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首绝美宋词苏轼

宋代诗人苏轼写过哪些诗?
1个回答2023-02-02 07:30
赠刘景文,题西林壁
苏轼词境有哪些开拓苏轼对宋词的
1个回答2023-01-02 18:00
苏轼开豪放派词的先河
苏轼诗中绝美名字有哪些?
1个回答2024-02-10 20:43

苏轼诗中绝美名字介绍如下:

1、相宜

苏轼《湖上初睛后雨二首·其二》:“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不管是淡淡的梳妆,或是浓妆的粉黛总是很得体。

2、明庭: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院子里积水空明如,水中藻荇纵横,盖竹柏影啊。

3、溯光:

苏轼《前赤壁赋》:“桂桦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译文:桂兰桨桦树啊,划开清澈如空的江水,在月光浮动的水面上啊逆流而上。

4、亦行:

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译文:人生如逆旅,我也是行人。

5、博约:

苏轼《稼说赠张琥》:“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译文:广泛地观察然后取其要领,大量地积蓄,少量地、慢慢地释放。

宋苏轼的诗有哪些?
2个回答2023-03-06 05:00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 译文
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若把西湖比作古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原文
宋代: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蒙通:濛)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淡妆浓抹一作:浓妆淡抹)
宋代的苏轼为什么喜爱竹,有什么故事吗
1个回答2024-01-25 05:47
洋县北宋文学家、画家文同喜欢咏竹、画竹,以言志表其气节。他所墨竹意趣天成,独树一帜,被画坛称作"湖州画派"。文同主张,画竹时必先有成竹在胸。"成竹在胸"这句成语典故出自汉中洋县。
北宋熙宁八年(1075),文同任洋州知州。在任三年期间为官勤政,体察民情,他看到茶农负担过重,上书朝廷革除"榷茶法"中弊端,给茶农带来实惠。同时,加筑州治城坦,重视教育事业,受到百姓拥戴。文同善诗文书画,尤擅长画墨竹。画竹的高超技艺来源于他长期对竹子的仔细观察和写生。当时,洋州筼筜谷(今洋县纸坊乡)生长着大片竹林,文同有《筼筜谷》诗赞曰:"池通一谷波溶溶,竹合两岸烟蒙蒙。寻幽直去行渐野,宛尔不似在尘中。"他还在此谷建一"披锦亭",闲暇常去谷中探幽观竹,吟诗作画,有时还携爱妻前往赏竹、植竹。长年累月,心胸中已烙下各种竹子的形态,积累无数画稿。画竹实践中,他首创画竹叶深墨为面,淡墨为背笔法,画技日臻精益,所画墨竹栩栩如生,潇洒清秀,他主张画竹要"成竹在胸"。后来画竹者学他笔法的很多,被称着"湖州竹派"。
文同在汉中洋州曾给他表弟苏轼赠《偃竹图》一幅,喜欢画竹的苏轼十分珍爱。苏在《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写道:"与可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振笔直遂,以追其所思……"同时代的文学家、画家晁补之在《赠文潜甥杨克一学文与可画竹求诗》中,也有"与可画竹时,成竹已在胸"的诗句,这样文同画竹时"成竹在胸"就成为典故。"成竹在胸"或"胸有成竹",本意是说画家在画竹子时,头脑中要有一个具体生动的竹子形象,那么就会得心应手,画出的竹子就真切自然。后来这句成语已不拘泥于画竹,泛指人们在遇到问题和处理问题时,头脑中已有成熟的主张和办法。
宋朝诗人苏轼的诗都有哪些?
1个回答2023-03-02 09:36
你和少初晴雨后。
《宋史》苏轼传部分译文
1个回答2022-05-07 04:10
。。
苏轼的绝句
1个回答2022-08-20 10:20
苏轼的五言绝句集

牡丹

花好长患稀,花多信佳否。

未有四十枝,枝枝大如斗。

桃花

争开不待叶,密缀欲无条。

傍沼人窥鉴,惊鱼水溅桥。
宋朝名人高俅与苏轼之间有怎么样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1-18 21:17
话说那个时候高俅还是一个破落子弟,在苏府(苏东坡家)当个小官,与苏东坡很是熟识,大家都知道苏东坡是大文豪啊,这高俅也是会舞文弄墨的,写好了文章也是会拿给苏东坡看让苏东坡给指正的,于是苏东坡就发现,这高俅文采不错啊,也是个人才啊,于是就高看他一眼,有合适的机会也会想着他。
苏东坡曾将高俅推荐给翰林学士承旨曾布,但是由于曾府门客已经很多,高俅被人给退了回来。苏东坡又把高俅推荐给当朝驸马都尉王晋卿,为高俅在驸马府谋得了个小官。高俅在驸马府一呆就是小十年,估计也是够郁闷的,终于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认识了当时的端王即是后来的宋徽宗,因踢得一脚好球而使二人混个脸熟,后来端王继位,高俅因得这层关系再加上会做人情商高一路高歌官路亨通,官至节度使后来又升为枢密使,他爹他哥也鸡犬升天高官厚禄享受着。所以高俅打心里是感激苏东坡的。
在那个时代政治派系斗争是很激烈的,不巧苏东坡就是那个牺牲品,连番贬职、流放,让苏东坡饥寒交迫,可怜一代大家就这样客死他乡。
这两个人在政治上意见相左,人生取向也是背道而驰,一个人飞黄腾达的时候正是另一个人落魄失意的时候,那么这两个人又有什么交集?在仕途上高俅帮不上苏东坡或者说是苏家人的忙,但是由于苏家的落魄,在苏家人(苏东坡子孙后代)进京的时候,高俅总是会亲自接待并好吃好喝好住的供着,还给予钱财帮助。就是因为高俅一直顾念着苏东坡对他的知遇之恩,爱屋及乌的一直对苏氏后人加以照顾。
历史上对高俅的评价咱们先不用管,就高俅与苏东坡这一段故事咱们完全可以相信人性的美好存在于任何人的心中。
宋,苏轼《石钟山记》主要讲的什么?
1个回答2024-03-02 07:20

  先交代探访石钟山的时间是“莫夜月明”时分,同游者是长子苏迈,方式是“乘小舟”,地点是“绝壁下”。然后写绝壁下的情景。   夜游石钟山的描写着力渲染阴森可怖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亲身探访的不易,为下文批评“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伏笔。   转而写作者在“心动欲还”的时候,忽然“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使“舟人大恐”,而作者却被吸引了。作者对两处声音的考察,极为细致深入,也体现了苏轼求真的精神。

热门问答