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天之百味人生

诸子百家有一百家吗
1个回答2022-11-28 09:51
比较知名的九流十家
上联是:抽百味人生,品人生百味。求下联?
1个回答2024-03-02 03:44
上联是:抽百味人生,品人生百味。
下联是:饮二郎古蔺,赞古蔺二郎。
上联是:抽百味人生,品人生百味。
下联是:饮三花清爽 ,赏清爽三花。
——————————
二郎古蔺——郎酒,四川歼谈拦郎酒集团有限责侍嫌任公司
三花清爽——三花酒氏胡,桂林酿酒总厂
都说人生百味、这百味是什么味?
1个回答2023-08-13 12:50
五谷杂粮,肉食青菜,冷暖酸甜。。。各有各的滋味,都是人生需要经历的,只是因个人情况不同,所感觉到的味道也会不一样。
有关诸子百家故事
1个回答2024-01-20 04:00
孔子周游列国,先后到了卫、陈、蔡、楚、宋等国,宣扬其政治抱负,但皆不得要领。孔子不能伸展自己的抱负,心灰意冷,遂返回鲁国,是为鲁哀公十一年,孔子已六十八岁。自此以后,他潜心讲学和著书,在此其间与弟子重新编订了《五经》和撰写《春秋》,为的是要记载春秋时代所发生的大事,阐发儒家的价值观。其一生主要贡献在于,奠定了教育的基础,倡导“因材施教”“有教无类”这些开明的启发式教育方法,以及他对于思想领域的开创性见解间接的促进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这一文化鼎盛现象的形成。



孟子在母亲的教育下,用功读书,学成以后以孔子的继承者自任,招收弟子,并且游历列国,宣扬「仁政」、「王道」的主张,提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到过齐、宋、鲁、滕、梁等国,见过梁惠王,齐宣王等君主。虽然受到了尊敬跟礼遇,可是因为被认为思想保守,不合当时潮流,又没有得到重用,只有滕文公曾经试图推行他的政治主张。



到了晚年,孟子回乡讲学,和他的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从事著书的工作,写成了「孟子」七篇。它的篇目是: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以及尽心。由於每篇的分量很多,又分成上、下两篇,因此全书共有十四卷。孟子的言论和事迹差不多都保存在这七篇之中。



荀子



荀子,名况,字卿,赵国郇邑人,生于周郝王二年(公元前313年),卒於秦始皇九年(公元前235年),战国后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关於荀子的记载很少,而且颇有出入。荀子是继孔子、孟子以后最大的儒学的。他的思想记载於《荀子》一书中,对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荀子曾经游历燕、齐、楚、秦赵多国,后家居兰陵至死。





韩非,姓韩名非,战国末年的韩国人,出身于贵族,为韩国的公子,生年与血亲已不可考,卒于公元前233年。韩非口吃,不善於言说,而好著书。韩非与李斯为同学,同师事於荀子。



在兰陵时荀子开始教书与写书,有名的韩非和李斯就是他这时候的学生,他也在这段时间完成他的代表作品-《荀子》。荀子虽是儒家之继承人,但他并没有盲目地将儒家学说全盘接收。反之,荀子将儒家学说融会贯通、加以发挥,提出了「性本恶」等影响后世深远的学说。



道家的理论奠定於老子,老子《道德经》一书上下五千言,书中广论道的形上学义、人生智慧义,提出一种有物混成且独立自存之自然宇宙起源论,也提出世界存在与运行原理是「反者道之动」的本体论思想。对於存活于其中的人类而言,其应学习的就是处世的智慧。老子也提出了众多的政治、社会与人生哲学观点出来,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庄子学识渊博,交游很广,著有《庄子》一书,大旨本於《老子》,然其要本归於老子之言,也有自己独到见解,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



墨子宣扬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而以兼爱为核心。其为人「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为宣扬自己的主张,墨子广收生徒,寻常亲从弟子数百人,形成声势浩大的墨家学派。墨子上说「王公大人」,下教「匹夫徒步之士」,几乎「遍从人而说之」。行迹所至,东到齐,西游郑、卫,南至於楚、越。



商鞅



商鞅(公元前390年至公元前338年),姓公孙,名鞅,秦孝公时封于商邑,故名商鞅,号为商君。商鞅为卫国庶出公子,故亦称为卫鞅。商鞅先事魏相公叔痤为中庶子。公叔痤知道商鞅有才能而未得重用,向魏惠王推荐商鞅。商鞅未被惠王纳用,待公叔痤去世后,闻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於是商鞅西入秦



