“乡音无几(杳无)鬓毛衰”,我想,诗人不会看不到这种不协调吧?再者,作诗应当是与其当时的生活情调相一致的,很明显,诗人回到家乡后并不是这样的欢畅无虞(关于这一点,后面还有涉及)。



第三种理解是把全诗倒过来:当诗人刚回到家乡的村口时,家乡的小孩不认识他,围着他问:老爷爷是从哪里来的,从而突然引发诗人内心那“无改乡音”没被认识的强烈思想感情的迸发。这一观点是普遍的。对此,我认为就有几点值得深入思考和选择了:



第一、诗人内心的感情是由那些孙字辈的蒙童稚子引发的可能性大呢还是由诗人儿时十分要好的伙伴、现在的老哥引发的可能性大?



第二、哪种情况更自然,更重要的是哪种情况给诗人的震撼更大、更沉重?试想,诗人满含的是一种什么感情啊:我“乡音”没有改变啊,可你们怎么就不认识我了呢?这应当是多么的令人伤感啊?诗人的这种情感由一群根本不认识他的活泼小孩引发,现实吗?其艺术效果强烈吗?我认为,这样的话,多少给人以情理不通、调侃味更浓的感觉。



第三、把诗中的“儿童”理解我现实中那些真正不认识他的小孩,且用“笑问”,这不符合诗人当时的心境。诗人是天宝三年告老还乡的,当时的朝政由李林甫把持,较为昏暗,且有安禄山这一外患,诗人对此有没有担忧我不得而知,但诗人回乡后不久即脱离世俗,这应当不是一天两天所能导致的结果,因此,我认为诗人即使是在回乡之初,也不会让他的诗中出现那样的好心境、写那样的乡村童趣的。



第四、诗人当时的那种思想感情,在其另外一首诗--〈〈回乡偶书〉〉之二中也有十分的体现:“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诗人把自己比做镜湖之水,意志坚定如初,不因“风”而变,不是吗?



第五、把“儿童”作“诗人儿时的伙伴”理解,不仅自然贴切、逻辑严密、感染力强,而且更显诗人信手拈来,却能提炼出内涵深厚的思想感情的那种化腐朽为神奇的艺术功力。



最后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引发诗人感情迸发的儿时伙伴不一定人要多,只一个也可以的。
什么是一万个小时理论
1个回答2024-01-29 06:47

一万小时定律是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的定腔颂大律。“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樱知件。”他将此称为“一万小时定律”。

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0000小时(1.1415****年),伍竖按比例计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五年。这就是一万小时定律。

研究来源:

格拉德韦尔一直致力于把心理学实验、社会学研究,对古典音乐家、冰球运动员的统计调查改造成流畅、好懂的文字。

在调查的基础上,他总结出了“一万小时定律”,他的研究显示,在任何领域取得成功的关键跟天分无关,只是练习的问题,需要练习1万小时——10年内,每周练习20小时,大概每天3小时。

每天3小时的练习只是个平均数,在实际练习过程中,花费的时间可能不同。上世纪90年代初,瑞典心理学家安德斯·埃里克森在柏林音乐学院也做过调查,学小提琴的都大约从5岁开始练习;

起初每个人都是每周练习两三个小时,但从8岁起,那些最优秀的学生练习时间最长,9岁时每周6小时,12岁8小时,14岁时16小时,直到20岁时每周30多小时,共1万小时。

“一万小时法则”在成功者身上很容易得到验证。作为电脑天才,比尔·盖茨13岁时有机会接触到世界上最早的一批电脑终端机,开始学习计算机编程,7年后他创建微软公司时,他已经连续练习了7年的程序设计,超过了1万小时。

什么是一万个小时理论
1个回答2024-01-26 05:24
  一万个小时理论是指:一个人达到某一领域的极致,往往需要一万个小时的积累。这一万小时不是时间的积累,而是指这一万小时都在挑战自我的极限,每天都有提高。
  一万小时理论的两个方面:
  一是从框架上看,给了一个路径,即足够长时间的在某领域的突破自己,挑战自我的实践,可能会在某领域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在这个框架上,一万小时理论会给我们指明想在某领域深专进步的路径,也给了我们自我发展的极大信心。
  另一个方面是,不能狭隘的用一万小时的绝对值作为自己的一个定义目标,而要以一万小时里的每个小时的收获,每个小时的成长,每个小时的绝对努力作为自己的目标。这样才能做到每个小时都在持续的突破自我。
小学生万里长城知识
1个回答2024-01-25 09:49

长城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长城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它东起河北省的山海关,西至甘肃省的嘉峪关。

横贯河北、北京、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七个省、市、自治区,全长约6700千米,约13000里,故称“万里长城”。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奇迹。自秦始皇开始,修筑长城一直是一项大工程。

儿童十万个为什么小常识
1个回答2024-03-05 00:03

1、为什么潜艇能在水下发射导弹?