吕不韦原籍卫国濮阳人,战国后期著名政治家,担任秦相国十三年,为秦最后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吕不韦长期卖贵,积累大量家产。但他不满足于大商人的地位,一直在寻找机会,投身政界。



有一年,他到赵国都城邯郸去作生意,结识了秦国公子异人。当时异人为人质於赵,处境也不太好,吕不韦则以为「奇货可居」,先是以金钱和美女予之,博得异人的欢心。接著,游说华阳夫人之姊,以贿赂买通秦孝文王之后华阳夫人,立以为太子。



孙武齐国人,字长卿,春秋时兵法家。曾以《兵法》十三篇见吴王阖闾,经伍子胥的推荐,被任命为将,率吴军攻破楚国。



他认为「兵者,国之大事」,提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注重了解情况,全面地分析敌我、众寡、强弱、虚实、攻守、进退等矛盾双方,并通过对战争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掌握以克敌制胜。他还提出「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谓之神」,强调了战略战术上的「奇正相生」和灵活运用。



孙武著作有《孙子兵法》一书,为中国最杰出的兵书,并深受世界各地所重视。
《诸子百家》的心得体会
1个回答2024-02-10 20:41
我看过这个,还没写呢!过几天给你
读诸子百家心得
1个回答2024-02-14 02:46
  孟子是继孔子以后的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被后世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后人把孔孟的主张合起来,称之为“孔孟之道”。
  生活坎坷的孟子,学业有成后,在邹国收徒讲学,宣扬儒家的仁义学说。他初次收徒传业,大约在四十岁左右。其弟子虽不如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那么气派,却也曾“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
  孟子的教育思想是继承孔子的教育思想而加以发展的。其中的启发思维和因材施教特别值得我们借鉴。
  1、主张启发思维,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
  像孔子一样,孟子善于启发思维,善于使用问答法达到他预期的结果。善于用打比方的方法,使道理更加形象,让学生容易明白。他要求学生主动积极,开动脑筋,不急于让学生作结论。
  他说过:"尽信 《书》,则不如无《书》"。完全相信《书》,那还不如没有《书》。他要求学生有怀疑精神。
  他还说:"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弃不为拙射变其彀率。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意思是说,高明的工匠不因为拙劣工人改变或废弃规矩,高明的弓手弃也不因为拙劣射手变更拉开弓的标准。君子教导别人正如射手张满了弓,却不发箭,作出跃跃试的姿势,以启发和诱导学生,激发学生有进无退的学习积极性。教师不能降低要求,要在正确的道路中站住,有能力的学生便跟随而来。这是教师引导的结果。
  2、在教学方法上,强调因材施教。
  孟子认为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因此教师要做到 “因材施教,启发诱导”。他说,"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材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意思是说,君子的教育方式有五种,有的象及时雨一般润泽万物似的,有成全品德的,有培养才能的,有解答疑问的,还有以流风余韵为后人所私自学国的。这五种便是孟子提出的教育方式。他还说过:"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孟子说,在各种教育方式中,还有一种是不屑于去教诲他,这也是一种教诲啊!这是一种激励愤发的方式。
  孟子不喜欢"好为人师"。他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有些人的毛病在于喜欢充当别人的老师。孟子指的是那些自己知道不了多少却偏想摆教师架子的人。但是孟子也是尊重教师的,是乐于当教师的。他对学生的态度是“往者不追,来者不拒。”无论谁,只要怀着学习的愿望来,孟子都不拒绝。他对教师提出了一条标准,那就是要“以其昭昭,使人昭昭”而不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你想教导别人,必先使自己首先明白,然后才去教别人明白;如果自己还糊里糊涂,怎样使别人明白呢?这话说得是十分深刻的。
《诸子百家》在你看来最重要的应该是哪三家?
1个回答2022-12-12 20:16
我只看重一家:大家
诸子百家的介绍,谢谢
1个回答2022-09-05 01:35
名家,阴阳家,兵家
诸子百家代表人物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5-31 00:13
  几千年前,老子骑着青牛出关,被守关的尹喜挡住了,非要他留下买路的东西不可。原来这尹喜会“望气”,早在老子到来之前,便见紫气东来,知道必有高人会打此经过,特意加紧守候。老子无奈,只好加班加点,一口气写完那部后来享誉全球的《道德经》。尹喜叩首相谢,老子把鞭子朝牛背轻轻一甩,出关去了。  这“紫气”可不是憋气憋得脸发紫哦,那可是修炼达到的很高的功夫,我等想要达到那种层次,恐怕很难。“厚半仙”估计已经走到半道上了,咱就是紧赶慢赶,离她还差一大截呢,更别说是老子了,那是“忽远又忽近,忽近又忽远……”  到了公元前501年,鲁定公派孔子做中都(今山东汶上县)宰,第二年,做了司空  (管理工程的长官),又从司空调做了司寇。  这一回,鲁定公把准备到夹谷跟齐国会盟的事告诉了孔子,孔子说:“齐国屡次侵犯我  边境,这次约我们会盟,我们也得有兵马防备着。希望把左右司马都带去。”  鲁定公同意孔子的主张,又派了两员大将带了一些人马,随同他上夹谷去。  在夹谷会议上,由于孔子的相礼,鲁国取得了外交上的胜利。会后,齐景公决定把从鲁  国侵占过来的汶阳(今山东泰安西南)地方的三处土地还给了鲁国。  齐国的大夫黎鉏认为孔子留在鲁国做官对齐国不利,劝齐景公给鲁定公送一班女乐去。  齐景公同意了,就挑选了八十名歌女送到鲁国去。  鲁定公接受了这班女乐,天天吃喝玩乐,不管国家政事。孔子想劝说他,他躲着孔子。  这件事使孔子感到很失望。孔子的学生说:“鲁君不办正事,咱们走吧!”  打那以后,孔子离开鲁国,带着一批学生周游列国,希望找个机会实行他的政治主张。  可是,那个时候,大国都忙于争霸的战争,小国都面临着被并吞的危险,整个社会正在发生  变革。孔子宣传的一套恢复周朝初年礼乐制度的主张,当然没有人接受。  他先后到过卫国、曹国、宋国、郑国、陈国、蔡国、楚国。这些国家的国君都没有用他。  有一回,孔子在陈、蔡一带,楚昭王打发人请他。陈、蔡的大夫怕孔子到了楚国,对他  们不利,发兵在半路上把孔子截住。孔子被围困在那里,断了粮,几天都没吃上饭。后来,  楚国派了兵来,才给他解了围。  孔子在列国奔波了七八年,碰了许多钉子,年纪也老了。末了,他还是回到鲁国,把精  力放到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和教育学生上面。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齐物论》)  ??  ??  ????到底是庄子在梦里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一梦变成了庄子?还是物我两忘,谓之“齐物”?庄周梦蝶,如此一个庄子“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中奇异诡谲的梦境。  ????后世常常用“庄周梦蝶”来描绘人生如梦般的恍然、浑然不觉。这样一个庄子的玄奥的寓言便传为非人非物、似梦非醒的幻境,或者,人们人为建构起来的梦境。也很难去想象千年前的庄子是否真在一梦醒来,恍然疑心自己梦中化为蝴蝶;还是蝴蝶梦里变成了自己。我们也很难仔细揣摩这样一个诡异的譬喻后面,庄子只是表达一种“物化”的境界呢还是“自喻适志”的感怀而已?  ????读过庄子的《逍遥游》便会对其中的恢弘大气的想象和绮丽繁复的意象油然生出一些感染和感动。庄子的意出尘外、不凝滞于物的心性溢出字里行间。所谓“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又是何等人生的大彻大悟的经验总结和智慧光芒。而,庄周梦蝶,一个似乎比起逍遥游要简单而狭窄一些的梦境要表达的又可是“至人无己“这样一种与前者相呼应的人生哲理?还是,可以浅薄地说,庄周梦蝶,不过就是庄子一觉醒来的恍然不知梦境物我?”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而今天,却只能感叹,我非庄子,安知其梦里梦外有何深沉的领悟?  ????庄周梦蝶,也作为一个美丽的意向被运用在后世的文学哲学作品当中。“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的《锦瑟》可谓是色彩绚烂、意象旖旎,被广为传唱。最是一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统摄了前面朦胧恍惚的意境,委婉低回,意味无穷。还有清代的黄景仁《濠梁》中“梦久已忘身是蝶,水清安识我非鱼”,都借用了《庄子》中的典故。梦蝶的庄周,抑或蝶梦的庄周,成为一个后世充满揣摩和想象的梦境,在某些夜晚潜入我们的心里。  ????蝴蝶,本也是美丽的事物。翩跹起舞便飞进花间词曲、飞进梁祝的缱绻传说、飞进庄周的梦里。并一直延绵过千年的时光罅隙,飞入我们的梦境。  ????梦欤?实欤?蝶欤?我欤?
请问如何读诸子百家的书
1个回答2024-04-16 11:18
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派别的总称。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其后的《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则记载“诸子百家”实有上千家。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最为著名的不过几十家而已。归纳而言只有12家被发展成学派。

诸子百家之流传中最为广泛的是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兵家、医家。中国在古代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特色。中国有五千多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文化典籍极其丰富。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同期古希腊文明相辉映;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形成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几经周折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宋朝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