解释:潜艇有强有力的导弹发射装置和高精度的导弹系统。导弹是放在发射筒中的,发射时,打开筒盖,点燃动力系统的点火保险机构,然后发射系统点火,火药产生的高温高压混合水蒸汽,推动导弹发射出去,击中目标。

2、为什么雷达能发现夜空中的飞机?

解释:雷达向空中发出无线电波,当高空中的飞机进入到雷达波覆盖的区域时,机身将使一部分无线电波反射回来。这些反射波会在雷达显示屏上反映出来,表明空中有飞机。由于无线电波不受白农黑夜的影响,所以雷达能发现夜空中的飞机。

3、为什么隐形飞机能隐形?

解释:隐形飞机之所以能“隐身”,主要是通过降低飞机的电、光、声这些可探测特征。飞机在外形上采用非常规设计,消除小于或等于90度的夹角,使飞机对所有雷达波形成镜面反射,减小雷达回波;在材抖上使用宽波段的吸波性轻质耐热复合材料,给雷达测量造成误差,从而达到隐身效果。

4、为什么坦克底部要开一扇门?

解释:在坦克底部都有一扇“安全门”,这是因为坦克在战斗中可能会被击中着火,坦克内的人员就要从坦克里爬出来。而如果从顶部出来,就很容易被敌人的枪炮所伤。所以,在坦克底部开一扇门,就能增加逃生的机会,保护坦克兵的生命。

5、为什么长波雷达能发现隐形飞机?

解释:长波雷达发射的波长为几十米的电磁波,无论飞机怎样设计,都会与雷达波产生共振,引起较强的反应,隐形飞机也躲不过它的探测。长波雷达是隐形飞机的克星。

6、为什么航空母舰要采用核动力?

解释:航空母舰十分庞大,所以消耗的能源非常大,需要不断地补充。而采用核燃抖作为动力以后,航空母舰可以持续在海上舰行十几年,航程达到几十万海里,航行速度也大大加快。同时,核动力航空母舰还十分洁净,并省下了大量空间来装载其他物资。

7、为什么巡航导弹不易被雷达发现?

解释:在海上,巡航导弹离海面的高度大约只有10米;在陆地上,距地面不到50米;即使是在山岭地带,巡航导弹也能随着地形的起伏而升降,飞行高度一般不会超过100米。由于巡航导弹以低空飞行为主,因此不容易被雷达发现。

8、为什么坦克要安装履带?

解释:坦克要在各种地形条件下作战,假如用车轮来支撑它笨重的身体,车轮和地面的接触面十分小,开在田野里就很容易陷入泥地;坦克车安上履带,履带围在车轮外边,轮子在履带里面滚动,遇上沙土、雪地、泥地,宽宽的履带把坦克的重量分散了,车轮在履带上能像走在路上一样方便,而且也不用担心车轮会陷在烂泥里。

9、为什么水陆两栖坦克能在水中行驶?

解释:水陆坦克的车体比普通坦克要大,呈船形,它利用特制的履带或螺旋桨在水中划行。它之所以有潜渡能力,是由于它能够密封后即进入水中潜行。简笔画这时主要由炮塔项部的气筒供给车内空气,靠岸上指挥台用无线电指挥它在水底行进;出水后,可继续在陆地上行驶。

10、为什么潜水艇能浮沉自如?

解释:潜水艇内有许多水舱,每个水舱内都装有进水阀和排水阀。如果潜水艇想要下沉,只要打开水舱的进水阀,让海水迅速灌满各个水舱,潜水艇的重量增加了;当重力超过海水的浮力时,它就会下沉。十万个为什么儿童版如打开排水阀,并用压力把水舱里的水排出去,潜水艇的重量减轻,就会向上浮出水面。如果要潜水艇潜在水里,则可让部分水舱进水或排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